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骨科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超前镇痛后康复效果分析

2020-08-12于艳慧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康复效果

于艳慧

摘 要:目的  對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超声联合下作用于老年骨科患者超前镇痛后康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患者实施超声联合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双重突破法,对患者手术后24h内VAS疼痛评分以及阻滞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满意度,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以及24h内镇痛药的补给人次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骨科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超声联合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一方面取得了确切的镇痛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临床上这种安全有效的阵痛方式是患者快速恢复健康的保障,值得临床研究。

关键词:超声联合;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老年骨科患者;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040-03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年龄大,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的衰老程度,所以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出现下降的现象,当人的脏器储备功能逐渐衰退,一些镇痛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是需要重点考量的,但骨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要忍受剧痛,若没有有效的方法控制疼痛,很有可能增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可以发挥让患者满意的阵痛效果,同时在超声联合下实现了可视化,在老年骨科患者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2~68岁,平均(56.32±3.14)岁;体质量57~73kg,平均体质量(60.35±2.16)kg;ASA分级Ⅱ或Ⅲ级例数分别为28例和3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55.32±1.46)岁;体质量50~76kg,平均体质量(61.91±2.09)kg;ASA分级Ⅱ或Ⅲ级例数分别为41例和1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无复合伤、无慢性疼痛和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史;②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隐患;③对于VAS疼痛评分法能够正确理解。

排除标准:①存在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过敏史;②外周神经病变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全麻处理,在进入手术室后均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的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常规监测。

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仰卧位,使患者患处皮肤伸展,对皮肤进行消毒铺巾,利用便携式超声显像仪在患处恰当的位置进行观察,借助高频探头进行超声引导,当超声图像清晰的显示出来时,可实施平面内技术,在外侧皮肤进针,使穿刺针能够与内侧和皮肤形成30°或45°的角,直至髂筋膜间隙处,待回吸无血后分次缓慢注入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mL,同时对扩散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扩散情况良好,则退出穿刺针。

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则是传统的定位方法,没有利用超声引导,采用传统解剖学定位,盲探性进行操作,借助阻力消失法,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中外1/3处进针,判断是否产生双重突破感对穿刺针进行定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24h内静息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的VAS疼痛评分(6h、12h、24h)、阻滞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阻滞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以及闭孔神经的阻滞有效率进行比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静息状态与活动状态下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h、12h、24h静息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的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3  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比较

两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进行比对,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简称FICB,髂筋膜间隙阻滞一改传统骨科的麻醉方式,提出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髂筋膜下,这样股神经、骨外侧皮神经以及闭孔神经都能够同时阻滞。老年骨科患者的病症种类很多,所以髂筋膜间隙阻滞这种方法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的操作方法属于盲探性操作,这种操作方式以传统解剖学定位为基础,借助阻力消失法来进针,当穿刺针依次经过阔筋膜和髂筋膜时,会有两次明显的突破感,这种双重突破感是针尖是否到达髂筋膜间隙的重要依据,临床上,采用这种方法的确也能够定位髂筋膜间隙,只是由于针对某些患者在操作时发现突破感并不明显,因此采用阻力消失法对于其定位存在一系列的偶然性,进而影响髂筋膜间隙阻滞实施的成功率,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进针不成功事件发生的概率更高。

超声联合下以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作为技术基础,实现可视化,在超声引导下,对于针尖的位置能够明确的进行分辨,同时恰当的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髂筋膜间隙,并且明确的观察到麻醉药在注射点由内向外扩散开,一旦出现了针尖偏离的情况,可以对证件的位置进行及时调整,避免了盲目定位[3-4]。

在本研究中发现针对两组骨科患者,联合超声技术的患者髂筋膜间隙阻滞所发挥的阵痛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在活动状态下的镇痛评分都比对照组要低[5],通过对患者的调查,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也更高,这意味着相对于传统的解剖定位而言,超声联合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患者康复效果更佳。

由此可见,针对老年骨科患者,实施超声联合下经髂筋膜间隙阻滞超前镇痛处理不但在操作上更加便捷、安全,同时为其效用的发挥提供了保障,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对于患者的康复而言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惠芬.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近端骨折术前早期镇痛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0,26(11):19-21.

[2]刘乘麟,李雨,刘颖,等.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与关节周围浸润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20,41(03):207-210.

[3]李枫柳,尚游,陈权,等.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20,28(03):14-18.

[4]梁鹏.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麻醉中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08):62-64.

[5]金梅,袁亮婧,张晓光.超声引导下“三叶草”法腰丛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髋关节镜术中的镇痛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20,42(05):726-729.

猜你喜欢

康复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观察
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快速康复理念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探讨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