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B理论的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分析研究*
2020-08-13余富荣
余富荣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公体教学部 福建厦门 361021)
中国是体育大国,从理论上讲也应当在世界足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些年来,中国足球在国际体坛的表现始终难以令人满意。为了使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足球在校园的发展情况。高校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加大了足球训练指导的力度,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正日益受到重视。从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角度所进行的分析,同样也可使校园足球为中国足球整体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福建省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四所大学的205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受调查群体涉及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普遍性意义。
1.2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2.1理论简介 该项调查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即(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2]为支撑,认可了接受测评的个体,其所做出的某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自身及周边行为意向所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了态度和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等项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意向侧重于指人们希望进行目标从事行为的心理程度,而态度侧重于指人们对于此项行为所持的观点及评价,主观规范是周边人群所产生的压力,行为控制是人们参与此项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如时间、空间、资源、政策等。
1.2.2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学生以及足球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笔者以TPB模型为理论参考依据,结合先前的研究成果,设计形成高校学生足球参与行为调查问卷,重点涉及了TPB模型中的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以及意向等项内容[3],并对问卷进行了易于为学生所理解的简化处理。在此前提下,再听从专家学者的意见重新修正问卷。问卷的发放采取以校和班级为单位的形式随机进行,在足球课及其他课余时间发放,被试填写完成后当场进行回收,总计发放问卷205份,回收204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率97.56%,其中男生问卷212份,女生问卷188份,问卷结果基本内容详如表1所示。
图1 TPB理论下的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研究模型
表1 PB理论下的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调查结果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行为控制
从访谈与调查结果可知,意向、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等方面因素,均有可能给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造成影响,而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的影响是通过意向而间接发生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两项因素,对于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行为控制特指对行为参与者的知觉行为控制,它是个体所感受到的、进行某项行为时的难易程度。该研究中,行为控制意为大学生感知到参加高校足球运动时的难易程度,能够集中反应出大学生在进入到具体的足球活动之前,主体所感受到的技能、水平、条件、机遇等等。当大学生想要参加高校足球运动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一些外部因素,依据TPB理论,大学生足球参与所受知觉行为控制处在比较关键的位置,其中将主要涉及到自我效能与便利认知两项内容。因年龄与身体状态近似,所以自我效能方面的表现差异不大,特别是经过历年来的高校足球推广和普及努力,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知日益加强,参与各项足球活动的意愿也普遍明确提升。而在便利认知方面,如表1所示,无论是时间条件还是空间条件,所造成的参与行为影响作用则愈加明显。便利认知能够集中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对于参与各级各类足球活动的便利条件感受情况。例如:若某高校在校园足球组织方面给予支持,或者使体育运动基层管理者能够亲力亲为,给参与足球活动者提供优质条件及物质、精神奖励等,在这些条件的刺激下,大学生更会主动地投入于足球活动中去。
2.2主观规范
除了行为控制以外,按照TPB理论,主观规范同样可通过行为主体意向,对足球运动参与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这里所说的主观规范意为个体在参与或者不参与某项特定行为之际,所感受到来自于周边人群的压力[4]。在此变量之中,能够集中展示大学生群体在周围人群影响下,对足球运动参与行为的决策情况。通常情况下,当大学生感受到与自身有比较密切交往的人群,包括家庭、教师、朋友等的赞成与支持态度,便会比较容易投入于各类足球活动之中。研究表明,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周围群体中,“父母”和“辅导员”所产生的影响至为关键[5],这表明大学生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同主观规范因素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笔者从受访对象处得知,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在自小进行的足球活动中,决策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即便已经到了大学阶段,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以辅导员为代表的教师,可通过其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的校园足球观念及态度施加影响。因此,足球运动是否可以在高校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家长与教师,只有得到了这两方面的正向肯定与激励,才能使高校足球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只有构建形成学校、教师、家庭几方联动的足球运动支持体系,才有可能给高校足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深度参与提供有力保障。
2.3态度
经调查,足球参与态度对于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的影响力较弱。基于TPB理论,可以认为行为态度侧重于强调行为参与个体对于特定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喜好或者不喜好心理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的具体表现。理论上,态度对于具体参与意向及行为的影响及预测效果是清晰可见。对于具体参与者来说,态度越积极,越能够表现出较大的执行意向及行为可能性。而实际大学生对于足球活动参与态度虽然普遍表现出支持,但态度并不具有一致性,因此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很多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高校足球对于自我发展的价值,也能够认识到高校足球对于国家足球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作用,然而因为有效内在驱动力的不足,结果直接造成大学生校园足球参与行为同认知之间的矛盾问题发生[6]。只有把大学生对于行为的态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才能让态度和行为处在统一的状态。使态度真正转化为行为,还需要得到外部动力的支持。这种动力既来自于校园足球政策,也有可能来自于个体已有的价值观念,只有确保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才能让态度向行为的转化更加顺畅、更加持久。同时,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时,应将工作重点置于激发大学生兴趣,通过多种外部调节形式改善其主观规范及知觉控制方面。
2.4意向
高校足球参与行为意向直接关联于足球参与行为,而其所与前面的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等因素也有紧密联系。研究证实:大学生足球参与行为意向可以检验出行为者上述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有些因素是参与个体无法完全控制的,但对个体的影响却是深入而持久的。比如主观规范中的家长、教师、朋友因素,行为控制中的有无充足时间、有无充分场地因素等。尤其是在当前,一些学校的运动场地有限,同时又面临着毕业与就业压力,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方面的缺乏,制约了大学生的足球活动意向。而若想使这些意向角度的环境障碍得到破解,需要管理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调整,使学生投入于足球运动,并让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对足球运动作用的认知同时得到发展,可谓一举而多得。
3 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受到其自身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大学生个体的参与态度同足球参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不是十分紧密。这可从自身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等角度推测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参与行为表现,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3.2建议
(1)促进高校学生提升自我效能与认知度的制度与措施得到落实,并使执行流程科学化,避免大学生参与成本与实际期待相去甚远,为高校足球运行质量的发展保驾护航。
(2)努力提升高校足球参与便捷程度,使大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更为理想的知觉控制效果。
(3)积极谋求营造良好的校园、家庭和社会足球软环境,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与积累工作,让大学生良好的态度真正有内化为足球参与行为习惯的可能性。
(4)充分发挥高校足球运动管理者的作用,在校园足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做出应有的示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