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
2020-08-14叶万华
叶万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养高、全面发展的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指明了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既要立足于教材,扎根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为此,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认真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全面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等。
一、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唯有经典永存。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经典名著,为自己的人生奠基。当然,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成功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应用者。如果语文教师用呆板冰冷的语言去讲课,那么再“经典”的语文课堂就会沉闷乏味,再精美的文章会被讲的索然无味,语文之美、语文之趣、经典名著名家名作之“经典”也会荡然无存。
现在的语文基本建立在经典名篇之上,写者有心,讲者有情,才能把经典之美呈现出来。课堂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富有激情的人,用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语文的情感世界中,进而爱上语文、爱上经典。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我国的“四大名著”和《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国外经典。阅读名著经典时获得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带着自己的思索去阅读,或喜悦,或悲伤,或感动,心境会随着作者的笔触而起伏,倘若读书与笔记相结合的话,读者会对事物有更独到甚至精辟的见解。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则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對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感知理解、语言积累、表达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才能促使学生实际进行文字运用,去主动参与并培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运用词语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些精彩的有韵味的语言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是课文表达上的神来之笔,需要细细品味。
三、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的、反复的语言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就要立足根本,即培养语感。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的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呢?我组织学生练习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在学生认真思考后,我指出:“‘雪指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指的是朝鲜人民送来了打糕。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身后的情谊吗?”通过反复品味,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语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在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词句,体会语感,这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不乏人物的语言描写,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描写,根据语文的特点,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请学生进行朗读甚至分角色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体会深刻,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读出韵味,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