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之治”新境界

2020-08-14本刊综合评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民主习近平

本刊综合评论

【编者按】

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这本书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本专栏自第八期开始,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及学者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行系列解读,以飧读者。

2020年6月30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通过92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图片,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之治”日益走向成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正在形成深远影响,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青年马克思不安于父辈为其设计的安逸生活,怀揣“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的伟大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所属的阶级而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革命者道路。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終其一生也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勉强度日的生活。如果说马克思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想获得什么回报的话,那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这个期望说得很清楚:“《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最好的报酬。”如果把马克思的一生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他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也发展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伟光认为:“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理论发展方面始终回应当时的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核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正确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现行联合国标准下,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2020年中国将使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今日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情怀的最佳注脚。

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共赢方式取得发展成功的国家。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问题意识前瞻性谋划未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破解发展难题、突围发展困境、厚植发展优势,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左右,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机制体制的重构和再造。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周文教授认为:“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规划、统筹协调、决策和执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的生态互联网等等成就显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量子卫星、5G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和国家力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以来,“全民战疫”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积极落实防疫任务,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凝聚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意志。

全过程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就是要求从制度上和实际运行上保证民主要体现到从选举到决策、管理、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全链条化,防止出现只重视选举过程而不重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权利的保障,明确要求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中保证基本群众代表比例,从制度上确保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不会挤占应该给基本群众的名额。在注重民主选举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为推进民主决策,采取了诸多举措,例如,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各级党委把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决策程序。为推进民主管理,不仅完善农村村委会民主管理制度,而且完善了企业民主管理、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机关单位民主管理、社會组织民主管理等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群众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推进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群众能够近距离监督、便捷性监督。在基层民主建设中,这些权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例如,通过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更加有效落实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这些对民主各环节的全方位发展,在制度建设上确保了全过程民主的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认为:“发展人民民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二者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商量在决策之前,商量在决策实施之中,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八个能否”的判别标准,是对于民主理论的卓越创新。

建设和平美好的新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伟大复兴只会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自己在现代化发展中获得的宝贵资金、发展成果、先进技术和脱贫经验,分享和回馈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声称国强必霸,大国崛起必然意味着掠夺与战争,强国即为“强权”与“霸权”时,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以强大内聚力、延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体现了中国面对世界不确定性展示出的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以自身发展直接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而且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民主习近平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标题党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