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获取、R&D 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兼议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调节效应

2020-08-14李卫忠陈海权李星星任志宽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技型所有权股权

李卫忠,陈海权,李星星,任志宽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90;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3.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1 问题的提出

在开放式创新时代,科技型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成为研发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很多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嵌入、知识转移来获取异质性知识和资源,进而提升创造力和创新绩效[1]。然而,外部知识对异质化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受到个体认知层面知识消化能力的调节,受到企业对外部知识源的连接能力影响,也与企业自有R&D资本息息相关。对此,很多企业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拓展获取外部知识资源渠道,以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学术界对于通过知识获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类观点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原因;另一类观点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依赖于企业间知识流动,企业与企业通过创新网络推动知识转移,帮助企业获得关键性知识。然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研发伙伴[2]、产业联盟[3]、海外知识输入等方面[4],对企业知识获取、R&D资本两种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企业管理能力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很多企业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来实现差异化经营,进而对知识资源获取、R&D 资本发挥调节效应,但是对这种调节效应实际效果的研究也较少。

本文研究的问题聚焦于:科技型企业在提升创新绩效过程中,能否通过知识资源获取、提高R&D资本来获得发展优势,从组织内部获得突破性创新动力?企业如何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自发的形成这种驱动力?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为调节变量的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探索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方法和路径以及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形成持续驱动力的方法。本文试图解释加大知识获取和研发投入均为提升创新绩效的两种手段,是对企业知识创新理论的一种深化,能从定量角度研究出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与选择,从企业所有权性质、控制权配置、内部权力制衡3 个角度,分析各变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为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科技型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能不断集聚和获取各类型知识,以此抢占市场战略制高点。本文构建科技型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分析两个因素对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从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企业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2.1 知识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获取是企业从外部网络环境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价值的过程,知识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能帮助企业创新实践,提升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会受到高校、科研院所、竞争者和地方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影响,这些外部组织形成技术创新的网络。企业从创新网络中获取关键知识,并与内部知识系统进行融合,对原有生产方式和流程进行变革,提高单位产品价值,最终提升创新绩效。Bin[5]提出外部技术转移和知识资源溢出是后发企业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技术升级压力时,需要从外部获取创新性知识。在企业获取知识资源过程中,不同企业能通过网络链接和合作获得互补性创新资源,以此获得提升创新绩效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能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知识积累,提高创新绩效的获取能力。在知识获取方式上,Chesbrough 等[6]认为企业能通过提升知识获取能力来提升创新绩效,具体方式包括拓展专业知识广度,降低新产业研发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等。然而,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7]。在对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测量上,一般用与外部创新主体合作频率[8]、合作强度、连接强度等来衡量。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产学研合作频率作为知识资源获取的代理变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获取能力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R&D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企业资源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和知识构成的集合,单一资源无法弥补其他资源的缺陷,各类型资源的紧密结合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知识资本和R&D 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具有互补性特征,R&D 资本是知识资本的反映,知识资本是R&D 资本的产出表现。企业研发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积累过程,当R&D 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体现出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性研发投入所积累的R&D 资本是企业进行高效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进步依赖于R&D 资本,技术成果产业化需要研发资本推动,能推动新旧知识的融合以及其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效流动。周文光等[9]提出R&D 资本反映企业研发积累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吴小立等[10]认为人力资本与R&D 投资对企业绩效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会削弱R&D 投资的作用。R&D 资本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R&D 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所有权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不同类型的所有权性质受到的权力制衡差别较大,这会直接影响到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决策选择与效率。部分科技型企业不断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但均存在较大差异性。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取知识资源和R&D 资本并不能够均匀的产生高的创新绩效,在缺乏有效监管时,企业创新投入可能被无效配置和使用,最终产生不同的绩效[11-13]。所有权性质一般分为国有股权、民营股权和混合所有制股权,国有控股公司的所有者为各级政府,由于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和预算软约束问题,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国有股权无法像民营股权那样有明确的承担责任的企业监管人,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在其任职期内,热衷于政治性目的和短期的经营绩效,往往追求的目标是其任职期间个人收益的最大化[14],忽视企业整体长远利益,将R&D 资本投入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对于投入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创新投入,他们习惯于选择规避,导致国有控股公司创新乏力。相比而言,非国有控股企业由于权利清晰,企业经理人长期控制企业行为,绩效水平与经理人自身利益直接挂钩,这种利益机制使得经理人有动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投入的绩效水平。因此,当企业为国有控股公司时,更有可能削弱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在知识资源获取、R&D 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2.4 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管理权、控股权、监督权的配置,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在“控制的公共利益”与“控制的私人利益”“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之间的选择。股权集中度越集中,控股股东具有越高的积极性,就越有动力在研发创新上采取“支持行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强,股东能够从实现企业长远价值最大化原则出发,更倾向于长期的技术投资增强公司持续的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活动强度[15],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在股权控制度不断增加过程中,控制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获得动机呈现反向变化趋势,当股权控制度达到完全个人控制,私人利益也就是企业经营者利益达到最大,此时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收益权变得异常清晰,企业创新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弹性最为敏感。也就是说,当企业股权越集中,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水平促进作用将更大,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股权集中度在知识资源获取、R&D 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除了第一大股东之外的其他大股东也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对第一大股东的经营决策进行监督制衡。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普遍的情况下,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能有效防止控股股东发生有损于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掏空行为,抑制大股东倾向于风险规避的短视行为,减少“控制的私人利益”[16],有利于控股股东强化公司的经营战略,有效支持创新活动,提升公司核心竞争优势,进而对公司的技术创新的投入决策产生影响,把握创新机遇,提高创新效率,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17-18]。也就是说,当企业股权制衡度越高时,知识获取、R&D 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作用程度将被强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股权制衡度在知识获取、R&D 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中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从知识获取、R&D 资本视角构建了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同时探讨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如图1 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为选取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企业,本文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定义,以成立时间超过5 年、有连续的创新行为、有代表性的专有技术为筛选标准,综合利用国泰安数据库、东方财富网、巨潮资讯等数据库,选择2014—2018 年间有科技型企业明显特征的3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搜集样本企业相关数据及重大事项披露情况,以此分析科技型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影响。

3.2 变量定义

本研究在回归阶段所用变量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绩效变量(被解释变量)、知识获取和R&D 资本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如表1 所示。

(1)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绩效综合反映一家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展创新的市场收入。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特殊性,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知识获取和R&D 资本作为解释变量,其中知识获取采用企业产学研合作频率来衡量,主要指的是样本企业产学研合作次数与创新活动次数的比值,具体数值根据企业重大事项纰漏数来计算;R&D 资本参考何秋琴等[19]的方法,用企业研发支出来衡量,综合考虑前期研发投入和当期研发投入。即:其中为第i 个企业第t 期的R&D 资本,为第i 个企业第t-1 期的R&D 资本,为第t 期的研发支出,m 为调节系数,本文取0.5。

(3)调节变量。选取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作为调节变量,其中所有权性质选用控股股东属性为显性变量,如果控制人是国有取1,否则取0;内部治理结构用控制权配置和内部权力制衡两个工具变量来衡量,控制权配置选取股权集中度来衡量,即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内部权力制衡采用股权制衡度指标来衡量,即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占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表示。

(4)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科技型企业的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用负债合计/资产总计平计算,成长性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计算。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3.3 模型构建

3.3.1 知识获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检验模型

3.3.2 R&D 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检验模型

3.3.3 基于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

(1)企业所有权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

(2)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

其中β0表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各变量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SC×RDI、SC×SEL,TOP1×RDI、TOP1×SEL 以 及Z2345/1×RDI、Z2345/1×SEL 分别表示控股股东属性、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系数与知识获取、R&D 资本交互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4 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

当加入企业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调节变量的时候,如果调节变量与知识获取的交互系数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统计显著性,并且调节变量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无统计上显著性,则说明调节变量属于纯调节变量;如果调节变量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统计上显著性,则说明调节变量属于半调节变量;当调节变量与R&D 资本交互项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则说明调节变量属于非调节变量。本文验证企业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是影响知识获取、R&D 资本到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能影响企业创新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效率。

4 实证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为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变量,本文进行了Winsor 5%双缩尾处理。由表2 可以看出,在企业绩效方面,样本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平均为6.651 2%,高于传统企业5%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强。在知识资源获取方面,科技型企业产学研合作频率RDI 为1.200 4%,说明样本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R&D 资本平均为8.292 0 亿元,表明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较多,其中标准差较大,说明样本企业R&D 资本状况差异较大。

在调节变量方面,控股股东属性(SC)的均值为0.342 6,说明科技型企业中国有控股公司占比达到34.23%。股权集中度(TOP1)平均值为42.356 8%,股权集中程度较高。股权制衡系数Z2 345/1 平均值为0.371 5,表明样本企业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未能超越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从极值角度来看,国有控股程度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表明样本选取具有多元化特征;股权集中度从15.072 4到78.235 4,代表股权集中程度基本呈现橄榄型结构。如表2 所示。

4.2 相关性分析

在回归分析前,对样本进行了Pearson 相关性检验,如表3 所示。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ROE 与RDI 的相关系数为0.23,而且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H1;ROE 与SEL 的相关系数为0.12,在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H2。控股股东属性、股权集中度(TOP1)、股权制衡系数(Z2 345/1)这3 个调节变量与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相关关系,但控股股东属性与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而其他两个变量为正相关,这反映出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为明显,初步验证了调节效应的存在。如表3 所示。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4.3 知识获取、R&D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为消除异方差对回归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回归过程中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模型1和2 的D.W 值分别为1.875、1.887,表明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拟合度分别为0.805、0.856,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能反映样本检验结果信息。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如表4 所示,企业知识获取RDI 与技术创新绩效ROE 的相关系数为0.27,且在5%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科技型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对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假设H1 成立。这表明从外部获取知识能推动科技型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R&D 资本(SEL)与技术创新绩效(ROE)的相关系数为0.239,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而且R&D 资本SEL 对提高科技型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较为显著,说明样本企业的R&D 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较大,假设H2 成立。但是R&D 资本(SEL)与技术创新绩效(ROE)的相关系数未能通过1%条件下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作为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企业开始创新驱动的时间较晚,研发基础相对薄弱,R&D 资本的实际作用还未有效显现。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不太重视对研发的长期投入,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研发活动的投入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使得企业单位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市场绩效较低。如表4 所示。

表4 知识获取、R&D 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4.4 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对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4.4.1 所有权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采用分层回归方法来验证企业控股股东属性对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调节效应。首先在模型1 中,加入控股股东属性SC 变量,验证控股股东属性SC 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将控股股东属性变量与知识获取RDI 的交互项RDI×SC 加入回归模型中,以此研究控股股东属性对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见表5,回归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属性变量SC 与产学合作频率RDI 交叉项系数为负,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控股股东属性变量SC 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系数为负相关,根据前文的调节效应机制原理,说明控股股东属性变量属于半调节变量,国有控股对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验证了假设H3。这种负向调节效应的传导机制是:国有控股企业为坚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底线,保障资金使用规范性,职业经理人会选择保守渐进的研发模式,这种模式会产生对外部知识吸取力不够,对研发投入重视不够,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进而降低企业绩效[20-22]。另一种解释是,国有控股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时,更多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研发领域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等特点,企业绩效以外溢价值为主[23-24]。如表5 所示。

表5 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4.4.2 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1)所有权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在模型1 中加入股权集中度TOP1 变量,以及股权集中度TOP1 变量与解释变量产学研合作效率RDI的交互项RDI×TOP1,以此研究股权集中度对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从回归结果见表6 中可以得出结果,TOP1 股权集中度TOP1 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TOP1 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股权集中度TOP1 变量与解释变量产学研合作频率RDI 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股权集中对知识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验证了假设H4。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股权集中度能强化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减少“共谋获利”,增加企业对先进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提高外部资源集聚力[25-26]。如表6 所示。

表6 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2)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在模型1 中加入股权制衡系数Z2345/1变量,同时增加股权制衡系数Z2345/1变量与解释变量产学研合作频率RDI 的交互项RDI×Z2345/1,验证股权制衡对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见表7,可以结果得出,股权制衡度与知识获取、R&D 资本交叉项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股权制衡系数Z2345/1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但在5%水平下不显著,说明适度的股权制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股权制衡度变量与解释变量产学研合作频率RDI 的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股权制衡度对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5 成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股权制衡程度能产生内部监管效应,对不符合企业效益的行为进行处罚,对研发支撑企业市场的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这使得企业能及时吸收互补性知识和原创新技术,提升创新绩效。如表7 所示。

表7 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5 研究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以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34 家科技型企业5 年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科技型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所有权性质、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技型企业知识获取、R&D 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企业获取外部互补性知识能对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越强,技术创新绩效越高;增加R&D 资本支出能正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对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作用。这表明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或从内部加大研发投入,均能实现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创新,既有增量的调整,也有自身创新过程受外部环境的驱动。

第二,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中所有权性质通过产权归属所引发的利益传导影响企业创新过程;控制权配置驱动职业经理人做出“利益掏空”或“创新支持”行为;内部权力制衡能降低权力独占对创新行为的抑制,降低大股东倾向于规避研发风险的短视行为。采用民有控股的内部治理结构,能强化技术创新绩效的形成,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根据以上结论,对科技型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外部知识获取能力。企业要注重将外部新技术融入自身知识库,不断强化创新网络的连接度,推动企业间知识流动,帮助企业获得镶嵌在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资源,而不仅仅将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等方式,加强知识在我国企业和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和交流,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提升合作能力,善于借助外部知识资源实现技术赶超。

(2)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型企业应有计划地增加加大技术研究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创新资金的投入比重,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扫除障碍。应当注重发挥R&D 资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集聚和引进,形成研发资本存量,推动后续创新活动。另外,加大技术新设备应用,促进装备和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为企业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特别对于盈利较好的企业应持续增加研发支出,这会使得企业在增加技术创新绩效的同时,支撑企业长期发展[27]。

(3)加大科技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研究表明国有控股企业对创新投入和经营绩效有负向调节作用。国有科技型企业应该加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经营.对于国有持股比例过大问题,要优化股权结构,解决“一股独大”对监督机制的破坏,为各种所有制模式提供制度环境[28]。充分发挥不同所有权股权制衡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公司治理能力,盘活国有资产,提高经营绩效。

(4)动态调整科技型企业上市股权结构。研究表明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创新研发绩效的转化,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与企业管理者合二为一时,股东能够从实现企业长远价值最大化原则出发,重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倾向于长期的技术投资增强公司持续的竞争力,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活动强度。注重外部环境因素对股权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影响,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注重股权调整的风险,这种风险会抵消部分绩效,甚至对研发产生消极影响[29]。应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与研发创新相互协调机制,动态调整企业股权结构,激发创新研发投入更有效转化为企业经营绩效。

猜你喜欢

科技型所有权股权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贵州省59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
论所有权保留
权利人放弃所有权只能适用注销登记
改制企业应加强和完善股权管理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