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坡耕地综合治理的经验
2020-08-14戴逵
戴 逵
(江西赣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38)
1 引言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要坚持民生优先,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江西省坡耕地大面积分布在水利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地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以改造坡耕地为重点,配套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是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长远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工程,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水土流失,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坡耕地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情况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项目区所在地铜鼓县,涉及行政村沿岸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鸡冠山直立陡峭、怪石嶙峋,行政村除阶地外,山脊两侧的坡度稍缓,坡面长约800 m~1000 m,四周山坡坡面较陡,平均达15.6°,局部沟道两侧坡度较陡,坡长小于300 m,最大地面坡度达37°。项目区涉及行政村土地总面积为3910 hm2,其中大多数土地坡度在8°~15°之间,小于8°和大于25°的土地相对较少。
区内涉及行政村土地利用从面积上,耕地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但是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大力发展以水果、蔬菜、茶叶和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模式,造成基本农田种植面积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出现了开荒种植的现象,导致坡耕地种植面积扩大,且坡度较陡,耕地不能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通过对本区域规划实施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作业便道等措施,将大大改善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状,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2.2 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铜鼓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是铜鼓县始终没有放弃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逐渐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不仅水利部门在坡耕地数量较多,耕地质量差,缺乏灌溉设施,土地单产较低,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外,农业、国土等部门在土地整治及梯田建设工程方面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目的在于改善耕地较少地区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帮助解决当地人民口粮问题,增加经济收入[2]。通过多个部门的组织实施,各方面工作已取得成效,治理措施以保土、蓄水、节水为主,建设内容包括坡改梯、蓄水池(窖)、排灌沟渠和田间道路等。项目区集中连片坡耕地实施情况见图1。
图1 项目区集中连片坡耕地
近年来,已建成一批具有较好示范作用的坡改梯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但是,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境内长期的森林砍伐和人为造作,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在各方面进行治理,但当地的自然条件特殊,彻底根治有很大难度。
县委、政府为了控制境内的水土流失,实施了梯田建设、森林保护,以及各种各样的工程治理、非工程治理项目,但治理进展状况与局部严重的流域荒废、水土流失和河道堆积上升的速度有一定差距。经调查和总结,还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少,缺口大,国家和地方资金都相对偏少。治理补助标准偏低,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和开发治理速度不相适应,在一些已开展治理的区域,由于后期投入不足,部分附属工程未能完善配套,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2)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相关治理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治理规模小,缺乏统一规划,同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工程中,忽视生态环境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换取经济的有限发展。
(3)坡耕地与侵蚀沟综合整治力度不够。县内坡耕地局部土层瘠薄,加之降雨强度大,陡坡耕种普遍,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4)科研和技术推广不够。县内大多没有开展必要的科学试验和采取必需的观测手段,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够,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群众的思想较为封闭,对先进技术接受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治理成果的推广。特别是由于农村生产技能的偏低,收入有限,从而影响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阻碍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3 坡耕地治理中取得的经验
3.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及目标
根据铜鼓县坡耕地综合治理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一个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治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3]:
(1)进一步治水改土,加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建设,续建中、小型水利工程,整治存在水土流失的河流,加强对病害水库的加固处理、现有工程的管理和配套挖潜,进一步提高灌溉和防洪能力。同时积极进行园田化建设,完善田间渠系,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资源,发挥“天然温室”的生产潜力,把改善水利条件和解决山区人畜饮水问题放在优先地位。铜鼓县境内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应结合改造低产田、地,继续巩固、扩大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实现农业全面增产。
(2)研究农业措施,努力提高单产,增加粮食商品量县内农业生产具备一定基础,进一步总结推广粮食高产稳产经验,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复种指数,要有条件、有计划地改造坡度平缓(25°以下)的宜农坡地,提高耕地质量。从长远看,只有用现代化的工业装备和生产手段武装农业,配合好以栽培、育种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农业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方可迅速提高产量。
(3)积极营造水保林、经济林,加快城郊和四旁绿化
大力植树造林,加快扭转少林缺材和缺少森林防护的局面。长远设想,建成铜鼓县主要木材供应基地,以供应本县内等地的工业用材和人民生活用材。经济林应充分利用原有生产基础,继续大力发展,选择1~2项品种建立大宗生产基地,同时广泛挖掘潜力,重点建设大面积专业化,现代化生产的经济林基地。近期,应动员全民植树造林,加快城郊和四旁绿化,积极营造风景林、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果木林,充分发挥其保护环境、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4)种植结构的调整
通过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行坡改梯工程,坡面蓄水工程,水窖工程等[4],改善种植环境,优化配置水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加大烤烟、蔬菜的种植面积,减少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
3.2 取得的经验
根据近几年来坡耕地项目治理实施情况,总结以下经验,为今后坡耕地综合治理提供建设和管理经验[5]。
(1)规划建设方面经验
①总体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地、林、路、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②梯田建设。梯田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传统的耕作习惯、群众愿望,以及多年来群众总结的宝贵经验;
③配套灌溉设施。结合项目区的水源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充分考虑群众对作物的种植愿望,配套设计,灌排结合;
④田间道路建设。田间道路走线基本沿老路规划,考虑农民的需求,增加必要的田间道路;
⑤排水沟。排水沟与结合渠系配套、地形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排水畅通。
(2)组织管理经验
①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施工计划,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②结合实际,以人为本;
③做好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有力保障;④做好土地的丈量工作;
⑤建设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是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措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4 结论及建议
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坡耕地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该流域内水土流失量,通过坡耕地改造以及田间配套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项目区于2016年进行坡耕地综合治理至今,在水土流失防治、农作物增产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