《廿载繁华梦》词语考释
2020-08-14蔡妍婧
蔡妍婧
摘 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本书例句、根据具体语境、查考故训、依据内部形式、引申推义等方法,对《廿载繁华梦》的三个复合词“奇异”“张煌”“说项”进行考释。小说中“奇异”表示“怪异、奇怪”之义;“张煌”表示“高大、堂皇”之义或“铺张”之义;“说项”表示“说情、说好话”之义。
关键词:《廿载繁华梦》;“奇异”;“张煌”;“说项”;考释
《廿载繁华梦》出自黄小配之笔,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社会谴责小说。小说以广东海关库书周庸祐从发迹到败逃的二十年为题材,展开了对清王朝末期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是晚清广州一带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全书共四十回,17余万字,存在部分未得通解的地方。其中,“奇异”“张煌”“说项”三个复合词在小说中出现频率不高,但其意义值得揣摩。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1]现有义项为参照,通过归纳本书例句、根据具体语境、查考故训、依据内部形式、引申推义等方法,并结合传世文献语料,对“奇异”“张煌”“说项”进行考释,提出义项补充建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廿载繁华梦》原文,皆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本文例句凡是出自《廿载繁华梦》的,只标出回数,不再一一注明。本文的传世文献语料皆引自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20)版[3]。
一、奇异
在《廿载繁华梦》中,“奇异”一词共出现18例,具体如下:
(1)不想傅成回到寓里,一连修了两封书,总不见周庸祐有半句回覆,倒见得奇异。(第一回)
(2)茶罢,马竹宾见周庸祐忽然到来,实在奇异,便道:“什么好东南风,送两位到这里?”(第四回)
(3)此事实周庸祐想不到,旁人便不免见得奇异。(第五回)
(4)所有拜把兄弟,共十一位官绅,和关里受职事的人,与一切亲友,有送金器的,有送袍料的,都来逢迎巴结,只有马子良未到,周庸祐也觉得奇异。(第六回)
(5)各人听得,也见得奇异,都来对二姨太太说知。(第六回)
(6)当下几位姨太太听了,为何方说生男,忽又改说生女,着实见得奇异。(第七回)
(7)当下一干朋友倒见得奇异。(第八回)
(8)这都是常有的事,也不见得奇异。(第八回)
(9)就立刻跑回府里,才知桂妹并未回来,早见得奇异。(第九回)
(10)香屏也听得奇异,正向花径四围张望,只见巧桃额上留着一把汗,跑回亭子来。(第十二回)
(11)自冯少伍去后,同事的因见周家如此盛意,偏邓仪卿不从,也觉得奇异,都问他有怎么意见。(第十六回)
(12)六姐就不再言,只偷眼看看马氏,觉得形容惨淡,倒见得奇异,便随马氏回房子去。(第十八回)
(13)怎想香港是个法律所在,凡典肆中人,见典物的来得奇异,也有权盘问,且要报明某街某号门牌,典当人某名某姓的。(第十九回)
(14)周庸祐不知何故,也見得奇异,同座的朋友,如徐雨琴、梁早田的,就知道有些来历,只不敢说出。(第二十五回)
(15)各人看得倒见有些奇异,只不好动问。(第二十八回)
(16)各亲朋虽见得奇异,只不好动问。(第二十八回)
(17)周庸祐看得奇异,因忖此人向来不是好相识的,今一旦这样,难道改换了性子不成?(第三十二回)
(18)这回听得叔父周庸祐忽然要请自己,倒觉得奇异,自觉想起前根后抵,实不应与他来往,难道他因今日情景,见横竖家财难保,就要把吞欠自己父亲的,要交还自己不成?(第三十五回)
按:在古代文献中,“奇”有“引以为奇,感到惊异”的含义,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异”为“異”的简化字。《玉篇·異部》:“異,殊也,怪也,分也,奇也,尤也。”《广韵·志韵》:“異,奇也。”因此,“异”可以解释为“怪异,奇怪”。“奇异”在小说中多次联合使用,而且意义相近,故为同义联合复合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奇异”的义项仅有一个:“奇特,特别。”[1](P3269)用例如下:
(19)高祖体貌多奇异。(《汉书·叙传上》)
(20)奇异妍雅,貌特惊新。(唐代张鷟《游仙窟》)
(21)二人参见已毕。士诚见了,果是奇异,不胜之喜。(明代无名氏《英烈传》第五三回)
(22)他向周围一看,他起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巴金《沉默集·煤坑》)
不过,《廿载繁华梦》中“奇异”的用例无法用“奇特,特别”进行解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来看,在该小说中释为“怪异、奇怪”,显然更为妥当。
“奇异”表示“奇怪、怪异”之义,其实早已有之。这一用法首见于东汉,例如:
(23)宗亲共奇异之,因字曰“异”。(东汉刘珍《东观汉记·汝郁传》)
(24)惟念之正心痛也,不得奇异也。(东汉《太平经》卷四十七)
唐、宋时期,这一用例较少。例如:
(25)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唐代张读《宣室志》卷五)
(26)惟林宗见而奇异,与共言,因请寓宿。(宋代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百一十四)
(27)先朝时,锁厅举进士者。时有一人以为奇异,试不中,皆以责罚为私罪。(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
明代以后,这一用例逐渐增多。例如:
(28)夫妻正议,忽然一阵怪风飘来,甚是奇异。(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七回)
(29)炀帝见二人有些奇异,因惊问道:“你二人姓什名谁?”(明代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一回)
(30)玄微见来得奇异,欣然许之。(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
(31)李玄看了兀自奇异。(清代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十九回)
(32)后惊曰:“乍痛乍青,症甚奇异,当召医者入视。”(清代杜纲《北史演义》第二十八卷)
(33)因此上各人倒见得奇异,惟康有为也不计较,只闭埋双眼,乱行乱走。(清代黄小配《大马扁》第十回)
(34)钦差听了这种请求,虽然觉得有些奇异,但也不便不准,吩咐站堂的差役,把刀取下,让胡得胜观看。(清代董荫孤《案中冤案》第18章)
(35)文命带了众人一路往西南而来,发现一奇异的事情,但见各处山林之中颇多房屋,不过都是阒无居人,有几处但有白骨纵横地上。(清代钟毓龙《上古秘史》第九十六回)
(36)今夜余自校中归,室中乃发现一至奇异之事,检视案头,余所著《石头记影事诗》一册,已不翼而飞,并昨日之新稿,亦遍觅不得。(徐枕亚《雪鸿泪史》第三章)
在现代汉语中,“奇异”主要用于书面语体中,口语则基本不用。《汉语大词典》若能增补“怪异、奇怪”这一义项,将更为全面。
二、张煌
在《廿载繁华梦》中,“张煌”一词出现2例,具体如下:
(37)且来春又要庆灯,这都是粤俗生子的俗例,在周府里更加张煌。(第十六回)
(38)马氏道:“我险些忘却了,还亏你们懂得事。但可惜今年周大人的流年,不像往年好,祝寿一事,我不愿张煌,倒是随便也罢。”(第二十二回)
按:以上两例中的“张煌”词性不同,例(37)中的为形容词,例(38)中的为动词,当属于不同义位。
《说文解字·弓部》:“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可见,“张”的本义是安上弓弦或拉紧弓弦,引申为张开、展开,进而引申为壮大、盛大、强大之义。《说文解字·火部》:“煌煌,煇也。从火,皇声。”可见,“煌”的本义为明亮,引申为鲜明,进而引申为盛、美。“张”“煌”两字合用当属联合式复合词。
“张煌”一词作为复合词,首见于清代:
(39)宴客与合家大小,正值张煌无措,瞥见道人驾舟而来,羽衣翩翩,全不是以前的癞皮了。(清代苏庵主人《绣屏缘》第二十回)
结合具体语境来看,此处的“张煌”应理解为惊慌,表“慌张”义。
另有一例则见于《续济公传》:
(40)张煌方要叩头,细说从前的原故,济公摆手说:“我都知道,你跟我来,你腰中带着那三百多钱给我。”(清代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一回)
经考释,此句中的“张煌”为人名,且疑为“张煜”的误写。
可以看出,《绣屏缘》中的“张煌”与例(37)、例(38)中的“张煌”意义不同,而《汉语大词典》也没有收录“张煌”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廿载繁华梦》中,另一复合词“张皇”共出现3例,具体如下:
(41)这时周府里因放着丧事,只怕旁人议论,度岁时却不甚张皇,倒是随便过了。(第四回)
(42)马氏道:“府里还有管家,既然是没了,就买副吉祥板,把他殓葬了就是。他没有一男半女,又不是七老八大,自然不消张皇做好事,对我说什么?你们且回去,叫冯、骆两管家依着办去罢。”(第十二回)
(43)因周家这一次是儿女婚嫁第一宗事,又是马氏的亲女,自然是要加倍张皇。(第二十六回)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复合词“张皇”,共有八个义项:1.张大;壮大。2.显扬;使光大。3.势盛貌。4.夸张;炫耀。5.铺张。6.高大;堂皇。7.惊慌;慌张。8.即餦鍠,食品名[1](P5194)。《汉语大词典》将例(41)中的“张皇”归入“铺张”这一义项。例(42)、例(43)中的“张皇”皆为动词,与例(41)同义,应都属“铺张”义。
《广韵·唐韵》:“煌,胡光切,平唐匣,杨部。”《广韵·唐韵》:“皇,胡光切,平唐匣,杨部。”可见,二字同音。“煌”是“皇”的加旁分化字。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指出:“皇即煌之本字。”[4](P49)由此可以推断,“张煌”与“张皇”意义接近,或可通用。
根据上下文语境,例(37)中的“张煌”之“张”当取“盛大”之义,“煌”亦取“盛大”为宜,这与“张皇”的义项“高大、堂皇”相符。例(38)中的“张煌”则符合“张皇”的“铺张”之義,同时亦可利用词义引申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铺张”是由形容词引申作动词。
此外,例(39)《绣屏缘》中的“张煌”表示“慌张”之义,与《汉语大词典》“张皇”的第七个义项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张煌”与“张皇”意义或可通用。
三、说项
在《廿载繁华梦》中,“说项”一词共出现5次,具体如下:
(44)江超道:“这事都在小弟身上,改日代致礼物,向王爷说项便是。”(第十五回)
(45)马氏听了,就唤骆管家上来,着人到重庆剧院,找寻院主说项。(第十九回)
(46)周庸祐与马氏没精打采,只得登岸,先寻一间酒店住下,好托人向烟公司说项。(第二十一回)
(47)这时,那烟公司是潮福人承办,本与广府人没什么感情,怎奈既得了梁早田的电报,又有领事来说项,不好过强,落得做个人情,因此讲来讲去,便允罚款一百块银子,洋膏充公,始免到公堂控告。(第二十一回)
(48)只是爱富嫌贫,交生忘死,实是世人通病,何况雨琴与周栋臣有这般交情,哪里肯替梁家说项?(第三十回)
按:“说”指谈论、赞颂;“项”原指“项斯”。“说项”为动词,属于述宾结构。“说项”源于“说项斯”,最早见于唐代杨敬之《赠项斯》一诗中。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记载,唐文宗崇尚儒术,任命杨敬之为国子祭酒。此时项斯尚未成名,以诗作谒见杨敬之,杨读后十分欣赏,于是赠诗一首(即《赠项斯》),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意思是说“我”(杨敬之)多次看到项斯的诗文,皆觉得其诗写得极好,而项斯的风范和品格比他的诗文更值得称颂。“我”从不愿隐瞒他人的优点,因此逢人便称赞项斯的诗文与美好品德,希望别人也能够欣赏项斯。“说项斯”原指赞颂项斯;后世多用作“说项”或“逢人说项”等,此时由个别向一般引申,比喻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替人讲情。
“说项”一词,在宋、明时期皆有用例,但出现次数极少。例如:
(49)说项无人堪叹息,瞻韩有意因恢复。(宋代张镃《满江红·贺项平甫起复知鄂渚》)
(50)所以区区说项者,不过仰藉老盟翁一起,支拄南天耳。(明代张煌言《与某书》)
以上两例“说项”皆已引申为“为人说好话、替人说情”之义。
在清代,“说项”一词共出现在61部文献中,总计163例,此时已作复合词使用。例如:
(51)前回一个朋友代人家来说项了一件事。你道是甚么事呢?(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
(52)且兄弟尽可在刚中堂面前替你们说项说项。(清代黄小配《宦海升沉录》第九回)
(53)那时,又不怕王存烈不来说项。(清代黄小配《宦海升沉录》第九回)
在民国时期,“说项”一词共出现在15部文献中,总计44例。例如:
(54)却说何达武转念一想,又以为松子想巴结自己,替她向周撰说项。(向恺然《留东外史续集》第五十二章)
(55)那时有个姓李的道员,情愿拿出六十万银子来,托人向文廷式说项,要想做这个道台。(许啸天《清代宫廷艳史》第八十六回)
(56)后杏花春卒为其子说项,得一郎官始已。(许指严《十叶野闻·四春琐谭》)
可以看出,例(51)~例(56)中的“说项”,都是表示“为某人某事说好话、说情”之义。
再看《廿载繁华梦》中“说项”的含义。我们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对其进行考察,如例(47)后,紧接着这样一句话:“又听得船上人说,香港梁早田和他烟公司人很相好的,急的打了一张电报回港,叫他回电说情。”(第二十一回);再如例(48)的前一句话是:“又欲托徐雨琴代他说情。”(第三十回)由此可知,“說项”实与“说情”同义。
在现代汉语中,“说项”主要用于书面语体中,口语中则以“说情”替代“说项”。《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说项”一词,应当据以补充。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M].高仁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袁林.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20)版[M/C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