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在传承中走出创新之路
2020-08-12善发
善发
提要:受疫情影响,近期现场的拍卖会以及展览都已经转到了网上,通过“云上”途径,让我们看到许多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投资者可以从中找到“潜力股”。
师生传承延续经典
中国画领域始终人才辈出,其中亲密的师承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令中国画的传承如同风筝不断线,使得文化的脉络生生不息。中国画家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比如五代的董源和巨然、明代的沈周与文徵明、近代的齐白石和李苦禅,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早已是艺林佳话。
近日,乐震文师生画展正好在上海举行。作为当代画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丹青大家,乐震文的作品绘画功力深厚,笔墨挥洒自如,气韵生动,画面布局壮阔,独特的空间效果和韵味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更能够以中外文化交流的新视角回看中国传统艺术,悉心传承、推陈出新。
去年11月的隆冬,乐震文老师带领上海觉群书画院山水班的学员来到雁荡山,开启盼望已久的写生之旅。乐震文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以大胆的笔墨形式,用平时临摹所学的笔墨功夫把大自然真实地“写”出来。探寻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的人文精神指向,只有心与意通、境与情合方能心随笔运、物由心转。
“某一个部分风景打动你的时候,把打动你那部分画出来就行。”乐震文认为,风景里的笔墨、浓淡、空间、疏密,正是一石一峰的坚挺,让整幅山水画的气脉相通;正是一樹一草的相守,让整幅山水画的情怀感人。乐老师边示范边由浅入深讲解,如何以眼观物,再到以心观物、与心契合的取景方式。
乐震文以从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表现自我,抒写胸中逸气,到转向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别开生面的“乐氏山水”应运而生。他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成功的创新性的现实转换,有意识地突破了旧有藩篱和陈规旧约,展现了不断向前的“创新姿态”。他长于用色,将色与墨相撞、相溶而形成“出人意表”的奇妙境界。他的作品唤起的境界是崭新的,境界的转换无疑也引发并直接促成了笔墨语言的重新整合与新的生机的注入,乐震文的崭新笔墨语言恰到好处地将他对时代变化的内心感受化为笔底精彩的千山万水。
画室内外寻找国画符号
著名画家汪家芳100幅中国画《话说徐霞客游记》作品,即将以出版物和展览形式与公众见面。汪家芳先生回顾这个选题研发项目全过程,不由地浮想联翩、感慨系之。
“艺术创作必须有实地采风写生作支撑,走出画室,去寻找自然万物间有属于自己符号的艺术精神与语言。”汪家芳历数一年间,他背起画架,手携速写本,沿着徐霞客当年行进足迹,跋山涉水,且行且记,画幅随脚步延伸而叠加,几乎走遍了徐霞客踏访的每一处。
事实上就在今年春节,汪家芳取消了原本预订的与家人出游的计划,与众多文艺工作者一样宅居画室,随之而起的“灵魂拷问”在他心头反复萦绕:作为手握画笔的艺术家,能为当下的社会做点什么?如何体现社会责任与命运担当?面对疫情,既不能像临床医生那样在第一线拯救病人,也没有能力参与疫苗的创新研发,那就以自己之所长,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用熟悉的画笔一吐胸中块垒,讴歌那些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人与事物,铭记中华民族共担风雨、共沐阳光的大爱与大义。
自3月上旬起,汪家芳就全身心埋头位于闵行的创作基地。站在高3.2米、宽5米的巨大宣纸前,他一连几天久久沉思。一连串创作元素,不断在脑海中交替盘旋着,腹稿由初略布局到轮廓成形,一遍遍打磨修正与完善,胸中意念也随之积攒与厚实。终于,在3月15日那天,汪家芳饱蘸浓墨、凝注全神,落下了画稿第一笔。由此,心头意念如同开闸洪流那样,随着画笔挥洒彩墨而尽情宣泄,所有思绪通过画稿上的点线面与色彩而延伸,演绎成了中华民族携手大爱的壮丽画面。
经过10多天时间连续奋战,“疫情防控”专题项目中国画《巍巍中国情》创作完稿。该画以“患难见真情,人间有大爱”为创作主旨,彰显上海与武汉两座英雄城市的人民,共饮一江水,心手相应、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协力防控疫情的可歌场景,展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力量的创作初衷。画面中央偏右,千年屹立的黄鹤楼占据重要位置,意味着武汉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精神力量所在,象征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在色彩与笔墨处理上,相比画稿其他区域,汪家芳特意采取工笔与写意合一方式,突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强大力量。
创作出最感人的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上,与情感、生活、时代深度契合,铸就了为时代而创造的精神气象。把平常心升华为一种品格,在文化与精神的自觉体验中,追寻一种笔法、一种造型和一种审美,让艺术表现和创作者心境相融,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探索的方向。
西晋陆机《文赋》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中国画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文化角色,承担着复兴民族艺术精神的文化使命。中国画艺术如何站在时代高度,用笔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如何在笔墨传统的长河中延展自身文化活力,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中国画画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艺术创作要真实,要有情感,要有时代性,这3个因素相辅相成。真实不是要像照相机那样对景写真,而是在创作中将真实的细节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情感也不是千篇一律要表达高洁出尘、寂寞清冷,而是要在整幅作品中有溢于纸上的情怀。至于时代性,就更加复杂了,山水没有时代性,但画山水的人因所处时代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种有个性的“心声”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才是最感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