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记
2020-08-13金培付
作者简介:金培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协会理事。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下半月》《散文诗》《参花》《鸭绿江》《连云港文学》《精短小说》《河南文学》等刊物。作品入选多种选集。出版《留在童年的诗集》。
关于小小的蛾子,民间从来不乏该溢美还是批判的论争。
早在魏晋时期,诗人张协在《杂诗》中就有过对蛾子的生动描述:“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烛。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在诗人眼里,飞蛾的形象是正面的,或许还能够为生活带来一些光明与诗意。
相比之下,那个源自南北朝时期《梁书·到溉传》中的“飞蛾扑火”典故,就显得多少有些悲壮与无奈了。
不过,唐代诗人张祜笔下的蛾子显然幸运得多,在《赠内人》一诗中,他这样描述了一幅日常生活图景:“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读罢掩卷,心生愉悦:善良妇人,心有怜悯,小小飞蛾,亦为众生。纤弱女子,伸手搭救一刻,已显菩萨心肠,行慈悲之举,着实令人敬赞。
而我,则更喜欢与张祜同时期的诗人李贺笔下的飞蛾形象,其《伤心行》诗里写:“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飞舞中的蛾子,应该才是本性,也才是自然中最美的所在。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年夏季,蛾子随处可见,也没看出来有多稀罕,倒有时候厌恶得很。特别是一到黄昏或夜晚,乡村的世界,有路灯的地方便会有人聚集。昏暗之中,伴随星星点点流动着的烟火多是白天在田里出力流汗的青壮汉子,个个敞着怀,手拎酒瓶,脚下趿拉着一双脏不拉几的解放鞋,三五扎堆,六九成群,或围成一圈打牌斗嘴,或散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听快板书、扬琴……村民们就徐徐送凉的夜风中尽情宣泄着一天劳作所带来的疲劳,叫牌声、吵闹声震天响,彻夜不息。
光晕所笼罩的每个人头顶的上方是以汽灯为圆心的照射范围,大大小小,颜色有黑有白,速度或疾或缓,无以计数的蛾子从四面八方的暗黑中赶来,赶集似的“扑通扑通”地往灯泡上撞,一个个前赴后继,大有英勇赴义之势,嘭嘭嘭撞击声不绝于耳。
这场以汽灯与蛾子为领衔主演的乡村大戏往往上演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只接着一只被撞晕了头的飞蛾似雪片般纷纷跌落而下,有的像喝醉了酒的酒鬼,一路晃晃悠悠地从半空中盘旋而降;有的像极了一颗从天上飞逝而过的流星,冷不丁地砸到你的脑门上,只闻“叭唧”一声轻响,便滚落地上不见了踪影;有的更像一架被炮火击中了的战斗機,从离地面几米高的空中一个难看的倒栽葱,笔直地冲向地面,单薄的身子碰到坚硬无比的坑洼路面,被摔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也有幸运的,慌不择路中,很幸运,“嗖”的一下子便钻进了正打牌听书人衣领处的脖子缝里,被手忙脚乱地用一双粗糙大手从外面一番毫不客气的用力捏弄,然后满脸嫌弃地捉了起来一把扔出了好远,最后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乘凉解乏的大人们眼中不屑一提的蛾子,倒成了晚上出来夜游的孩子们的最爱,胖胖瘦瘦,高高矮矮的孩子们一字排开翘首在亮得晃眼的汽灯下很有耐心地等待着,完全顾不上欣赏自己被投射在地面上的那一条条被灯光拉长的歪七扭八的倒影,一旦遇有飞蛾撞上灯泡晕了头转了向掉将下来,大伙儿便一拥而上,都想抢个先捉了它放进自己手中的玻璃瓶。这时候,不仅要眼疾手快,还要挨得住挤和扛,必须抢在蛾子的身体刚刚落地弹起的瞬间,迅速把双手拱成碗状,趁着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下子将它捂住,然后再慢慢收缩两手间的十指,直到触摸到飞蛾滑腻的翅膀,将两翅用指尖紧紧捏住,才算成功拨得了头筹。
蛾子在农村是不受大人们待见的,这是千万年来形成的公理。一是蛾子的前身大多是毛毛虫、稻田里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对树木和庄稼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为害极大,更是夏季水稻田间管理时候令缺医少药的农民们最为头疼的公害之一;二是蛾子的模样大多不讨喜,形体不规则,且颜色单调,除了褐、白、黑等土不拉几的单色调,鲜有同属鳞翅目的蝴蝶那样惊艳和谐的色彩与绝佳的体形搭配,因此,单单从观赏的角度来看也难以吸引住人的眼球;三是蛾子的身上大多长有一层厚厚的粉状物质,倘若你不小心触碰到了它身上的某部分,立即会被粘上一层油腻腻的粉子,让人恶心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还有,蛾子属于昼伏夜出类的昆虫,白天大多躲在野外田间的灌木、草丛、稻田等阴凉地方睡大觉,到了晚上才出来放风、捕食。夏天,农村的夜晚本来蚊虫就不少,人们好不容易找了个纳凉休息的好地方,你这长得灰不溜秋还一身油腻的蛾子也来凑热闹,你说会不会得到好脸色?答案显而易见。
上学时,课堂听老师讲过“飞蛾扑火”的典故,开始改变对蛾子的看法,一度甚至将这小小的生灵奉为追求光明,不畏牺牲的精神榜样。随着见识增长,才从科学层面更真实了解飞蛾扑火的原理:原来,人造光出现之前,蛾子的飞行完全依赖天然光源——太阳光、月光、星光等指引,做带有固定角度的直线飞行,直到人造光出现后才有了变化,因火光、灯光、烛光等人造光源与飞蛾的距离相比于太阳、星星等星体与它的距离几乎近似咫尺,因此,飞蛾在按固有习惯飞行时,其与人造光之间的飞行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光源的对数螺线。最终,当飞蛾接近人造光源的时候,其实就是其葬身火海的时刻了。
飞蛾毅然决然扑向灯烛而去的大义形象,总是让人分外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