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自然遗产呈现中国精彩

2020-08-13李彬庆张志国

绿色中国·B 2020年6期
关键词:遗产地黄海世界遗产

李彬庆 张志国

6月13日,大型系列主题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闻2+1》推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特别节目“保护自然遗产 呈现中国精彩”。

该期节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人民网、央视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联合播出。节目特别邀请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严承高、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规划土地处处长刘一举就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事业以云对话的方式进行了充分探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意义深远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12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9项。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现有世界遗产55项,其中自然遗产14项、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7项。

我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严承高说,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在于建立倡导、宣传和保护自然遗产的国家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遗产知识,全面提高公众对自然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認识,形成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遗产保护事业全民参与,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促进国际交流。

严承高指出,35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是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中国是35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双遗产的数量均列世界第一,两项合计占全球同类遗产总数的6.8%。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中国的自然特征和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

二是为全球生态治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的很多遗产地带动了地方绿色发展转型,从资源消耗型转换成以绿色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型产业。例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在去年申遗成功,项目所在地位于江苏盐城,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个案例给我们展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效果,为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三是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35年来,中国世界遗产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谋求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文明间的对话,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黄渤海区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项世界自然遗产、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盐城黄海湿地系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项目,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总面积18.64万公顷。

蒋巍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为全球数以百万计迁飞候鸟提供了宝贵的栖息空间,搭建起了空中“一带一路”紧密的生命共同体。盐城黄海湿地在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它为23种国际重要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是对世界迁徙候鸟保护具有特别价值的地点。

这次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这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而且对全球生态治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和国家二期申遗都具有重要意义。黄海湿地成功申遗,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生态保护的全新理念。盐城黄海湿地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和谐共生、价值取舍,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理念不仅扎根中国,也在走向世界。

后申遗时代的中国方案

成功申请世界遗产,远远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如何保证可持续性的保护?如何让这种可持续性的保护带动整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让这些产业能够烘托、传播世界遗产的文化氛围?如何处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这不仅仅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整个世界都在寻找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并积极申报更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为世界遗产大国不断增色。

严承高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探索建立了自然遗产依托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机制,提升了自然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对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同时,通过完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加大对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与遗产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10余部。涉及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还依据相应的法定规划,开展保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利用和管理等工作。

严承高介绍,35年来,我国各遗产地管理机构在管理、技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各遗产地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和业务交流,累计安排人员参加国内外有关培训1.9万余人次,增强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目前我国共有12处遗产地与国外遗产地、国家公园等结成友好单位,开展务实合作。目前参与合作研究的国内科研院所或高校91个、国际合作机构7个,建立国内科研基地53个、国际科研基地3个。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在中国成立,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在北京城里,这个中心既是中国承担遗产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又为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4年,我国专门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并在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了多个研究机构,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蒋巍说,江苏省盐城市在申遗成功后先后召开了工作总结会、专家座谈会等,系统研究“后申遗时代”工作,全力做好“世遗”品牌文章,不断放大生态社会效应。

盐城市筹备成立湿地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研究出台《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为保护管理提供基本保障和遵循;组织编制遗产地监控实施方案,完善提升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组织编制遗产地保护管理五年战略规划、遗产地生态旅游重点节点策划,努力打造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标杆;加快建设盐城湿地遗产博物馆及湿地公园,协同推进珍禽、麋鹿、勺嘴鹬等主题馆建设,做好遗产对外展示,持续加大遺产宣传力度,保持遗产热度,提升遗产知名度。

四川省是世界遗产大省,拥有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5处。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景观多样,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黄河的水塔”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包建华说,为保护好这些自然和文化资源,四川省创新性设立了省级遗产,为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申报提供了后备资源,构建了遗产梯队格局。四川省还创新性颁布了全国首部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为省内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包建华介绍,四川省各遗产地管理机构从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监测和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教育。例如:峨眉山积极组织藏酋猴行为研究、峨眉山冷杉森林衰退状况研究、峨眉山冷杉森林恢复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九寨沟与西南科技大学在水文地质监测等方面积极合作,为九寨沟的水体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黄龙在藻类残骸治理、钙华景观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曾经说过,黄山是一个管理完善的世界遗产地,是亚洲自然景区中能够对大批游人实施有效管理的典范。

黄山景区在全国同类景区中率先建设了黄山高山水网防火生态喷淋系统,既为防火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又为生物资源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条件。

对黄山松的保护,景区采取了“一树一对策、一树一批人”的保护。特别是为了保护国宝迎客松,景区安排专人24小时对迎客松进行守护,还为迎客松设置了全自动小气候气象监测仪,随时掌握迎客松的生长情况。现在迎客松的守护人已经是第19任了。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黄山景区还首创了景点轮休制度,对黄山的部分精华景点如始信峰、丹霞峰、莲花峰、天都峰等每隔3-5年实行封闭轮休。目的是让这些景点休养生息、自然繁衍、确保黄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刘一举说,黄山景区的这些做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组织的肯定。第23届世界遗产特别会议评价:黄山是世界上一个拥有大量游客到一个复杂景区的优秀管理示范,黄山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成功做法应推广到世界上其他遗产地。他们创立的“黄山模式”,曾获得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最高奖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

自然遗产事业推动地方发展建设

蒋巍说,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申报,展现了盐城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的决心。

遗产申报成功之后,盐城市在加强遗产保护、管理监测、研究和能力建设体系的同时,积极提升遗产公众教育,提高民生福祉,建设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湿地公园,让百姓能够切身享受到黄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积极鼓励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老百姓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腰包也能够切实鼓起来,切身感受到遗产地“金字招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之后,盐城市还积极加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研究及建设工作,加强与辽宁、山东、河北、上海、天津等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所在兄弟省市的沟通交流,增进与黄海生态圈的韩国、朝鲜生态保护与经贸往来,实现生态破题,经济落脚,努力打造环黄海生态经济的朋友圈。

包建华说,四川省内的自然遗产资源地绝大部分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为了减轻遗产地周边居民对当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必须要搞好遗产地社区建设,增加原住民收入,最大限度减少遗产地的人为破坏。

近年来,四川省致力于引导各遗产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服务社会,促进遗产资源永续利用。各地以世界遗产为主要载体发展生态旅游,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遗产地内外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安置了大批人员就业,带动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例如九寨沟,原住人口中的劳动力全部就业,从事家庭旅馆、旅游纪念品、环境卫生和森林防火巡山等工作。在诺日朗服务中心经营中,实行景区居民占股49%,收益分成占77%的优惠政策。管理局还从每年收入中,专项拨出千余万元用于居民的生活保障。每年向景区周边乡镇提供150万元的外围保护经费,从每张门票中提取8元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社区居民和周边乡镇群众已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严承高表示,35年来,中国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生态建设方面,自然遗产事业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自然景观,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实践了包括国家公园制度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方面,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效保护了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世界遗产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仅2018年,各遗产地就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

世界遗产是开展科普教育、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共建立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地质科普等类型的教育基地46个,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23个。

世界遗产还是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数据表明,遗产地的境外游客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非遗产自然保护地,充分显示了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2018年,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

猜你喜欢

遗产地黄海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黄海简介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