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之

2020-08-13程立东

锦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溪愁绪李煜

程立东

摘 要:在我们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愁”的佳句,有写愁之长的、愁之重的、愁之多的、还有写愁之纠结缠绵的、愁之乱的等等,我认为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关键词:鉴赏;愁;多;长;重;纠结;乱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表达,难以琢磨的情感。可是我国古代聪明的诗人们,却把“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有的诗人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在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有写愁之多的,有写愁之浓的,有写愁之长的,有写愁之纠结的,还有写愁之重的,有写愁之汹涌翻腾的,有写愁之纷乱的,有的还将愁拟人化的等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玩味无穷。下面举几首诗词中写“愁”的名句,我们一起来鉴赏玩索:

有直抒胸意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这里的李白“愁”什么?他愁的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愁的是自古以来贤人被排挤不能被重用等等内心难以言状的无奈和痛苦。他喷薄而出,直抒胸中块垒,秀口直接喊出了自古以来人才被排挤被压制的现实。他不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也是为千百年来被压制被埋没的人才而呐喊。

有写愁之多的。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一种借用它物写愁的传统写法。如果要问我的痴情愁绪到底有多少?这是作者自问,他又以比喻作答:多得就像那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就像那满城随风飞舞的柳絮,漫天飞扬,铺天彻地;就像那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梅雨。这句从多方面比喻了愁苦的深广悠长。“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这里“烟”字用得妙不可言,意为繁盛的,向四周扩展的等情状。“草”,闭上眼睛想,那是随处可见的,满山遍野的,连绵无际的,多得没法计算的。“满城风絮”,现在柳树少了,过去以柳树为主,到了暮春,风儿一吹,柳絮到处飞舞,就像下大雪的一样,怪不得谢道韫有“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以立体空间喻愁之深、之广、之多;“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是连绵不断的雨,多不?如果说每一滴雨都是一个愁的话,那愁就多得无法再形容。这愁之多,愁之深,愁之广,好象是一张巨大的网,朦胧缥缈却又似无处不在,令词人身陷其中,无处可逃。这三种凄美的意象,不仅喻示了词人深广悠远的闲愁,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再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景象,含蓄不尽,工妙绝伦,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

有写愁之长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七尺男儿,却有三千丈(一万米)的白发,根本不可能。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诗人通过向自己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通过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抒写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有写愁之重的。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听说双溪的春天尚好,也打算驾起一叶扁舟,去寻春,赏春,去散散久以愁苦不堪的心情,但我又担心双溪的船儿太小了,我的愁太多了,太重了,恐怕把整个船儿压沉了怎么办。在古代诗词中,用流水形容愁之多,愁之深,似乎司空见惯了,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秦观的“飞鸿万愁如海”,鱼玄机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他们都是将愁思比喻成江水呀,海水呀,形容愁绪滔滔不绝,深不可测。但是,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同样是写愁,她不落入前人以水喻愁的老套,而是别出心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情,转成了似乎是有体积,有重量的实物。那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感情,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好像那艘小小的船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小船不堪重负,沉入水底。这是绝妙的比喻,它把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愁”这种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再看用江水、海水等比喻,来写愁之多、之长、之连绵不断、之汹涌澎湃的。首先想起的是李后主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日皇宫雕花的栏杆,玉石般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鲜艳的颜色可能消退了。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强烈怨恨,这等于公开宣布:那如果问我到底有多少愁怨?那就像滚滚长江的春水,滔滔汩汩,奔腾不息。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玑”。

有写愁之纠结的。如李清照的《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柔肠一寸”就有千絲万缕的愁绪,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离别愁以及盼归愁等等,真是说也说不清,解也解不开。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真是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悠悠愁思,缠绕心头,人心乱如麻,愁肠百结。

还有把“愁”拟人化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种愁闷,真是没办法消除,拿它没办法了。眉上的愁绪刚刚被我赶下来,它却又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心头。把愁这种抽象的情绪,写得就像活的一样,真不愧为一代词宗啊!

还有写愁之乱的。如张先的《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千丝”谐“千思”。这是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承上“伤高怀远”。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愁之“乱”,浓、乱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①再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本来,离愁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而且在不同的人那儿,离愁的伤害也是不同的,对于敏感的李煜来说,离愁对他的伤害更重,更深。也更难以把他消除掉。但是,李煜是位高名的作家,他把离愁比作可以剪,可以理的丝,再乱的丝,再难理的丝,都是可以理的,可以剪的,可是,自己的愁却不能剪,也不能理。由于李煜的这个比喻,很具体,加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那么真切,那么感人,这个比喻又十分贴切,所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就成了千古传颂名句。

写“愁”的高手真可谓举不胜举,但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当属“一代词宗”李清照了,尤其是她的《声声慢》。词人大都用比喻写愁情,是词体写愁情的正格。但是李清照却反其道而行之,全词不用任何一种比喻来写愁,不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用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以及黄昏等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动愁、牵愁、增愁的意象来渲染“愁”,简直渲染得处处成了愁的世界了。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嘎然而止,简单直白,却韵味无穷。这叫以少总多,似乎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她留给读者的想象却大大超过了“愁”字的本身。

总之,我们品诗赏词,觉得有无穷无尽的韵味,单就写“愁”就有说不尽的情味,越咀嚼越有味。有的诗词细细玩索,真有“三月不知肉滋味”的感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古诗文网。

[2]《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王立群品经典宋词等音频。

猜你喜欢

双溪愁绪李煜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连州唐宋两“双溪”
我们家的小“坑货”
影 子
武陵春
误做皇帝的李煜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