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20-08-14吴明辉金云刚张瑛莺
吴明辉 金云刚 张瑛莺
【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后患者疗效、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方法 将我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药物差异为分组标准,设对照组行常规内科治疗,设观察组行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3.3%,观察组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ADL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等各指标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長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疗效;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急症,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成为临床高发病,且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中老年为疾病高发人群,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是该病的特点,随疾病进一步发展,患者、家属均承受较重的双重负担,且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采取何种措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已成为现阶段相关领域研究的重难点课题。该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而展开,旨在分析接受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现将内容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二组,其中对照组(n=30):男16例,女14例;年龄59~87岁,平均(73.33±12.41)岁。观察组(n=30):男15例,女15例;年龄58~87岁,平均(73.14±12.30)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1)接待患者并指导其填写各项登记表;(2)确保患者绝对卧床,施以低流量吸氧,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压水平。(3)根据具体症状施以具体措施,通过冰帽降颅压等。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常规内科措施等同于对照组。
30 mg长春西汀(国药准字H20051090,亚宝药业)+250 mL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一天一次,剂量控制在30 mg。观察、对照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体征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超过90%,0级残疾);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缺损降评分减少25~89%,1~3级残疾);无效(症状无显著改善,部分出现症状加剧)。
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幅度;其中采用(ADL)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0~100分,≤40分记重度受损,41~60分记中度受损,≥60分记轻度受损,活动能力和ADL评分成正比。采用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分值0~42分,受损情况和NIHSS评分成反比。
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8维度共36条目,分值0~100分,评分和生活质量成正比。此研究中选取该量表的其中四项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软件计算,其中连续性变量资料“t”计算,“x±s”表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百分比形式(%)表示。两组患者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资料以P<0.05(P值在0.05区间)表示统计学存在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93.3%,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
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幅度,观察组NIHSS评分低,ADL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阐述生活质量,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我国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规划至“中风”范畴,认为该病则是由于内外因素(患者年龄、自身基础疾病、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作息)引起的,主要是一种脑血液供应障碍性疾病;上述因素会导致脑组织出现病变且加速其坏死,致使患者出现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现象。临床研究证实:发病后6h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之为“时间窗”,因此及时把握最佳治疗时机,施以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4 体 会
为证实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该研究特选取我院30例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93.3%,经治疗后NIHSS(4.12±1.22)分,ADL(85.00±9.14)分,上述数据均证实了长春西汀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且长春西汀配伍禁忌较少,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晓锐,姚春杰,周刚鑫.长春西汀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