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尽浮尘始见心
2020-08-14贺轶群
贺轶群
洮,音táo,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生僻字;“洮”为“盥洗”的意思,在古代与“淘”通用。
洮,亦是地名。《水经注》记载:“洮水,出洮阳县西南大山……”
洮,在雕刻大师李国琴的心里,还有更多、更深层的意义。
几十年来,她都在与洮砚打交道。洮砚,顾名思义,产自甘肃洮河之畔,其矿石成型于4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积、淘洗,石质细腻,如婴儿肌肤,碧绿如蓝,致密晶莹,清雅动人。在石头表面,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纹路,如丝、如波纹、如云雾翻腾,绘成一幅幅变化万端、行云流水的“写意画”。
无沉积,不成洮石之美;无积淀,哪来大师风范?
把所有岁月用来积淀,以一颗宁静的心,勾勒思维的印迹。一朝洗净浮尘,绽放绝世芳容。这是李国琴向洮砚学到的品格。她在雕塑领域有近30年的技艺积淀,虚心学习,谨慎从艺,打下了扎实的工笔、素描、泥塑及石雕基础,素描和国画曾多次获得一等奖。
李国琴倾注在作品中的不仅有深厚的技艺积累,还有丰富的文化熏陶。她热爱历史,饱读书籍,在对前人艺术成就的借鉴、总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将中华文化精妙的“魂魄”融入砚台中,与石材的天然美质相互呼应、衬托,呈现出表里如一的美感。
洮砚所用的石材,绿如蓝,润如玉,自带“高级灰”属性,看起来极其素雅、高洁,这恰似中国文化的秉性,也暗合中国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钟爱的瑰宝,让无数名流才子为之惊叹。宋代大文人黄庭坚赞叹洮砚: “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也有题词:“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原石圭角参差,形状各异,“七分构思、三分雕刻”是前辈总结的经验,李国琴深知构思是决定砚台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制砚的过程中,她从不轻易决断,总是谨慎地“三思而行”。沉稳的性格,深厚的技术功底,让她在艺术的探索中沉得住气,一笔一画,悉心勾勒出心中的那个美好世界。
洮砚不仅是艺术的载体,而且具有极佳的实用价值:扣之无声响,呵之出水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如何将“实用”与“气韵”融合为一,是李国琴在创作中反复思考的话题。她巧妙地将设计构图中的“留白”部分作为砚面,达到了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的效果。例如《读西厢》里的花间树丛、《包工掷砚》中的衣袖,艺术与器物在和谐中实现了统一,气韵非常。
觀李国琴的作品,仿佛凝视着一片一尘不染的天空。这里没有喧嚣,也看不到哗众取宠的姿色,小小一方砚台,载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里既有才子佳人,又有轶事典故,李国琴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化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形象,安静地诉说着这方水土养育的不朽传奇。一颗平静读书的心,为她的艺术带来了不一样的高度,正如沉积千万年后形成的绚烂洮石,洗尽铅华之后,艺术开始绽放本真。
从艺三十年,李国琴的作品屡获殊荣,她也得到了行业的充分肯定,2018年荣获洮砚非遗传承人称号。如今,李国琴将手中的接力棒传给了下一代人,积极教学、授课,培养出了一批批洮砚优秀人才,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正是在这样的淘洗、历练、积淀与传承中,洮砚千载生辉,李国琴在潜心中收获,在收获中播种,迎接她的将是更加充实的明天。
李国琴,1992年毕业于河北曲阳雕刻学校。2004年专升本毕业于西北师大,主攻美术教育。现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担任首饰设计和玉雕工艺两门课程教学工作。1992年在姚氏艺术品有限公司,在刘爱军老师的带领下为公司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洮砚珍品。1996年开办九州洮砚厂,先后培养了五六十名洮砚雕刻人才,其中很多都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1997年参与西部欢乐园大型雕塑群制作施工,2004年设计创作甘肃省首个状元林纪念碑雕塑,2005年,洮砚《夜读春秋》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06年洮砚《渔归》荣获甘肃省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2006年洮砚《荔枝砚》荣获第四届青海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一等奖;2018年,《瑞福麒麟砚》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委员会举办的精品砚台暨优秀砚雕师评鉴交流中荣获二等奖;2018年,《三龙护宝》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委员会举办的精品砚台暨优秀砚雕师评鉴交流中荣获二等奖;2019年,洮砚《云想衣裳花想容》荣获54届重庆全国金凤凰大奖赛优秀奖。2019年,洮砚《稚子情怀》荣获54届重庆全国金凤凰大奖赛优秀奖;2019年获得副高级洮砚雕刻艺术师专业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