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源自生活,就得体验生活

2020-08-14毛敏利

知识文库 2020年15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数学生活

毛敏利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的数学认知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概念、背诵法则、练习解题的过程,更是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出发,通过发现、体验来掌握数学的,是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数学、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数学能力。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教材、生活常识、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充分注重生活经验、生活素材的挖掘,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具体、生动,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些生动、合理的背景,让学生熟悉的生活数学走进课堂,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和“再创造”数学。

1 导入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身边的数学。

尽管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前人已经发现,但对学生来说,对问题的发现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数学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参与下进行“玩中学”,在不经意中体会、感受,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建构知识框架,作好埋伏。

例如:在认识“时、分、秒”的教学前,教师有意利用一个或若干个课间十分钟,陪同学一起测量自然生理的脉搏跳动,或游戏活动的跳绳、拍球,或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乐曲《课间十分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等等。在这些熟悉的活动的动感之中全方位体验极为抽象、难以言传的“时、分、秒”概念。在上新课“时、分、秒”时,就以师生共同渡过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作为话题导入,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联想,联想自己经历的活动,联想自己固有的知识,联想自己曾有的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活动与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时、分、秒”的兴趣。并能为实时进行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思想教育做好铺垫,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2 例题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挖掘身边的数学。

数学知识单调、枯燥、乏味,在教学时如果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突破封闭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通常做法有:情景激趣。教师激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景,使激趣的活动伴随问题的空间由远而近、由浅入深递次展开。

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这一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将其情景作如下改编:一上课就给学生一个任务:为老师选购合适的套装,接着用多媒体放映某一商场服装区的录像。这短短几秒钟的声、像同步的画面,使学生如同进入其境,边看并兴奋地、七嘴八舌地叫老师选购这个衣、裙,那个衣、裤。这样改编,似乎与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学生更积极、更高效、更持久投入本课如何解决搭配问题的重要动力源。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将目光集中在画面,接着手舞足蹈且嚷嚷着帮老师选购上衣、裙子、裤子的激情中,再引导学生讨论那些比较适合老师职业穿着,理解那些衣、裤,衣、裙合在一起穿就叫搭配。自然而然解决了搭配问题的例题教学。

又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新授中,增加设计一些“和差、和倍、差倍”这几类贴近现实问题的例题教学,经过老师有层次的扶放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看到这一类问题的多种解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看到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懂得只有运用了所有必要的条件,才能正确地解决好这类问题。

又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题的设计可根据教材和现实生活重新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一些购物留下的收银条、标价牌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叫学生认一认、读一读,或拍摄一段商场购物的片段,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要求学生观察商场中那些顾客是怎样根据标价牌上的标价付钱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贴近生活的片段,不难发现标价牌上标“8.00元”而顾客付10元面值的纸币,营业员找给顾客2元面值的纸币,或标价牌上标“100.10元”顾客付100元面值的纸币和1角面值的硬币……据此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分析得出8.00=(10-2)=8,100.10=100.1……的结论,最后再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就顺利成舟了。

3 练习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练习,不同的个体,其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会有较大的区别,但如果这个练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彼此有经验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學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显示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作业,这种作业要与学生个人的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并使他们意识到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对课堂学习和操练抱有积极的态度。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知识巩固应用有关的活动作业。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的时,老师可以不按照课本顺序学习一年有多少天,有几个月等等,而是在多媒体展示年月日的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进行梳理练习,当教师提问一年有多少天时,大部分学生纷纷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答365(366)天,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365(366)天是怎么得到的呢?学生马上利用今天学过的新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各自的计算思路,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完成贴近生活的数学练习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探究意识以及与自然物的亲和态度,且结合生活体验获得了成功,还在练习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能做到课已止,趣犹存。

我们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会数学地进行思维,学生才有得,有所获。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新授以后,给学生设计一些互通知识性转换的题型来加以巩固:=(   ×   )÷(   ×   )=……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操练的过程中发现与“商不变的性质”有联系,再在学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思维活跃的矛盾状态时”点明它们之间关系。使学生本能的问题意识在体验比较中得到开发。

学生们通过“躬行”然后获得了“真知”。经常经历这样教与学的过程,学生会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形成不断发问、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挖掘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使学生真正逐步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为生活而学习数学。

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认知学习,实际上就是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与数学科学的知识结合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老师的组织、引领、合作、参与、操练,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反思,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非常有用的知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遥观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数学生活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生活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幸福的人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