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作文,不是报道
2020-08-14赵梁丹
赵梁丹
从春节至今,“抗疫”一直是一个回避不开的时代热点,对于高中生来讲,“抗疫”作文的训练一定是作文备考的重中之重,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抗疫”类作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许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虽宏大却空洞苍白,缺乏人情味,更像新闻报道而不是文学性写作。
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同学们做好以下四点。
一、找准合适的切入口,以小见大。
“抗疫”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题,但“抗疫”作文所给的材料不会只有一个角度,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去看待问题,所以宏大的主题肯定是作文要表达的,但不建议直接从宏大的角度切入。
原因有二,第一是以高中生的阅历见识,不足以写好宏大叙事;第二是考场作文800字左右的篇幅,无法容下宏大叙事。
所以,找准一个适合的切入口至关重要,通过小切口进入,再以小见大,由个体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达到“滴水藏海”的效果。
例如,要写“希望”“乐观”“尊重生命”这样的主题,可以选择写医护人员的顽强,可以写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大人物,但类似的作文肯定铺天盖地,并且还常常大同小异,阅卷老师极易出现严重的审美疲劳,如果我们从下面这个小切口切入呢?
一位新冠肺炎治愈者,出院前在病房的小白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会有一颗感恩之心。我想,不管怎么下雨,不管怎么刮风,太阳总是要出来的,花儿总是要开的,我们的生命,总是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
这段文字,是当事人的真实经历真切感受,比二手、三手新闻更容易读出“希望”“乐观”“感恩”“珍惜”“尊重生命”的主旨,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希望”“乐观”“感恩”“珍惜”“尊重生命”并非单一因素就可以产生的。再与武汉抗疫前期的混乱、沮丧、无助等情况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国家、政府、医护人员、志愿者、建设者与患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样才让众多患者痊愈,所以,患者的“希望”“乐观”“感恩”“珍惜”是“小切口”,就很容易上升到国家、社会、集体这个“大纵深”,这样表达大主题就非常自然流畅了。
二、选择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的素材。
在全国人民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抗疫”中,我们一定接触过许多让人振奋或者落泪的素材,这些素材有的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有的流传范围比较小,同学们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能让普通读者容易产生代入感的素材。钟南山、李兰娟这些人是国宝级人物,令人仰止,但一味用这些人物素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有多少代入感?除了产生“他们太伟大了”“让人无限景仰”的感觉外,实际还是有一种“但我们学不了”的感觉,这样其实不易让读者产生共情。而如果我们恰当地选择一些更贴近普通人的素材,让读者产生一种“这个人完全可能是我”“这件事我也可能遇上”的感觉,就容易将自己代入,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了。
这次疫情期间,有两则不起眼却细微得让我流泪的话语:
一个不久离世的患者对家人说:“一个人过日子要精打细算,东西要买小包装,不要过了保质期。”
一个患者的家属留言道:“我父亲刚过世,你可以打电话试试医院那边有没有床位。”
你看,他们还都在惦念活着的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对得起他们的牵挂才好。
以上的素材,就是比较小众的,这些没有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话语,但我们读下来就很容易感觉到“我们的生活不也与之类似吗?”毕竟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所以这些点点滴滴、贴近凡人生活的素材,用好了更容易打动人。
当然,肯定有同学担心,我用这些素材会不会让读者觉得格局小?
那么我们再加上这样的文字呢?
我们这个民族,是因为始终记得来时的路,才能即便数次差点亡国,却每次都能挺过来,磕磕绊绊地走过了五千年,才能把祖先的火种送到此时此刻。
加上这些文字,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眼光,扩大格局。
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手法有机结合运用。
在考场上,同学们写的文章以议论文为主,但绝对不能认为只有议论就能包打天下,事实上看看每年的高考作文,一定是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有机结合完美运用的结果。需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必然会用于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人物的情态举止,环境的特点,事物变化的细节,都需要用到入微的描写;由表及里,因果溯源时又必然离不开议论,通过归纳、分析、综合、发散来总结规律性;作文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贵在以情动人,所以在叙述议论描写让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加入抒情性的文字,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
那个22岁的小姑娘,因为工作强度和压力,眼睛周围带着重重的黑眼圈。她对记者说:“来的时候没告诉父母,但是前几天还是被父母知道了,那是我22年来第一次看到我爸哭……”她婉拒了央视记者让她在镜头前向父母报平安的邀请,“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工作。”最后她对着镜头摆了摆手,说了句“对不起”,然后缓缓转身离去……
哭和笑,本来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现在却变得无比奢侈。
所以,等疫情结束后,我们一起去把久违的笑容和眼泪都找回来!然后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肆無忌惮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请你们,一定平安归来!
在这段文字中,“重重的黑眼圈”是外貌描写,“摆了摆手”是动作描写,“缓缓”也是动作描写,却饱含人物的感情;“哭和笑,本来是……”就是议论与抒情的部分。对素材这样处理,就显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而不是一味地拔高。
再如:
车开上了武汉长江大桥,我周遭的视野在一瞬间开阔,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浮着夕阳洒下的碎金,几艘渡轮缓缓地漂着,偶尔发出悠长的汽笛声,极目远眺那片烧了满天的红色云霞,像是一团燃烧在长江上的火。
虽说是水景,可这里和江南水乡完全不同,这里是大江大湖,充满了热辣潇洒的江湖气。
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明快艳丽,放在抗疫作文中,是不是非常有激動人心的作用?是不是适合放在武汉解封的场景中?再通过倒叙手法进行对比,就很容易体现主旨了。
四、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及句式的恰当运用。
要想让作文写得好,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句式的恰当运用永远是不可忽视的。
想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就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借代、联想、想象等;想让文章典雅隽永,就运用引用、化用、象征、烘托、双关等;想让文章有气势,就运用排比、对比、夸张、反问等;想让文章丰富有张力,就运用联想、想象、虚实对比等。
总而言之,作文的文学性是应该与思想性同样重要的因素,少了文学性,就会变得干巴巴的,像政治简答题似的,道理是对,但就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去读。
比如用钟南山的例子:
17年前,非典爆发,年过六旬的他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83岁的他把自己送到了疫情的重灾区!在他眼里,“医院是战场,医生是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他凭借“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之“有我”精神,凭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之“无我”担当,成为浓浓阴霾中最美的逆行人!
他的高大伟岸,他的高洁坚定,绝没有辜负他的名字——钟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白衣而立是山,逆流远行心何惧?俯身救人是峦,倾心尽力情未悔。
再比如,想表达医生给新冠高危病人插管的危险性,新闻是这样:
每次插管操作,从注射药物到操作结束,一般操作时间约90秒。这无论对氧储备较差的患者,还是对和患者近距离口鼻相对,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的医生而言,都是高危的90秒。
看完之后的感受是,哦,是挺危险的,但怎么个危险法?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讲,太抽象和空洞了。
试看一下,运用了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字:
医生给高危病人插管时,就好像直捣病毒的老巢。那是病毒最密集、最凶险的地方,我仿佛看到病毒的猖獗与狰狞,就像置身于电影中异形的老巢,四周是层层叠叠丑陋的异形怪兽,它们张开大嘴,不住地滴着强酸口水,嚎叫着疯狂地扑来,不停地嘶咬着、腐蚀着医生的防护服、护目镜,周围是浓得化不开的恶臭味……
这样一写,立刻就把只有专业人员才清楚的危险性转化为普通人都明白的情形了。
这样的对危险的描写渲染越是让读者毛骨悚然,就越能反衬出白衣战士的坚定勇敢,也就越能打动人。
总而言之,如果同学们能做到以上四点,相信你的“抗疫”作文就不至于写成新闻报道式的那种单纯传递信息的文章,在考场上就会更加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大量同质化严重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满意的分数。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