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治愈性景观公园设计分析与启示

2020-08-13曹湘波彭尽晖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6期

曹湘波 彭尽晖

摘   要:治愈性景观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户外景观空间,除此之外还能够成为医疗机构的附属绿地,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对德国布里隆景观治疗公园等实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愈性景观在中国发展中的建议与启示。

关键词:治愈性景观  治疗公园  公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a)-0161-04

治愈性景观公园是缓解现今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场所。这种缓解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代替传统的医疗手段,从环境中提供人们精神和身体康复的力量。然而目前具有治愈功能的景观空间只存在于医疗的附属绿地或者一些特定景观设计中,发展并不完全。对于治愈景观公园暂时也没有统一的景观模式和设计准则,城市中优秀的景观公园也同样的具有治愈功能,但是这些公园通常距离城市较远,无法起到有效的治愈效果。与此同时我国的治愈景观公园设计的研究在起步阶段,德国等欧洲国家对此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将国外的优秀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的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治愈性景观是时代的需求。

1  治愈性景观公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1 治愈性景观的概念和特点

治愈性景观也可称为康复景观、治疗景观等,是近30年以来开始盛行的一类园林形式。“治愈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和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与景观或花园这些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恢复或保持积极状态能力的环境的概念。”[2]治愈性景观应当是一种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舒缓压力,给人以激励与鼓舞的具有康复性目的的户外空间。因此在治愈性公园中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然景观,花、水、树木,通过这些自然的元素可以缓解人类的消极负面情绪,减少紧张的心理活动,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治愈性景观有一个独特的特征是配合园艺的独特疗法,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触、味觉)来调理身体。与此同时结合相应的园艺劳动,如:除草、浇水、插花、植物换盆等一系列简单的园艺活动来让肢体得到适当的活动,并通过活动来培养注意力、忍耐力,增加活力等。

1.2 治愈性景观公园的类型

密歇根州立大学乔安妮教授对治愈性景观公园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冥想花园、复健花园、疗养花园。而根据使用者类型来进行分类,可将治愈性景观公园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针对躯体疾病类的康复公园,二是心理疾病类的疗养公园;按照使用方式也可分为:(1)观赏类公园,主要以冥想、漫步等休憩活动为主;(2)参与性公园,以体力劳动、健身活动等实践行为为主。

1.3 治愈性景观公园的发展

治愈性景观公园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但它的雏形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有文献记载,在古埃及时期就有御医为法老开出行走花园的处方,同样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都有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接触植物等亲近大自然的做法作为医疗手段,以此达到治愈某些心理疾病的目的。杰弗瑞·杰里柯的《图解人类景观》一书当中也描述到早在公元前2000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谷中,有着郁郁葱葱的农业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园艺从一开始就是在抚慰人类的器官。在公元5世纪,人们普遍认为花园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可以作为恢复疾病的场所。欧洲在中世纪时期有为病人提供治疗服务的修道院,而修道院中一般会结合种植了草药的回廊式庭院。在中世纪晚期,由于无处不在的战争、瘟疫和饥荒,导致农业减产,使得大部分的农民涌入到城市之中,修道院逐渐被更专业化的医院所代替。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治愈性景观的发展,因为当时的医学领域更关注于疾病本身,并没有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此时的花园也不再被视为有助于恢复健康的环境,只是用作人行道、停车场等“小口袋”区域的美化。

1~19世紀,欧洲治愈性景观花园开始得到复苏和发展,德国园艺理论学家克里斯汀在医院花园设计中提到,花园应该与医院连接在一起,或者围绕着它,从窗户观看到的美景可以促进病人的健康及恢复[1]。

20世纪迈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到自己的肺结核康复,归功于阿尔卑斯山优美的景观和温暖的阳光。1977年,乔治·恩格尔等几位医学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认为医学模型还应当考虑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疾病不能当作为简单的机器故障,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诊断过程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此时起,物理环境对病患健康的影响开始得到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关注。在随后的一系列新医疗理念的共同作用之下,治愈性花园在欧洲国家开始逐渐盛行,美国、日本等相关的园艺治疗法的组织也相继出现,大多是利用植物来给身体和情感上有需要的人提供治疗,以此帮助病人缓解身心的痛苦。1994年,库珀·马科斯等人以美国旧金山湾的四个康复性公园进行系统的“用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花园中休息过后,有90%受访者的情绪得到好转。由此更加证明,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治愈能力。

2  不同时期的德国治愈性景观公园实例

2.1 巴特洪堡疗养花园——惬意的疗养胜地

巴特洪堡疗养花园是德国最著名的疗养公园之一,同时被归为德国历史古迹之列,疗养花园最初于1843年由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魏厄(Maximilian Friedrich Weyhe)设计而成,随后因为游客的大量增加,为满足游客疗养的需求于1845委托当时的皇家园林大师彼得·约瑟夫·莱内(Peter Joseph Lenné)重新规划,花园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一直都得到细心的维护,至今基本保持了原貌。

疗养花园(图1)位于巴特洪堡市腓特烈大帝大道,是作为疗养所的附属绿地,长1.5km,占地44公顷,园内有灌木136种,乔木82种,整个园区按照英式园林风格构建而成,是以观赏为主的治愈性景观公园。莱内为与英式园林风格相吻合,在园区内规划了两条视线轴,第一条轴线利用广场中间的喷泉巧妙的串联周边各主要景观,将游客的视线从疗养所的吸引至疗养花园中,最后再延伸至城市东北面的哈德瓦山坡;第二条轴线连接了喷泉林荫路、橘园和伊丽莎白泉,并且延伸至陶努斯温泉。为更好的突出轴线交点,他还构想在两条轴线的交汇处设计一座建筑作为视线的焦点,这个焦点便是于1914年才建造完成的泰国厅。其中疗养功能之一主要体现在园中道路,利用不同的材质和坡度对路面进行设计,为患者提供多样的行走练习条件。再加上当时风靡德国的水疗法,园中设置威廉大帝浴池、伊丽莎白温泉,提供多种的复健与保养的理疗方式。1983年,巴特洪堡政府在花园内东北部建造了德国首个盲人花园,设计者利用喷泉让视觉障碍者可以通过听觉来感知方向,花园中植物指示牌上标注着盲文和正常字体。

巴特洪堡市因为疗养花园而享誉着健康中心的盛名,如今这座小镇门诊和疗养中心病人的康复和防治过程都使用先进的医疗设施与技术,各类温泉浴场也提供着多样的治疗和理疗方式,为病人的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空间。

2.2 汉诺威区韦德马克镇疗养花园——探索激发所有感官的花园

疗养花园(图4)是为痴呆症患者这类特殊患者提供服务的治疗中心,属于参与性治愈景观花园该花园原本为克里斯蒂安·古德胡斯(Christian Gudehus)的私人农场,于2014年由绿色时光(Grüne Stunde e. V.)慈善协会改造成为治疗花园。

治疗花园占地约900m2,周边是饲养牛的牧场,并且享有费尔德马克(Feldmark)的美丽景色。整个花园内部设置无障碍道路系统,可以步行也可以通过轮椅和助行器。花园中植物种植分为三大区块,分别为多年生植物园、药草园和菜园(图5),还设置有可抬升的种植床为轮椅使用者提供方便,近距离接触植物的机会。部分户外休息区利用塑料大棚遮盖起来,可为户外园艺治疗活动提供充足空间,例如:播种、收獲蔬菜等。花园座椅都是可组合变化的,为治疗者带来阳光下或树下不同地点的舒适体验感。花园通过刺激患者的五感,提供了各种活动空间,以此调节情绪,从根本上减缓了患者的压力,同时再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身体加速康复,达到更为和谐的身体状态。

2.3 布里隆景观治疗公园——远离喧嚣的治愈世界

该项目是2012年由奥伯豪森·科珀施密特和莫扎拉策划小组(Planergruppe Oberhausen and Kopperschmidt & Moczalla)联合提出概念并设计,由布里隆市林业局出资改造。该公园是以观赏为主要性质的治愈性景观公园。项目包括温泉公园,森林公园和横跨整个区域的占地4.5公顷的治疗性步行循环道路(图6)。沿着温泉疗养公园作为起点和终点的环形治疗性步行循环道路,共有13个节点,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情绪和品格,例如明朗、开放、和谐、迷茫、专注、沉思、纯洁和崇高。反复出现的元素,例如舒适的长凳,红色和带说明性的字母,将这13个节点融入了广阔的景观治疗园的整体环境中。园中在树林中放置铃铛,以此命名为“仙子的声音”(图7),用声音来引导有视力障碍的人群;从前方繁茂的森林中走出以后,游客可登上眺台,感受飞翔的感觉;穿过充满活力的跳台,游客们可在不远处的秋千上稍作休息,随后便可到达蜘蛛小径,沿着小径一路走过茂密的森林,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闪闪发光的仙子圆环(图8),用鲜艳的颜色来引导游客继续前行到前方圆形的诗歌空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净化浮躁的内心;最后用舒适的吊床作为放松双腿的休闲场地。

布里隆景观治疗公园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系列元素,刺激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的感官系统,通过各种细微的刺激而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3  从德国治愈性景观公园得到的启发

3.1 设计目标

治愈性景观公园,既是为特殊人群设计的具有治疗要求的花园,也是为在繁忙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处享受自然减缓压力的特殊场所。为使公园在使用中真正发挥其的治愈功能,设计师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实地的勘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或者景观能够让他们感到放松,从而设计出使用率高且有效的环境空间,唤醒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此外,治愈景观公园若要发挥其全部的潜能,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可见、通达、亲和、静谧、舒适、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设计[3]。

3.2 设计方法

基于治愈性景观公园的特殊设计目标,其设计方法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3.2.1 合理的空间营造

设计需要在继承传统园林设计方式的同时,考虑项目使用人群的特殊需求与环境对场地带来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项目中需包括交流空间、冥想空间和活动空间。

3.2.2 充足的五感体验

利用植物的种植,铺装、小品和设施的打造,来刺激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此达到治愈的目的。从听觉的角度来看,鸟鸣、水花飞溅和风声营造出令人放松的愉悦、平静的声音。另外,可以通过安装风铃和声音系统来打造声音的体验感;在视觉语言中色彩是最富代表性的词汇之一,通过色彩对人视觉产生的冲击力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据调研发现,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们感觉最舒适,对人的视力和健康也最有利[4]。因此在植物选择和小品景观营造中需谨慎考虑色彩的运用,尽可能避免会让人感觉不适的颜色;嗅觉的刺激同样也体现在植物的利用上,不同香气能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增强人体健康;味觉的表现一般与体验活动相联系,让人们在采摘和种植的劳动过程中品尝瓜果蔬菜的美味,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得到满足;触觉的体验可体现在铺装、植物与水等元素之中。例如在道路和工作台上铺满鹅卵石,种植可触摸有粗糙表皮的植物,可用双脚去回忆童年的溪水,皮肤上洒落的阳光、风和雨滴等等。

3.2.2 恰如其分的园艺治疗手法

园艺治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用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从患者社会、教育、心理和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5]。在治疗方法上可采用一些简单的作业劳动,如除草、播种、插花和采摘等来培养人的耐心、信心和活力,与此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缓解疲劳舒缓压力。

3.3 运作

设计之前与建成之后需同使用者、投资者充分交流,在设计、建造和维护的过程中提倡公众参与,依靠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力量使得治愈公园能保持活力与生机。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场地性质,因为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患者提供相应的设施与景观需求,设计师需要成为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提供不同的方案供使用者进行选择,并探讨和交流每个方案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若是企图利用主观思维而去设计与建造的设计师,往往会因为过于自我而导致项目的不成功。

治愈公园仅仅只是一个使用场所,而这个场所因为有人的使用才展现出勃勃的生机,所以简单、方便、人性化是重要的设计原则,不仅仅是考虑设计的美观效果和创意景观,更加要意识到的是能让人从景观和活动中找到自我,缓解压力,甚至能获得疾病的痊愈。巴特洪堡疗养花园以及布里隆景观治疗公园都是设置在德国温泉疗养院周边的治愈花园,景观的设计手法是让疗养者沐浴在森林中,在绿色的环境中冥想与感受自然的力量,与此同时再充分利用五感来刺激人的不同需求达到景观治愈的目的。

4  对中国治愈景观建设的启示

4.1 普及健康与环境知识,带动公众参与意识

增强大众对治愈景观的了解,各省市可设立治愈景观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更加全面地向公众介绍治愈景观的效益与成果,建立完善的社会调查、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找到对治愈景观设计确切的设计手法,摆脱原有的主观设计思维,将治愈景观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4.2 鼓励各类型医疗机构建立治愈景观花园

当前治愈景观已在国际上逐渐兴起,我国部分医疗机构户外环境仍只维持基础的景观绿化,政府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应该对现存的不利于康复的医疗景观进行改善,将治愈景观的理念融合到其中,对于新建醫疗机构的选址和户外空间的打造应该做出适当的规划,落实园艺疗法的手段。

4.3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与治愈景观相融合

中国中医医学和儒释道三家养生理念博大精深,其中之根本便是关注人与自然,可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治愈景观的设计相融合,正如德国将传统的水疗法与景观结合,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治愈景观公园。

4.4 大力推崇治愈景观建设,鼓励建立治愈景观公园

治愈景观不仅仅只存在于特定的地点。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总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因此治愈性的环境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应该建立在各种公园、社区花园、街头绿地等休憩场所,让人们在自然中找到自我,释放压力。

4.5 设计者提升设计理念,政府推行相关法律法规

在治愈景观公园和花园等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设计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更加需要在设计理念上进行创新,增加个人文化底蕴,使得公园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政府需督促与监督设计与整个施工过程,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行业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雷瑜,钱雪瑶,彭璇,等.景观里的治愈系—疗养花园设计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C].2018(11):304-310.

[2] (美)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J].中国园林,2009,25(8): 24-25.

[3] 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与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8):7-11.

[4] 袁菲菲.城市绿地景观绿视率影响因素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2(6):3412-3413.

[5]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