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2020-08-14柳青
摘 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习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正式确立了“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教育理念。文章首先论证了第二课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双高”院校的第二课堂的育人举措和现状进行调研,最后,针对前面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增强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调研
第二课堂是指在国家正规或专业的分享大纲之外,由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组织和引导,学生自愿参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等。第二课堂在实施养成教育、情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能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第二课堂更要注重抓好素质教育,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覆盖面,促进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连接。
一、高职院校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必要性
(一)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顺应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
社会转型期,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社会生活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从而造成了当前思想观念领域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的局面。大学生不可避免和不同程度地也受到影响,他们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思维活跃,求新意识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广,速度更快,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张扬个性、强调自我正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了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中,将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化,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学生乐于接受,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以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顺应时代变化,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引领需要
“大思政”理念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习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分享、日常生活与课外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外化于日常行为实践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第二课堂的特点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所具有的针对性、主动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它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他们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方向发展。另外,它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自主性、娱乐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互相启发、亲身实践,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助于他们将道德观念内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效果。
二、全国“双高”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实践调研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334”学生思政工程。推行三项计划,一年级“蓝图计划”,开展新生入学100天教育,二年级“卓越计划”,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平台,以专业课为依托,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助力学生走向卓越。三年级“起航计划”,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规范教育、职业形象教育,助力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顺利完成身份转变;弘扬三种精神,工匠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落实四个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项目、素质教育项目、文明修身项目、激发活力项目。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心三环”思政育人模式。完善“一心三环”,以思政课为一心,课程思政课为“一环”、第二课堂为“二环”、社会实践为“三环”育人模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人成才”素质拓展计划。拓展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人人须参与的以“思想道德培育、文化素质提升、社会工作体验、社会实践锤炼、创新创业实践、素质竞赛比拼、专长特长培养和公益劳动历练”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建立“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的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机制,建立“人人成才”计划教育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让每个学生至少都能从事一份兼职、培养一个特长、参加一次比赛、参与一个双创项目,得到全面锻炼,受到全面熏陶。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3·12学生成长工程”。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3年12个月,通过千日不间断教育,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地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一是做好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引导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升大二学生职业能力。将价值塑造、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三是提升大三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二)构建第二课堂分享体系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个人”四位一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数据信息平台和发展质量诊断模型,优化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画像”。全面构建实践育人认证课程与实践活动项目集群,开设认证课程30门,建成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志愿公益、创新创业、职业素养5类实践活动品牌项目集群,项目总数不少于30个。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打造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品牌。在课堂分享中,通過教、学、练、鉴,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专业群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以各类不同级别的竞赛(电子设计与装接大赛、物联网产品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电子协会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文体活动、石邮讲坛、劳模讲座、志愿公益活动和劳动教育等为载体,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践强化功能。
鄂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鄂州职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实施细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综合改革的思路、协同创新的办法、整体推进的机制,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辅结合”协同机制,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第一课堂”明确课程德育目标、内容、载体及考核标准,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養,“第二课堂”从思想素养、创新创业、实践素养、志愿公益、身心健康、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七个模块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建设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素质课程体系、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课程体系、“知识分、技能分、素质分”三合为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不断追求工匠精神的目的。
所在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433”成才工程,指导学生参加1个社团,培养1项特长,担任1次干部,组织1次活动,提升个人素养;指导学生明确1个技能方向,结对1名技能导师,参加1次技能比赛,培养核心技能;指导学生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1个创新创业成果,培育创新精神。“433”成才工程是学院三次党代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作为学生管理者的行动纲领。在我看来,433中的10个1,就是要培养个人素质、核心技能、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加入一个社团”为源头,注重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扶持专业型社团建设,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支持社团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社团文化品牌。让学生在喜欢的社团,担任一次干部,组织一次活动,培养一项特长,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说的说,能写的写,能做的做,人人出彩。
关于后面两个3,就要重视两大课堂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相互配合。关于技能培养,既需要教师加强课堂分享方法改革,也需要在第二课堂中相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锻炼。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需要理论课程与实践指导有机结合。通过第一、二课堂配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并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全国的各种比赛、汇报舞台上展示自己,将自己的说、写、做的能力发挥出来,培养学生胸怀中国的气度,让学生在“433”工程的陪伴下走的更远。
三、全员协同,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不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学生没有学习和探究的自主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着落点。以学生为中心,要有效促进两大课堂的协同育人,就需要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要关注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力求学生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发展。两大课堂要在整体育人方案的指导下各有分工。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化、专业化、集中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以学生知识掌握和智能发展为目标;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舞台,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两大课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两面。
实现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相互配合,每个岗位上的人员要通力合作,结合不同的岗位职责发挥育人功能。学生管理团队要考虑学生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并在与学生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分析学生在道德素养、能力发展、心里健康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发挥好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学校的其他管理者也要善于挖掘校外资源,可以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专业学者、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或者领导者等来校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将他们请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也要与农村、企业和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给社会实践的平台。要求教师、教材、教法都要随动学生,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熟悉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两大课堂统合起来,实现形式上的结合,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充分调动学习、管理、服务等各方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全校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贺永锋.新时期高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
[2] 陈晓庆,孙秀伟.“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探究[J].辽宁经济,2020(04).
[3] 赵艳艳.我国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合育人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6.
[4] 黄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研究一W现代企业"6s管理"方法为切入点[D].安徽大学,201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LX2019098)。
作者简介:柳青(1986- ),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