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国现代翡翠玉雕艺术的传承和流变
2020-08-14刘万兵
刘万兵
我国的玉雕艺术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翡翠玉雕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翡翠玉雕是玉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对于翡翠玉雕艺术的研究却十分缺乏,翡翠玉雕作品的制作者常常也不为人所熟知。
一、翡翠玉雕传承体制的演变
在民国时期,玉雕技艺的传承通常都是采用师徒相授的方式,具体又包括两种,即拜师学艺以及家族传承。民国时期由于玉雕技艺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故此在教学上也是较为保守封闭的,玉雕的创作更多的是建立于封建传统文化之上。该时期的玉雕大师有京城的“四杰一魔”王树森、刘鹤年、何荣、刘德瀛以及潘秉衡,除此之外,还有张云和以及夏长馨。不同玉雕大师专精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例如何荣就擅长佛像,刘德瀛擅长花卉,夏长馨精通花薰。民国时期无论是翡翠玉雕的人物雕还是器皿雕都有很多可学可取之处。直到1958年,北京玉器厂正式成立,虽然还是师徒相授的模式,以经验和口诀的传授为主,但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例如逐步开始接受女性,并注重强化沟通,解除封闭,“一人多能”成为新的培养目标,并培养出了诸多工藝美术大师,例如杨世昌、李博生以及陈长海等。到了现代,随着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成立,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逐步走向没落,并由学校教育所替代。教学中有了美术家的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增添了工艺美术史以及美术基础等,标志着传统玉雕创作开始系统地受到现代美术原理的影响[1]。当今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主要有张志平、宋世义以及郭石林等,他们的技艺以及风格不仅充分吸收了传统玉雕艺术的精华,而且开拓了创作思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张志平老师所创作的《岱岳奇观》,以实地采风的方法,结合了西方透视美学原理的同时,以传统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翡翠玉雕的北派南迁
北派南迁初期,诸多玉雕设计者的作品都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是玉材性质的变化,从而造成设计思路的转变。不管是对于北派还是海派玉雕而言,对于和田玉的设计都要讲求浑厚圆润,排布以点线面为主。然而在深圳以及广州市场,对于翡翠的设计总是要求在保重的同时,突水显色,雕刻方式以细雕和镂雕为主。除此之外,文化氛围冲突也是造成作品不理想的原因,北派玉雕在文化底蕴的要求上更高,而深圳、广州市场的需求更加商业化,他们通常更倾向于口彩好、民俗感较强的玉雕作品,从而造成南北玉雕文化“一古一新”“一静一动”的差异。面对差异,北派玉雕艺人采用了许多改善措施,例如“鱼儿上山,鸟儿下水”等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时尚卡通风格的玉器等等,而南派玉雕艺人也积极向北派大师请教,如蔚长海曾经就教过张伟良以及黄鸿等南派玉雕艺人。北派南迁的过程中,造成了南北玉雕文化的碰撞,同时也影响了后来人的创作。例如2005年黄鸿所创作的作品《福从天降》,就收获了“天工奖”的金奖,由此可见北派南迁对于翡翠玉雕艺术的影响深远。
三、交叉融合赋予翡翠玉雕持续生命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玉雕艺术一直与传统山水画、青铜艺术以及书法艺术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持续获得灵感与发展动力。翡翠玉雕艺术也是如此,只有结合众家之所长,在多门类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才能持续发展,发挥交叉的优势[2]。例如福建人就会将寿山石雕技法应用到翡翠中,而广州人就会吸收南玉和牙雕的优点,从而达到增强翡翠玉雕人物立体效果的目的。21世纪初期,为了迎接澳门回归,著名玉雕大师蔚长海与范增合作,利用极为少见的高绿翡翠料,创作出了《神蟾戏珠》以及《老子出关》等翡翠佳品。其中在《神蟾戏珠》的创作中,作者将玉料中的白地部分巧妙地设计成了神珠,广受好评,这一次跨界的合作使不同艺术与翡翠玉雕艺术交叉融合为一体。
四、结语
翡翠玉雕起源于清代宫廷,并在当代发展到高峰。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北派南迁促进了南北玉雕文化的交流,促使21世纪的翡翠玉雕艺术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作品也呈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宗教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写实与扩张风格交叉并存,但无论如何玉石都会因其可以将翡翠的颜色以及玉质之美凸显出来而变得独具特色。在实际的创作中,应当注重料、工、意的结合,为翡翠玉雕艺术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方国勇.浅谈翡翠的艺术价值与玉文化的传承[J].神州,2017(17):24.
[2]朱玉成.出神入化,中国玉雕艺术大师袁耀翡翠微雕作品赏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5(2):46-48.
作者简介:刘万兵,1976年出生,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人,汉族, 民革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铅山石雕”传承人,上饶市玉雕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上饶市优秀高技能人才《上饶工匠》首届“饶城英才”领军人才(职业技能类),江西省天和玉石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