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入词语,领悟宋词的艺术魅力

2020-08-13黄吉鸿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艺术魅力朗读

黄吉鸿

[摘 要]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古诗,宋词数量极少。因此,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体会词与诗歌的不同;同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领悟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宋词,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词的艺术魅力,自觉理解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艺术魅力;古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15-03

一、朗读,感受节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的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师:“子”要读第三声,再读一遍。(学生再齐读)

师:这是一首词。(板书:词)

生:“渔歌子”是词牌名。

师:好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词和诗差不多呢?自读三遍,找找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学生自由放声读)

师: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1:我发现“青箬笠,绿蓑衣”这句中有个逗号,诗歌一般第三句中间不会有逗号。

生2:词在古代都是唱的,我认为“青箬笠,绿蓑衣”可以唱出来,就是词。

生3:前两句和古诗一样,运用对偶;后面有两句不一样。“青箬笠,绿蓑衣”都是三字。

师:不错,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别的诗对比,我发现这首词特别有节奏感。

师:诗也有节奏感。请大家再说说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词。

生:第三句。

师:应该是第三行的两句。词有另一种说法——“长短句”(出示),读一遍,记在旁边。下次分辨诗和词最简单的办法可以看有无“长短句”。来,连起来读短句。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

师:再读三个长句。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古人写诗,叫——“做诗”(出示,学生齐读),古人写词,叫——“填词”(出示,学生齐读)。这是为什么呢?

生:词牌有一些规矩,比如每一种词牌都有字数规定,所以叫“填词”。

师:规矩可以说是“格式”。

生:我觉得“填词”需要一定的格式。

师:是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式,自然有不同的字数了。数一数《渔歌子》每一句的字数。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七个字;“桃花流水鳜鱼肥”,七个字;“青箬笠”,三个字;“绿蓑衣”,三个字;“斜风细雨不须归”,七个字。

师:“渔歌子”词牌的格式就是“77337”。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齐读)

二、想象,体会意境

师:词要多读,读出韵味。(板书:读)接下来做什么?

生:品。

师:品词应该是第三步(板书:品),“品”之前该做什么?

生:解。理解意思。

师:理解古诗词更好的办法应该是——

生1:意,意思的“意”。

生2:译,翻译的“译”。

生3:背。

师:嗯,多背多得分,“背多分”。(学生大笑)

生4:讲。

生5:赏。

师:诗中有画,词中也有画。读诗读词,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我们第二步要“想”(板书:想),想象画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的景物。

(学生圈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请大家齐读描写景物的词语。

(学生齐读)

师:找一个你最有感觉的句子,借助景物,想象画面;然后,跟同桌说说;最后和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找句子,想象画面)

师:好,现在开始交流。谁先来?

生1:“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棵桃树立在溪水旁边,花瓣纷纷落下来,飘在溪水上,顺流而下,溪水中还有几条鳜鱼在那里嬉戏玩耍。

师:一棵桃树好像太少了。谁愿意再试试,讲得比她美一点?

生2:(边思边说,时不时停住)“桃花林下……花瓣纷纷落在我的面前……溪水缓缓流淌,几条鳜鱼很肥很肥。”

师:不够流畅。再请一位同学。

生3:我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桃花林中,有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着,水击打在石头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几条鳜鱼在溪水中跳跃着,仿佛在欢乐地嬉戏。

师: 非常好!听老师来说一说。“桃花开了,远远望去,像灿烂的云霞,飘落大地,又像一团紫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烟雾,缭绕在苍翠的山林之间,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山水画。在桃花林中,有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飄带一样的溪流淙淙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再仔细一看,清澈、透明、碧绿的溪水里,还有一群鳜鱼在自由快乐地玩耍。”

(掌声响起)

师:这就叫想象。词的每一句都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要被它的文字所拘束,意思大体一致就行。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再找一句,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继续交流。

生1:“斜风细雨不须归”。弯弯曲曲的一条河里,有一个渔舟,一个老人家戴着帽子,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坚持着,快乐地、悠闲地垂钓。

师:(问全体学生)“风不大,雨也不大”,从哪里看出来?

生:(齐答)“斜风细雨”。

师:(对生1)你讲得很精彩,唯一不足的就是把风雨说大了。谁来挑战他,把斜风细雨的感觉想象出来。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艺术魅力朗读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