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现代文文本阅读之
2020-08-13朱庆梅
摘 要:或幽默,或朴实,或直白,或文雅,或日常,在一篇篇的文本中我们感知了语言的千姿百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敏感度,在字里行间感知人物形象,体味语言魅力。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文本;品味语言
1 高考对“品味精彩语言”的考查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会体味到精彩的语言表达传递出来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与考查。高考中对于语言的考查有两大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1。依据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中,明确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与句子的含意以及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是现代文阅读。
高考中对语言方面的考查包括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从命题实际来看,可以概括为两大题型: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笔者将在本文中论述第二个题型——品味语言艺术。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中,品味精彩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味文本中人物的语言,二是品味文本中作者的语言。
文本中人物的语言,是指不同性格的人,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比如有人说话直爽,有人幽默,有人文雅。品味文本中作者的语言,是说不同的作者,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个特点有时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比如平实、朴素。有时,这个特点还表现为作者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如炼字、句式、修辞手法等。品味文本中作者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长短句、整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的选用,以及口语、书面语等不同的语体色彩。当然,值得关注的是在具体的命题及答题时会出现将两种情况混淆的现象。
2 再现高考真题
笔者将以全国卷为例来说明品味精彩语言这个考点在考试主观题的命题中的具体考查。笔者整理了全国卷语文2016-2019年的九套试卷,考查此类题型的主观题共出现两次,分别是2017年全国卷3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中的第六题,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2以及2018年全国卷2《有声电影》(老舍)中的第六题,问的是“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3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真题的整理研究,笔者发现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题对品味精彩语言这类题型的考查次数虽不多,一次是散文,一次是小说,但是难度比较适中,考查也比较灵活。而且问题均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分析鉴赏,一般都会将回答问题的方向明确,比如17年的《我们的裁缝店》是说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那就意味着回答问题的方向是本文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8年全国卷2是说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语言的幽默效果,那就意味着回答问题的方向是语言的幽默特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时时关注到生活气息或幽默效果这些重要的关键词。
比较这两年的高考真题,我们不难发现,从命题的设置而言,命题者在设置问题时不再是给一个空泛的大的问题让考生去回答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回答角度,比如语言的生活气息和语言的幽默效果。从考查能力的角度而言,类似问题的设置不单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与鉴赏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对细节、精确的把握。
17年和18年的问题看上去大致相似,都是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语言的或生活色彩或幽默效果,但是18年问题的设置在审题上已隐藏一个坑,同时在难度上又加大了一点,那就是“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不仅是分析的语句需要取得幽默的效果,同时所举例子还必须是手法不同的句子,甚至明确了手法不同的个数是三种。这样就对对考生的分析鉴赏与整合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3 明确答题路径
笔者将课18年全国卷2 第6题的参考答案整理如下:
①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②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③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④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⑤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⑥夸张令人忍俊不禁: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4
笔者将以18年的问题为例,来概括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根据题目要求,先概括手法及效果,再引原文为例。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书写答案时,既要点出句子所具有的艺术手法,又要分析其所表达的幽默效果。
4 小结
虽然笔者搜集的试卷份数比较少,但依旧是对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近期的一些模拟试卷中发现,命题者对语言的考查从以散文、小说为主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扩展到以传记、新闻为主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中,这也体现了命题者对语言这个题型或者说对考生此部分能力考查的注重。比如在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中的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目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问题如下“同为实用类文本,前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虽然此题的设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出现的位置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日常的学习甚至阅读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只关注于读懂文章大概,要自发的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注意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与语句,通过字里行间理解人物性格,感受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体味语言带来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摘自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2]引自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3
[3]引自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2
[4]本题参考答案参考高考参考答案并结合实际授课情况整理
作者简介:
朱庆梅(1992—),女,汉族,山东临清。硕士研究生,清远市广铁一中(万科城)外国语学校,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