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对话: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
2020-08-13耿国彪
耿国彪
6月17日,以关注林草热点话题,聚焦一线工作实践,架起林草系统上下沟通的云端桥梁为宗旨的大型系列主题电视访谈节目《绿色中国云对话》首期开播。
《绿色中国云对话》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司局共同主办的一档全新访谈节目。每期节目都会邀请局相关领导、司局负责人、省市县林草局长、行业专家学者、公众人物、媒体记者、一线林草人在线云端对话,探讨林草行业发展,推进林草政策传达,服务一线林草工作。
首期《绿色中国云对话》推出的是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特别节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共同主办,人民网、央视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联合播出。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中共山西省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和嘉宾主持林溪共同就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进行了充分探讨。
一个小时的时间,各位嘉宾的对话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全景图。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今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全球主题定为“粮食、饲料、纤维”,我国的主题定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率先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在谈到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时,刘东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座谈,到浙江、陕西、山西、宁夏考察,都继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沙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极其脆弱,需要全社会携起手共同防治。因此,我国宣传主题定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动员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沙区,进一步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东生说,我国是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有“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科学修复。我国防沙治沙始终以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利用为方针,按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和植被分布规律,科学选择修复模式,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实行严格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制度,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是坚持工程引领,规模推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工程实施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采取规模化防治措施和集约化经营模式,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以大工程推进规模化防治,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近些年来,我国年均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0万公顷,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目前,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已经建立起了一道多林种多树种有机结合、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是坚持生态惠民,绿色发展。荒漠化防治始终同发展沙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在沙区培育各种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生物质能源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扩大生态护林员人数、让贫困户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造林种草劳务扶贫,有效增加收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沙地就业、家门口脱贫。
四是坚持活化机制、协同防治。我国明确了荒漠化防治的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构建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机制,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加入荒漠化防治事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荒漠化防治领域。
五是坚持国际合作,全球共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国家在其面前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中国始终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讲好中国荒漠化防治故事,引领全球荒漠化防治方向。坚持资金和技术“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培训和技术示范,加强与各国的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
刘东生强调,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同上世纪末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沙区植被不断增加,生态状况稳步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同时,通过沙产业发展、生态扶贫,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样板范例,我国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赢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赞誉。荒漠化防治也成为了外交大局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古称凉州,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这里留下名篇,让武威在彰显“武功军威”的同时也闪烁着人文华章的光芒。今天的武威,因为时代楷模六老汉三代治沙群体愚公移山的精神彰显出耀眼的光辉。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9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和反响。
这不仅仅是六个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这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的坚韧不屈,是对大自然的庄严敬礼!
六老汉、三代人,将治沙的接力棒手手相传,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把自己人生的精彩华章写在了八步沙。
作为第二代八步沙治沙人的代表,郭万刚亲眼目睹了父辈们治沙之苦,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成为他一生坚守在治沙路上的信念。
郭万刚说,30年如风而过,但是八步沙更绿了。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郭万刚介绍,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八步沙治沙人从最初探索“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土办法,到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再到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勇于探索,以不服输的闯劲和拼劲,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路子。如今,八步沙人通过坚持科学治沙与科学管护相结合,使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沙漠林场。
郭万刚说,新时代的八步沙人,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完善经营管理,成立了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随着治沙脚步的不断延伸,八步沙人在实践中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流转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沙生作物。他们将治沙与产业培育、精准扶贫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2017年9月10日,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的240多位外方代表,走进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进行参观考察。对于沙漠上铺展开来的层层绿色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代表们感到非常惊奇。
谁能想到,让各国代表交口称赞的库布其沙漠,在治理之前,曾经是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因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曾被称为“死亡之海”。近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当地的亿利资源集团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四轮驱动”战略,坚持不懈治理沙漠。现在的库布其沙漠完全是另一幅画面: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花棒、沙柳、柠条,让人忘却了自己置身于沙漠之中。一度死寂的沙海,如今绿进沙退,生机勃发。卓有成效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中国拿出的一个神奇“药方”。
韩玉飞说,过去在鄂尔多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环境状况的恶劣。现在,鄂尔多斯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荒漠化地区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建成的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资源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实现双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鄂尔多斯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绿进沙退到人与沙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韩玉飞介绍说,在“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天然林保护”以及“退耕還林”等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各级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大漠愚公的精神,积极投身库布其的生态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就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和库布其沙漠治理致贺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植树造林、种草的积极性。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思路更加明确了,治理的速度更快了,治理的效果更显著了,沙区群众更富了,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韩玉飞指出,几十年来,我们坚持“生态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本建设”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针对库布其沙漠的实际,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措施。南围,就是库布其沙漠的南边,把它围回来,防止风沙蔓延。北边,采取锁边林带,防风固沙,防止泥沙向黄河侵入。中间利用库布其沙漠南北走向的十条季节性河流和22条大小不等的穿沙公路,切割治理。治理方法上,我们坚持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同时,在适合的地域人工造林,在远沙大沙地带进行飞播造林,还有通过封育以后的自然修复来进行生态的保护、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应用了“水冲沙柳”、“滴灌柠条”、“种子包衣”、“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荒漠化治理新技术。
疫情之下的荒漠化防治
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今年联合国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纪念活动改为线上开展。而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到了常态化的阶段,全国经济都在积极复工复产。
在谈到如何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土绿化工作时,刘东生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防疫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对防疫条件下做好2020年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办《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创新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土绿化工作。
一是开展线上造林绿化管理。要创新造林绿化项目招投标试点,简化流程、简化环节,加快造林实施进度。实行线上订单育苗,构建造林苗木数据库,指导就近调苗用苗,积极推广乡土树种造林。组建专家库,采取网络视频培训、线上技术服务等措施,指导基层和农民科学造林绿化。避免人员聚集,创新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开展线上认种认养树木、“云植树”等形式多样的线上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二是统筹谋划造林绿化季节安排。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根据气象预测结果,提前做好雨季造林准备工作。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加大营养袋苗、容器苗培育生产,满足秋冬季造林绿化用苗需求。加强进展情况调度,及时掌握造林绿化动态并跟踪督导,抓好后期管护,强化封山育林,巩固绿化成果。
三是积极解决造林绿化实际困难。要加快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帮助造林业主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实行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制度,协调解决造林生产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造林绿化施工作业人员做好防护工作,提供便利服务。
四是发挥造林绿化生态扶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要围绕中央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积极引导造林专业队、涉林企业等吸纳当地农民和贫困人口投身造林绿化,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县造林任务资金。灵活运用政府部门用工信息平台,搞好用工需求对接,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近投入植树造林。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等。
张震海在谈到疫情之下组织开展治沙项目和工程时说,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右玉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右玉着重在绿化、彩化、财化“三化”一体布局,在治山、治水、治气一体推进,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修复上下功夫,完成营造林工程5.18万亩,森林抚育0.6万亩,同步配植景观花灌木和彩色花卉15万株(丛),全县域宜林荒山实现基本绿化。同时,新建经济林示范园9个,全方位、全产业、全链条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在种苗选择上,实现“本地化”。全县育苗面积达到5.67万亩,各类规模苗木生产企业达77家。培育了乔灌木、经济树等各类苗木20多种,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樟子松育苗基地,能满足“绿、彩科学搭配,乔、灌相互结合”的多层次造林用苗需求。所以,在推进生态建设中,种苗基本实现“本土化”,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人员流动,实现疫情防控和生态建设的统筹开展。
二是在种植技术上,实现“机械化”。过去,右玉种的小老杨树苗都是去邻县的树林中折枝,回来通过人工扦插埋条方式进行营造,需要大量人力挖坑、运水、填埋。现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人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可以说疫情对生态建设基本没有影响。
三是在林木管护上,实现“网格化”。为了保护70年生态建设成果,右玉实行全县域林区的网格化管护,把重点治沙项目、主要林区分成930个网格,吸纳全县劳动力近1500多人担任护林员,实行网格片区责任制,在保证林木管护不断档、无死角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人员扎堆,提高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
在谈到鄂尔多斯的植树造林种草工作时,韩玉飞指出,今年春季鄂尔多斯采取先造后补、掏钱买活树的机制,动员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目前已经发展300户家庭林场、家庭草场。疫情期间,鄂尔多斯通过视频、微信、无人机等现代传媒手段,积极组织群众和社会力量,成立了95个扶贫造林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和受疫情影響没有外出打工的当地劳力参与生态建设。虽然发生了疫情,但根据目前核查情况来看,造林种草的任务都已按时完成。
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力量,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时,孙国吉认为要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
一是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是对现有的各项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整理,并做好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现有支持政策,使参与者公平享受国家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束缚市场主体参与荒漠化防治的限制条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为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是加强与财政、金融、信贷和保险部门加强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支持荒漠化治理的金融政策措施,健全生态建设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降低贷款条件,加大对荒漠化防治项目的信贷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