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言魅力 打造论证亮点
2020-08-14董波付贵丽
董波 付贵丽
《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可见出彩的论证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论证语言要有魅力,必须要有深刻的思辨、丰富的内蕴和审美美感。
一、体现思辨性
1.触碰现实,谈出必要性。
论证语言直击现实,浓厚的现实思辨力迅速引起读者共鸣。如: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社会中比金钱交换更频繁的,是心灵交换。”是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要满足物质的需要,更要寻找心灵的慰藉。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温饱早已不再是大部分人每天追逐的东西;而心灵的空虚,关系的淡漠,灵魂的孤寂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人文关怀显得尤为必要。(摘自《让爱与和谐舞动整个时代》)
2.注重说理,谈出意义与影响。
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作者思想与认识的表露,支撑起观点的就是议论说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谈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如:
一座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照和温暖的城市,即使人口再稠密,人心中仍然空荡荡,无声之中“咫尺天涯”。孤独的心灵会因为爱的暖流而聚在一起;无法忍耐的寒冬,几个人相拥,总能安然度过漫长的严寒。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会让一座城市温暖如春,让城市的人文在时光里余韵流芳。(摘自《城市有温度,人际有温情》)
二、体现丰富的内蕴
1.论证有厚度。
有厚度的論证语言的突出特点是能够体现多个方面或角度的对意义或危害的阐述,使论证围绕中心充分说理。如:
左拉有言,爱是不会老的。是啊,这些微小的善举,如淙淙新泉,不断为奔流着的社会之河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才是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一个充满爱的国家,才是一个前程似锦的国家,拥有着仁者爱人、古老底蕴与新时代奉献助人精神的中国,必将在爱的引领下,登上世界的顶峰。从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惠及全亚洲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正以包容世界的大行动,践行着更广阔的大爱。(摘自《让爱与和谐舞动整个时代》)
2.论证多层次有序展开。
论证层次可以形成彼此之间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等,然后这些层次有序进行。如:
当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阻碍了太阳的明亮、月华的光辉,当越来越发达的智能手机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亲密。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降了。可当市民、企业、志愿者为春运返程客流保驾护航,当上海提出要建设人文之城时,我们似乎又感受到温度的回升,缓慢却又坚定。我们的生活重新充满了温情。
一座温情的城市,必当弥漫着人文的气息,里面有自己永远的印记,如此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将更加强大。(摘自《享温暖之风,叹未来可期》)
三、体现审美美感
1.使用整句与短句,使语言具有节奏美。如:
人文之城,打造了城市最闪亮的名片。城市在人记忆中长存,在娓娓道来中光辉熠熠,靠的便是那一份对人的关爱,对人文的推崇。老北京邻里守望相助,友爱和谐,才成为林语堂异乡漂泊而不忘的京华烟云;湘西古城人与人之间真诚关怀,才成就了沈从文魂牵梦萦的边城余韵。今天的城市,靠大兴土木打造所谓的城市名片,不如回头呵护正在萌芽生长的人文关怀,等待绿叶复苏,芳华四溢,自是一张惊艳世人的名片。
2.使用贴切的词语,使语言具有人情美。如:
查一路在《城市之门》中写道:“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摘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论证形式的多样化,使语言具有变化美。
论证语言要想富有变化美,可以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论证方式,使议论文的语言不仅平实,而且形象、突出、有人文素养。如对比论证方法的使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千百年前祖宗的训诫,现如今仍然适用于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格子间与公寓,也不是宽阔却缺乏温度的长长马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城市更应是一个人的“此心安处”,是疲惫的灵魂得以奔波劳碌后栖息的庙宇。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间游走的,理应是淳朴的民心归化,是柔软的人文关怀。(摘自《享温暖之风,叹未来可期》)
如比喻论证的使用:
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飘荡在黑夜里的一首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人与人之间的无私给予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上的滋润。(摘自《享温暖之风,叹未来可期》)
如引用论证的使用:
日本建筑师安藤健雄曾言:“建筑只是一个城市的表象,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有了文化才有了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才会让居于其中的人有“家”的感觉,有一种归属感。正如巴黎人铭记自己城市的古朴幽雅,纽约客铭记自己城市的热闹繁华,苏杭人铭记自己城市的烟雨如画,北京人铭记自己城市的悠久味道。这味道或许是“浮光跃金”的气质,或许是“静影沉璧”的气质,但无论如何,当人们漫步走过或喧嚣或沉寂的街区,转角瞥见那座述说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总会被一次次提醒,“此处是吾乡”。(摘自《享温暖之风,叹未来可期》)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