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8-13王德信吴鸽杨晓莹
王德信 吴鸽 杨晓莹
[摘 要] 观光生态农业作为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其能合理利用资源,将自然、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在一起,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能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等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在全国各地兴起。山东省菏泽市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相对落后,发展观光生态农业潜力大。在不断弥补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不足的同时,对菏泽市观光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成为当下发展的关键所在。
[關键词] 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菏泽市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9-48-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及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提出,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多问题,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农业发展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1]。近年发展起来的以环境安全和生态友好为核心的观光生态农业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尝试。生态观光农业是大农业观下一种新兴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优势为基础,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其中,挖掘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求,来推动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观光生态农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使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限制,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调整,使农民快速富裕起来。而为适应观光生态农业发展而建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既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发展观光生态农业需要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1.2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环境、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利于以城带乡,拉动内需和外销的平衡,可使人们在参与农业生产的体验中,远离环境污染、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可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由此可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是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2 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2.1 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从欧洲开始一直延续到亚洲等国家。观光农业的概念最早是从欧洲引进的,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逐步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感。生态观光农业是让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喧闹的城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通过亲密接触大自然,或者在农庄中进行农业劳作,来释放自身压力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式。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萌芽阶段。当时白领或者更多的成功人士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到乡村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后来这种到乡村旅游的娱乐方式逐步发展为一种趋势。20世纪中期,二战的爆发对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战争过后各国纷纷大力发展工业,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然而,各种各样的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人们承受着来自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压力,急需有效释放这些压力。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使人们从城市走进农村,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感。20世纪80年代以后,游客已不仅仅满足于农业观光,更多的是想亲身体验农业活动,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促使观光农业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向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转变。
2.2 菏泽市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生态观光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逐渐在全国各地兴起。菏泽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7年菏泽市首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观光园诞生,发展至今仅有不到20年的历史,但发展势头迅猛。
菏泽市是我国的农业大市,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文化,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文化历史遗迹;菏泽市是黄河冲积平原,乡村土地广阔、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农产品资源丰富,人口1 000余万,为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菏泽市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下游的三角地带,与苏豫皖三省接壤,交通便利,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具有区位优势。
菏泽市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相对落后,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大、可操作性强。加之各级政府对生态观光农业非常重视,在资金上加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四大基地一大产业”的大背景下,以生态观光示范区和乡村游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迅速,穆李特色旅游村、仿山旅游区、曹县魏湾万亩湿地公园、东明黄河森林公园、单县浮龙湖生态旅游区以及郓城宋江湖水浒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等项目(基地)相继建成使用,成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与开端[2]。菏泽牡丹闻名全国,种植历史悠久,花色品种齐全。2012年3月,菏泽市荣获得“中国牡丹之都”的称号;2020年,以“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为主题的2020世界牡丹大会以“云直播”方式在菏泽市举办。以牡丹、玫瑰、薰衣草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园发展迅速,以菏泽垂钓园、观光果园、蔬菜观光采摘园等为代表,生态观光农业形式更加多样。
3 菏泽市观光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观光生态农业是近年来菏泽市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由于菏泽市农业经济相对落后,菏泽市观光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3.1 菏泽市农业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
经过调查走访了解到,由于资金不足,当地许多观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制约了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以致无法形成品牌,吸引力下降,旅游容量有限,影响力较弱。比如,虽然有些地方自然景观秀美、空气清新自然,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3.2 生态观光项目开发有限,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生搬硬套学习外地经验,缺乏对自身品牌的有效开发利用,导致生态观光项目特色不够鲜明。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但绝不能生搬硬套。有些项目一哄而上,对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挖掘不够,趋同化现象严重;开发项目的同时对农产品加工、农產品销售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导致项目及相关产品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强。
3.3 资源消耗过大,缺乏环保意识
习近平曾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而现阶段菏泽市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生态观光农业的开发者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忽视对农业生态技术的利用,存在农村现有资源开发过度、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等现象。
3.4 管理水平有限,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匮乏,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菏泽市生态观光农业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低,管理水平有限,对生态农业一知半解,缺乏长远的发展理念;而且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规范化、合理化培训,服务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存在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菏泽市劳动力数量大,大多数农民的专业知识积累少,对科技创新、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认知有限,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结合适应程度不高。
4 菏泽市观光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大支持力度
立足实际,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发展、精心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利用政府、企业等各方支持,带动牡丹等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建立健全观光农业发展体系,发动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进行融资,筹备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项目贷款,加大创新力度,为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2 立足本地实际,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根据菏泽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开发,探索最具竞争力的农业生态观光产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历史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具有特色的卖点;完整产品组合,重视提高整个乡村社区的吸引力,适当开发一些旅游节庆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避免项目趋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4.3 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无论发展农业还是发展旅游业,必须遵循农业生态发展规律,保护农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任何以破坏生态、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无异于渴泽而渔。充分利用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特色产业,以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与环保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使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自觉遵守生态环保法规。
4.4 加强信息化农村人才队伍培育,提高农村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相关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利用全媒体进行旅游项目的宣传,广纳客源,不断提升当地生态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菏泽市观光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在农业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管理和经营上还存在不足,唯有立足菏泽市农业资源现状,充分挖掘当地农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保护和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不断提升观光生态农业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当地农业走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于凌云.广西B公司关于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D].南宁:广西大学,2018.
[2]董爱民.菏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7):319,321.
[3]总书记的两会声音[N].人民日报,2015-03-15(005).
[4]尹越.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