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香港春拍
2020-08-12姚谦
姚谦
2020年香港春季拍卖会终于在盛夏的七月初完成,一连几天几家拍卖公司风风火火地把因为新冠疫情延后数月的拍卖,以惊人的速度与纪录完成。这也是一次在我收藏艺术近三十年的历史里,从未有过的经历。
最强烈的感受是,艺术拍卖会越来越像表演舞台了。
新冠疫情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它似乎是针对人们习以为自然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发出了考验。这半年随着病疫的发展,人群因为不确定的疾病而产生不安与焦虑,进而演变成各国之间权益上的争执与竞争。除了被旧仇和新怨对峙的WHO之外,国安法执行之际的香港,都是被引以观察与推想未来的标的之一。而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艺术交易中心之一的香港,每年两度大型拍卖季之春拍,也在香港防疫情安全理由之下一延再延后,齐聚在七月第一周内密集进行。除了居住在香港的居民看见作品原作之外,绝大部分竞标者都只能在目录图文件过目后,透过网络去竞争。而这次拍卖行最高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大量透过网络的实时投标,有效和准确的掌握,都是拍卖行与买方全新的功课。媒体如同过往对于拍卖报喜瞒忧地全聚焦于高成交额的数据上,此次更是全面无一例外的,聚焦于常玉的高价成交的各种描述。
在这次可能将重新规范出香港拍场新标准的情况下,说一下我所观察到的艺术市场较未被提到的变化:首先这次的香港拍卖似乎完全表达出香港仍站在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心的现状,它仍未被取代。同时也反映香港被大部分流动于此地的财产与资金的个人与企业们,仍然视为信任并自由流动的地方。同时香港仍能以核心位置,去观察亚洲各国艺术市场状况,以对照出亚洲各地的经济近况。此次所有的调整与变化,几乎只与新冠疫情和艺术产业的荣衰有关。
就我看到此次拍卖会呈现出的艺术变化,最明显的应该是,在香港西方当代艺术品已经可以与伦敦、纽约无时差地上架与销售了,至于多少留在亚洲或销回原产国则仍待观察;在这网络消弥国界的世代里,虽然说服不同文化与立场的亚洲艺术爱好者仍是需要时间与等待,但是以投资的角度使有利可图的讯息让资金方进场则已经呈现了。这两場当代夜拍新名单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价值已经如同伦敦、纽约的速度一夜数十倍的飞跃,完全与纽约、伦敦无缝接轨。当代艺术市场一直让我困惑的先造势后定义作品的模式,当发生在眼前时,也让我有了不同的领悟。我必须佩服致力于提升年轻当代艺术家价值的一方,那是一场勇气与资金换取时间的博弈;同时也想着无论成功与否,当这样的资源撤走后,艺术家将面对如何的世界和创作。回看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曾井喷似的高价作品艺术家们,如今正处中年所面临的考验,而对照新一轮高价年轻艺术家的升起,看起来有种宿命般的循环。
艺术市场经常是各国经济状态的最末端的反应,然而一场疫情却加快了速度。经过了几天跌宕起伏的拍卖会后,重新排列出艺术市场的新面向,除了艺术品的价值,也看到了拍卖行的能力与质量,同时也调教出参与者的新思维与态度。拿我来说这半年也逐步练就出网上拍卖的阅读和判断方法,未参与预展和远观看着拍卖直播,与过往二十多年来现场所做的观察,有太多不一样的感想与心得。最强烈的感受是,艺术拍卖会越来越像表演舞台了,当拍卖官对着几个大视频内的竞价举牌,虚实交错间也是一种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