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安堡:巴顿的困顿
2020-08-12鸿渐
鸿渐
素来喜欢采取主动进攻的巴顿将军
素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乔治·巴顿四星上将算得上是盟军中最具个性的将领之一了,同时,也是胜率最高的将军之一。按照美军官方战史的表述,巴顿在其戎马生涯中只遭受过一次挫败,这一仗发生在1944年秋天的法国德里安堡。
第3集团军进攻暂停
由巴顿所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并未参与到诺曼底登陆最初的行动中,不过当这支部队于1944年8月5日下午在犹他海滩登上欧洲大陆后,一场向东的疾进便开始了。
第3集团军实力雄厚,编有4个步兵军,其中主力为沃尔顿·沃克少将的第20军。沃克是巴顿个人最欣赏的部将之一,巴顿称他“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我给予他的任何东西战斗到底”。战至8月20日,沃克的第20军果然一马当先,其前锋已经进抵法莱斯东南面的阿让唐。5天后,第20军的先头部队又于一天之内推进了450千米,开始朝法国东部挺进。
虽然巴顿在登陆后就展现出他大刀阔斧的个人作风,但是第3集团军在9月3日却遇上了麻烦:汽油供应跟不上了。巴顿的部队每天至少需要40万加仑汽油,但现在能够送上来的只有3.2万加仑,这真是一个灾难性的问题。
就在这时,在下一步的进军战略上,英国人和美国人发生了争执。指挥着第21集团军群的英国将领蒙哥马利将军志在出奇兵,他打算以一次空降突击夺取位于德国战线后方、荷兰境内的莱茵河大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指挥官们普遍对这样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感到震惊,不过经过争论,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的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还是不情愿地批准了在9月实施“市场-花园”行动的计划。这就意味着盟军的作战资源将向蒙哥马利倾斜,而非巴顿。
利用盟军战略方向调整所带来的机会,持续遭受重击的德国人有时间在第3集团军面前重新组织起防御。希特勒用来自东线的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接替了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让前者出任G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克被认为与他的对手巴顿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比如都擅长发动无情的攻击。
果然,上任伊始的巴尔克便在梅斯、摩澤尔河和塞勒河一线布下了新的防线。同时,随着巴顿的攻击放缓,德军反倒加强了对第3集团军侧翼的反击,双方在摩泽尔河一线陷入了僵持状态。
行动代号:“雷电”
进入9月中旬,缺少补给的第3集团军只得停下来进行调整。这时,巴顿又盯上了一个新目标:坚固设防的法国边境城市梅斯。
作为法德边境古老的门户城市,梅斯一直是要塞化的存在,自1552年以来,还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够直接攻占梅斯。现在,梅斯是巴尔克将军在其新防线中的重要支撑点。巴顿认为,虽然第3集团军因为补给缺乏而无法实施全面进攻,但至少可以集中部分兵力进攻梅斯一地。
巴顿的另一个打算是,停顿会消磨第3集团军的意志,而对一处重点地域实施有限攻击则有助于保持部下们的状态。巴顿示意他的爱将沃克尽快制定夺取梅斯及其周边防御工事的作战计划。在经过一番研究后,沃克认定进攻梅斯的一大关键是其近郊的德里安堡,只有攻下德里安堡,进攻梅斯才有可能。
9月12日,沃克提交了代号为“雷电”的行动方案。按照他的设想,第19战术航空队的战斗轰炸机将对德里安堡展开持续空袭,空袭之后将是密集的炮轰,然后是由坦克和步兵联合实施的进攻。
鉴于第3集团军的作战资源不足,沃克提出只需要少量兵力便足以攻克德里安堡,而他这一判断的基础,则来自第5步兵师第11团团长查尔斯·尤尔上校的意见,后者认定至多动用两个团的兵力便足以拿下德里安堡。
沃克少将和尤尔上校信心满满,不过他们其实对敌人的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在拟定计划的过程中,美国人实际上缺少有关德里安堡的详细资料,他们只知道德里安堡以1916年在凡尔登阵亡的一名法国军官的名字命名,坐落于一处海拔标高360米的高地顶部,要塞的防御正面约为1000米,估计守军人数仅约1500人,而且都是素质低下的二线部队。
直到空袭开始后,才有一名法国军官赶来提供了有关堡垒的相关信息,原来整个要塞由众多布置有100毫米或150毫米口径火炮的暗堡和火力点组成,通过有如地下迷宫般的隧道体系,与装甲观察哨、弹药库、营房等连接起来。据悉德国人已经向堡垒内调入了可观的兵力,而且储备了足够的食物、水和弹药,看来打算一直据险固守下去。
首战受挫
9月15日,美军的P-47雷电式战斗轰炸机开始对德里安堡展开空袭,然而几天行动下来,收效甚微。第19战术航空队的飞机配备的是威力颇大的1000磅炸弹,但对于坚固的德里安堡却无计可施。为配合空袭,巴顿调动了一些240毫米口径的重炮参战,这些大口径炮弹对德里安堡造成的破坏同样不大。
巴顿将军对空中力量所取得的结果感到失望,这样一来,“雷电”行动原定的开始时间只得从9月19日推到了9月27日。届时将会充当尖刀的正是尤尔上校的第11步兵团,他准备让自己的第2营率先上阵。
巴顿的爱将沃克少将
天公作美,9月27日是晴朗而干燥的一天。自中午开始,P-47战斗轰炸机显著加大了空袭力度,将德里安堡笼罩在弹雨中。下午14时15分,一队接一队雷电战斗轰炸机采取了前所未见的低空俯冲轰炸,这些飞机冲到距离要塞顶部只有15米的高度,投下了凝固汽油弹和高爆弹,以此来确保投弹的准确性。
看到目标顶部火起烟发的场面,美军大兵们爆发出欢呼声。接下来,第3集团军的155毫米榴弹炮群猛烈开火,再次用火焰和爆炸覆盖了整个德里安堡。美国人相信,经过如此剧烈的打击,堡垒内的德军一定遭受到了严重的杀伤。
接下来,地面进攻开始了。第11团第2营出动两个步兵连,在一个坦克歼击车连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美军部队受到了本方射出的大量烟雾弹的保护,但士兵们很快遇到了干涸的护城河和密集的铁丝网,德军士兵直到美国人逼近才放出由机枪和迫击炮构成的钢铁风暴,美国大兵们纷纷中弹倒地。
负责掩护步兵的M-10坦克歼击车急忙向要塞开炮,但是德军的炮位都设置在装甲炮塔中,坦克歼击车很难占到便宜。经过苦战,有一队美军士兵成功通过了铁丝网,摸到了堡垒的西侧外围,但在那里,他们被猛烈的机枪射击压制得抬不起头,只得又退回了他们出发的位置。
正在湿滑的环境中进军的美军队列
看到部下陷入苦战,尤尔上校在当晚18时向他的上级、第5师师长勒罗伊·艾尔文少将发出了撤退请求。艾尔文原本同沃克、尤尔等人一样充满自信,但现在他已经意识到德里安堡比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也危险得多,于是同意第5团后撤。巴顿将军第一次进攻德里安堡的行动就此失败。
以工兵为主力
巴顿、沃克和艾尔文在9月28日紧急会商,讨论德里安堡的战事,将军们当中没有人提及“放弃”,三人一致同意继续进攻,巴顿告诉沃克,“我们已经把手放到了犁上,我们必须干完它。”
经讨论,对德里安堡的下一轮进攻将倚重工兵。进攻时间定于10月3日,沃克将利用新攻击发起前的这段时间调集工兵部队,而他的步兵也可以针对固定工事展开特殊的训练。和上一次进攻时的情形不同,10月3日上午阴雨绵绵,第19航空队承诺的空中支援落了空,艾尔文少将只得在无法得到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下令发起进攻。
第735坦克营派来的一个坦克连率先行动,发炮压制德军火力点,而美军工兵则携带着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和外号“班加罗尔鱼雷”的爆破筒上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几辆由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临时改装的工兵坦克也隆隆上前,这种人称“推土机”的大家伙打算把外号为“蛇”的大号爆破筒推到德国人的碉堡里去。
令艾尔文和沃克苦恼的是,精心准备的这波攻势几乎从一开始就很不顺利。携带着“蛇”的“推土机”无法和目标靠得过近,好几辆都被德国人的炮火打断了履带。从暗堡里射出的机枪火力则打乱了美军步兵和工兵的阵形。
身负重任的工兵奋力向前,他们用电剪切断缠结的铁丝网,并反复尝试在碉堡上放置炸药,虽然成功实施了多起爆破,但却始终无法炸透混凝土。突然从德里安堡的地道里冒出来的德军小分队则撂倒了许多美国工兵。
P-47战斗轰炸机正攻击德里安堡的场面
利用工兵的掩护,第2团第1营的B连通过铁丝网上的缺口,于午后14時到达德里安堡西南角的位置,并且在那里击退了德军的反击。为了扩大战果,第735坦克营向这个连所在的方向投入坦克,但却遭受德军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集中轰击而无法前进。
傍晚时分,美军仍然未能前送增援部队,德里安堡周边的各处战斗已经发展成混乱的小规模行动,德国人和美国人的位置犬牙交错,争夺十分激烈。战斗中,B连连长哈里·安德森上尉带着他的报务员用几枚手榴弹清除了一个掩体,爆炸过后,两个人冲入掩体内部,发现里面有暗道通向别处。安德森召唤本连更多士兵上前,他们向隧道内突破,但很快就因为打光了子弹和手榴弹而不得不重新退出。
在夜逐渐降临之际,一个名叫罗伯特·霍尔姆隆德的工兵攀上了一处暗堡的顶部,他踢开那里的一口通风竖井,然后将一具“班加罗尔鱼雷”推入其中。爆破筒的爆炸在暗堡内部制造了足够的混乱,据附近的人说,“从地表都可以听到德国人尖叫的声音”。但就在当天晚上,霍尔姆隆德就中弹身亡。与此同时,他的多名战友也在战斗中牺牲,美军的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了。
“普遍的混乱”
第二天的黎明时分,艾尔文派出了援兵,第2团K连在数辆坦克歼击车的支援下上阵,发起了新一轮攻击。一整天,美国士兵都在徒劳地试图闯入要塞,但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被机枪和狙击手的火力阻止。而在几处暗堡的接近地带,配备着火焰喷射器的工兵纷纷中弹倒地。
美国人这时才清楚地知道,德里安堡的守卫者并不是那些被逼打仗的老年人,正相反,守在这里的是来自附近一所军校的狂热的纳粹军校生,另外的人员则来自德国海军和德国空军。
在10月4日的夜幕降临之前,艾尔文试图让分散在整个地区中的美军重新恢复秩序,但是小股德国士兵不断主动出击,瓦解了美军重组的可能。一些军校生战斗分队甚至大胆行动,炸毁了多辆美国坦克。
5日拂晓,在德里安堡外围的其他德军要塞也开始向德里安堡开火,这使得受困的美军士兵遭受了更大的伤亡。第11团的杰克·格里上尉发回了这样的求援信息,“情况很危急——炮轰不断,又有另一次反击,我们快顶不住了。我们没有后援,我们的步枪已经没有子弹,我们无法前进……敌人已经渗透并夺回了我们曾经控制的地段。我们无法前进……敌人一直在屠杀,直到我们全部倒下”。
到这天下午,一直战斗在德里安堡的B连和G连的人数都减少到了100人以下。艾尔文少将决定派遣更多增援部队,他从第10步兵团中抽调有生力量组成了所谓的沃诺克特遣队。这支特遣队于5日晚间开始参战,到6日清晨解救了一批处在危境中的友军。德里安堡的守军火力在那时有所减弱,从而使得美国人得以撤出一批重伤员。
这时,巴顿自己对这次作战的热情已经开始消退。他说:“德里安堡的情况非常糟糕,我们可能不得不放弃攻击,因为这样做不值得。”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想马上取消攻击,因为他仍然想让自己的部队保持进取的势头。
从一处堡垒中走出来投降的德军士兵
于是第10步兵团第1营在10月7日上午10时投入交战,其中一个步兵连一度攻下了4座碉堡,但后来却都在德军的反击中丢掉了。16时15分,美军发动了新一轮攻势,有一个排攻入了一条又长又窄的地下通道,通道尽头是一扇紧闭的铁门。工兵被召唤上前,他们引爆了好几个炸药包,然而爆炸的惟一结果却只是让呛鼻的烟雾弥漫在通道里,使得美军士兵们争相逃离现场。
当美国人涌出地下通道时,已经在附近设伏的德国士兵纷纷用机枪和步枪开火,一众美军士兵纷纷应声倒地。第10团的日志就此记载道:“战术局势再次瓦解为不协调的攻击和普遍的混乱。”
惟一的败仗
到了10月9日,巴顿将军对于德里安堡战事的态度已经完全改变。他告诉身边的人:“情况很糟糕。我们将不得不退出战斗。”美国人已别无选择,他们在白天和夜间的攻击全都归于失败,德里安堡争夺战已然成为一个僵局。
两天后,德国守军甚至开始将被自己击毁的美国坦克改成临时的碉堡,与此同时,一队德军的自行火炮赶来向美国人投放了新一轮火力。巴顿终于下达了全面撤离德里安堡的命令,10月12日至13日晚上,参与这次行动的美军各部陆续从德里安堡撤离。
美军在德里安堡的战斗中共有64人丧生、547人受伤、187人失踪,这一伤亡数字远高于第3集团军在战前的预计,不过就当时西线战场的伤亡率而言,还是处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或许此战更为重要的一个意义是,这是巴顿将军在其军人生涯中惟一的一次败仗。
終于落入美军之手的德里安堡已残破不堪
执意攻击德里安堡成了巴顿将军一个难以解释的错误选择,人们普遍质疑为什么第3集团军在缺乏汽油和弹药的情况下不是抓紧时间休息和重组,以便为即将来临的新一轮战斗做准备,而非要搞出这样一场状况百出的进攻?
其实对巴顿来说,德里安堡对他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此前他的军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推进态势,只是因为后勤不力而被迫停顿。巴顿相信通过攻打德里安堡,可以让他的军队保持那种可贵的进军原动力。只不过最终他是事与愿违了。
击退了巴顿的德里安堡守军付出的人员伤亡代价很小,不过在整条战线上,德国人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得多了。据巴尔克将军报告,他的部队在9月至10月的战斗中共损失了4.3万人,另外还损失了一批坦克和大炮等无法轻易更换的武器装备。
正是在此全局影响下,德里安堡也变得孤木难支了。到11月底,德里安堡周边一众堡垒内的守军已经全部投降,而第3集团军在完全包围了梅斯之后,最终于12月8日攻下了德里安堡。尽管在德里安堡受到了战术上的挫败,但在后勤补给逐步恢复的情况下,巴顿挥军发起了洛林战役,成功攻克了被认为是难以攻占的古老堡垒城市梅斯。
攻下梅斯让巴顿又逐渐恢复了骄傲的心气。而到了当年12月16日,当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孤注一掷的反攻后,巴顿奉命率领第3集团军从洛林驰援阿登。这正是巴顿喜欢在欧洲战场上扮演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次大范围的机动作战中,在德里安堡困顿的第3集团军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