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水库大坝测压管观测数据分析研究
2020-08-14刘欣桐王智超
刘欣桐,孙 砚,王智超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大坝的渗流安全问题,在大坝的整体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国内外大坝失事原因的调查统计,因渗流问题而失事的比例高达30%~40%。对土石坝而言,渗透水流除浸湿土体降低其强度指标外,当渗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坝坡滑动、防渗体被击穿、坝基管涌、流土等重大渗流事故,直接影响大坝的运行安全[1]。大坝原型监测是掌握大坝的运行状态、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检验设计成果、监察施工质量和认识大坝的各种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2]。因此,对水库测验管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对判断大坝的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岱山水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七里河村境内,属淮河流域池河水系七里河支流。该水库是一座集供水、防洪、灌溉、水产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集雨面积68.00 km2,总库容为3210万m3,正常蓄水位50.40 m,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水位为51.85 m,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水位为52.59 m。岱山水库大坝为塑性混凝土心墙坝,坝体填土以重粉质壤土为主,局部夹有风化残骸,粘粒含量少,坝体填筑土部分比较松散,碾压效果较差,透水性强。特别是在分期筑坝时各层填土交界面处,施工层面处理不良,各层填土胶结处渗透系数偏大。坝顶高程53.76 m,坝顶宽度5.50 m,大坝坝顶全长826.00 m,最大坝高23.70 m。岱山水库始建于1957年,1958年7月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至现状规模共历四期施工,2010年进行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采用塑性混凝土进行全坝段防渗,防渗墙顶高程53.20 m,防渗长度为756 m,墙体厚0.4 m,墙体最大深度为24.70 m,底部深入基岩1.00 m。
根据水库运行资料,溢洪道(桩号0+430~0+499.5)南侧坝体自2012年起有严重的集中渗漏现象发生,且逐年增大。自2010年起,北放水涵(桩号0+200)南侧背水坡抗震平台高水位时有大面积潮湿、散浸。
2 观测设施布置及水位数据采集
现有大坝测压管为2010年除险加固工程中完善的监测设施,在迎水坡、背水坡埋设5排29根测压管,其中坝身测压管13根,坝基测压管16根。渗流观测数据为人工方式采集,降雨量及上游水位观测数据采用坝址处观测站自动监测。
3 测压管观测资料整理分析
结合水库运行情况,本次选取发生渗流异常断面的测压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为北放水涵南侧测压管断面0+200、溢洪道南侧测压管断面0+521,分析时间序列为除险加固后2012年1月~2019年1月。数据收集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漏测或数值异常等现象,在统计分析前剔除异常数据,并用插值法补全缺失值,形成完整的长序列观测数据。
3.1 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分析
通过对测压管观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定性分析库水位对测压管水位的影响,本文考虑到降雨等地表水对深埋的坝基测压管水位影响不大,选取坝基测压管与库水位进行相关分析。选取除险加固后2012年1月~2019年1月的库水位和相应各断面坝基测压管水位,建立一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计算相关系数。
表1 坝基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相关分析成果表
通过各测压管测值与库水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混凝土防渗墙前测点相关系数大于墙后测点,越往下游,相关系数越小,即相关性越低,符合大坝渗流基本规律。
在大坝工程中,根据数据样本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认定相关系数0.8以上,可以认为相关性较好;0.4<相关系数<0.8,为弱相关;0.4以下则不相关[3]。从表1成果可知,坝基测压管除了I-1'测压管位弱相关,其余断面测压管均为不相关。根据岱山水库勘察资料,坝基为花岗岩,相对坝体为相对不透水层,坝基测压管与库水位相关性差,说明坝基整体无裂隙。
3.2 测压管水位过程分析
0+200测压管断面位于北放水涵南侧,I-1'、I-2'测压管位于防渗墙前后,防渗墙有效削减水头4.13 m(约25%),防渗效果一般。I-1'测压管水位长年逼近库水位,近两年来测压管水位低于库水位仅1.34 m,结合地质勘探成果,坝体填土填筑不密实,坝体与坝基结合部位施工处理较差,导致防渗墙前测压管水位长期居高,抬高了出溢高程,与大坝运行中北涵南侧抗震平台大面积潮湿、散浸现象相吻合。I-2'、I-3'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基本重合,根据测点平面布置,I-3'测点位于北放水涵出口上游侧且未设反滤排水,测值合理可信。
图1 0+200测压管断面水位过程线
0+521测压管断面位于正常溢洪道南侧,根据现场调查,溢洪道南侧坝体库水位高于49.00 m时有严重的集中渗漏现象,从2012年至今每年渗漏量逐年增大。根据除险加固情况,渗漏段防渗体为溢洪道原有浆砌石刺墙加高段。根据测压管平面布置,Ⅳ-1'测压管位于防渗墙体后,而实测测压管水位常年接近于库水位,近两年来测压管水位低于库水位仅0.73 m,判断此处防渗体破坏,加上坝前断面薄弱,导致测压管测值较高。Ⅳ-2'测压管测值历年来较为稳定,2018年11月开始测值下降3.5 m,此测点北侧20 m有集中渗漏点,判断受发展性集中渗漏影响,测压管水位急剧下降并保持短时间内稳定。
图2 0+521测压管断面水位过程线
3.3 比降分析法
比降分析法就是计算出某一断面测压管之间的水力坡降i,如果i小于临界水力坡降ier,这认为该断面渗透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大于临界水力坡降ier,则需要进一步论证分析[4]。水力坡降计算公式为,根据该公式,按2018年4月10日测压管数据分别计算坝基及坝体水力坡降(库水位50.41 m),见表2。
表2 坝基测压管观测数据水力坡降计算值
根据地勘成果,测压管所在重粉质壤土层临界水力比降均为0.95,允许比降为0.47,塑性混凝土心墙前后断面允许比降60。根据表2水力坡降计算结果,测压管断面间水力坡降计算值均小于土体和防渗体的允许比降。
4 测压管观测资料分析
(1)通过测验管水位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得知,测压管数据与库水位的相关系数整体符合大坝渗流基本规律,测值准确可信。坝基为相对不透水层,坝基测压管与库水位相关性很差,说明坝基整体无裂隙,不存在坝基渗漏安全隐患。
(2)通过作图法对渗漏断面附近测压管2012年1月~2019年1月水位过程进行分析,0+200北放水涵南侧坝体防渗墙上游侧测压管水位长年逼近库水位,结合地勘成果:坝体土填筑不密实、坝体与坝基结合部位施工处理较差,导致高水位出逸;根据0+521测压管数据分析,防渗墙后测压管水位常年接近于库水位,结合运行中正常溢洪道南侧存在的发展性集中渗漏,判断为防渗体破坏,加之此处坝身断面单薄,导致在库水位高于49.00时就有严重的集中渗漏现象发生,且集中渗漏影响范围在坝体内有扩大。
5 结语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测压管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运行中大坝存在的渗流问题,根据土石坝渗流基本理论,定性判断测压管观测数据与大坝渗流安全的可能联系。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大坝出现险情的可能原因和发展趋势,分析方法可为其他水库在分析类似问题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