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旁深基坑工程监测实践
2020-08-12瞿少尉
瞿少尉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11)
1 引言
在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的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从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因此,需在理论指导下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目的,并严格实施计划,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同时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结构及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本次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周边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时反映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坑开挖产生的坑外土体的动态变化,明确各施工阶段对坑外土层的影响,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护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整个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及时掌握立柱桩的差异沉降状况,保障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受力稳定;客观、准确反映基坑支撑轴力的受力变化情况。使施工单位及时掌握基坑的稳定情况等;了解降水过程中,坑内外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基坑止水帷幕渗漏问题,分析可能出现渗漏的原因,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大面积涌砂现象;通过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及时调整工艺及参数,确保顺利实现下一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及时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给设计单位,使设计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2 地质概况
根据勘察中间资料,本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如下。
2.1 场地土分布与特性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地区,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场区地基土属软弱场地土。
第①1层杂填土以砼块、砖块、石子等建筑垃圾为主,砼块直径5~30cm左右,混少量粘性土。
第②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为中等压缩性,可塑状态。
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夹砂质粉土和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为流塑状的高压缩性土层,为天然地基的主要压缩层。
第⑤层粘性土,可分为3个亚层,第⑤1层灰色粘土,软塑、高等压缩性;第⑤3层灰色粉质粘土,可塑、中等压缩性;第⑤4层灰绿色粉质粘土,硬塑、中等压缩性。
场地埋深在30.0~69.0m以下分布有第⑦层粉砂性土,密实,中等压缩性,夹薄层粉土,土质均匀,层面平缓,层面埋深在43.0m左右。
场地埋深47.4m以下分布有第⑧1层粘土,密实,中等压缩性,土性极好。
2.2 场地地下水情况
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有浅部土层中的潜水、中部土层(第⑦层)和深部土层(第⑨层)中的承压水。本工程地下室五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25~27m,浅部的潜水和第⑦层承压水均与本工程建设密切相关。
3 施工概况
本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HK324-01号地块,东至公平路、西至丹徙路、南至东大名路、北至东长冶路。建设规划用地面积:23037.2m2;总建筑面积:约243258.4m2。本工程分为四个区块进行实施:A区:开挖面积约7257m2,开挖深度25.1-27m,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和六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B区:开挖面积约10072m2,开挖深度25.1m,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和五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C1,C2区:开挖面积约1778m2,开挖深度13.9m,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和四道支撑(第1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2~4道钢筋混凝土支撑+钢管支撑)体系。基坑分区详见图1。
图1 基坑分区布置图
本项目基坑自开挖至底板浇筑的时间历程为,A区:2018-9-28~2019-1-27,历时约4个月;B区:2019-7-18~2019-12-7,历时约5个月;C1区:2019-10-14~2019-12-6,历时约2个月;C2区:2019-11-22~2019-12-6,历时约1个月。
4 监测实践
4.1 监测项目
围护体系监测:围护结构顶部沉降及水平位移;围护结构测斜;立柱竖向位移;支撑轴力;坑外潜水水位及坑内外承压水水位;坑外土体测斜。周边环境监测:坑外地表沉降;地下管线的垂直及水平位移;邻近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
4.2 监测重点及难点
本工程邻近多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同时周边有多少市政道路、管线等敏感保护对象;并且有正在运营的地铁12号线,在基坑实施期间需严格控制变形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及正常运营。因此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场地内部存在较多老建筑拆除之后遗留的基础及桩基等地下障碍物,障碍物的分布范围已经影响到了围护结构、桩基础等的施工,因此需要先行清除后方可进行施工,清障过程中要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也是本工程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项目监测工作的难点是地处闹市区,且紧邻运营的地铁12号线,周边环境复杂;监测点类型多、数量多,监测点的安装埋设工序复杂;监测点分布在整个施工区内,测点保护难度较大。
4.3 监测数据与分析
本项目监测内容及测点数量众多,本文选取重要及典型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因围护结构侧向变形至关重要,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围护结构测斜数据:因土方开挖打破坑内外荷载平衡而引起围护体系向坑内侧发生位移,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加深,位移曲线弧度逐渐增大,位移最大点也逐渐下移,最大变形出现在开挖面以下3~5m。说明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深度的不断加深,墙后主动土压力在纵深方向也在增大,导致墙体日变形及累计变形相对增大。各测孔的变形原因及变形时间,主要与土方开挖顺序、位置、深度及支撑形成的速度有关。地下结构施工,围护体的变形主要产生在各道支撑拆除期间,支撑力度的释放,外侧土压的位移,产生相对量的变形趋势,变形规律与实际工况相吻合。C区基坑靠地铁侧开挖至大底板完成的最大变形量约23mm,详见图2,3;C区与A区中隔墙在基坑开挖期间的最大变形量约90mm,详见图4;A区与B区中隔墙在基坑开挖期间的最大变形量约104mm,详见图5;B区南侧在基坑开挖期间的最大变形量约150mm,详见图6。
图2 C1区地铁侧测斜变形曲线
图3 C2区地铁侧测斜变形曲线
图4 C区与A区中隔墙测斜变形曲线
图5 A区与B区中隔墙测斜变形曲线
图6 B区南侧测斜变形曲线
围护顶、立柱及水位数据:垂直位移的变形规律主要因土方开挖过程中,坑内土体大量卸载,土体力度释放,墙顶、立柱产生较大的上升趋势,从变形趋势得出,在每层土方开挖过程中,变形趋势较为明显,待下道支撑体系形成,各测点趋于稳定。坑外潜水水位与承压水水位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测点变化相对稳定;个别测点数据波动较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坑外雨水回灌;2.坑内进行承压水降水施工的影响。最大变形量见表1。
支撑轴力数据:在进行每层土方开挖过程中,随着土方面积的扩大,支撑轴力的受力值也相继增大,并且随着深度的加深,轴力值达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峰值,整体处于受压状态,局部点位达到设计累计报警值,在监测工作中立即加强巡视,查看支撑体系是否产生裂缝,周边环境是否产生较大的影响。待下层土方开挖完成,支撑体系形成后,各道支撑轴力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深度的不断
表1 墙顶、立柱、水位最大变形数据汇总(单位:mm)
加深,支撑受力逐道加大,下层支撑承担的荷载逐渐超过上层支撑,表明围护体变形最大点逐渐下移,与测斜数据相符。自适应支撑系统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因施工速度快,能达到快挖快撑的效果,及时将坑外所产生的土压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固结,并且随着深度的不段加深,外侧土压力的增大,及时调节自适应支护系统,将支撑体系和围护所产生的变形趋于平衡;从C1和C2两个区块施工过程中,各测点均变化不大,在可控的变形范围内,并达到设计所预期的变形值,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小对地铁线路的影响。最大变形量见表2。
周边环境数据:周边管线及邻房变形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阶段,管线最大沉降量达到-262mm,邻房最大沉降量达到-114mm。土方开挖引起围护体系向基坑内侧发生位移,致使外侧土体产生位移,各测点产生下降趋势,并且随着施工推进,时间周期的延长,多个测点达到日变形及累计报警值,作为监测单位及时提醒项目各方重视,组织各管线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观测,加强巡视,并由管线单位组织专员进行听漏巡检,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
5 结 论
通过该工程实例,尤其是作为临近地铁项目开挖的变形监测,重要性不言而喻,地下工程施工对原有土体的扰动,势必会造成各种关联变化。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施工工艺所造成的变形也不尽相同。就本工程而言,在各施工周期对基坑本体、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形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本项目变形数据相对较大,各方对监测数据也引起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确保项目安全。
基坑工程监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各个监测项目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印证,为防止基坑变形过大,在设计上增强支护体系强度及各项参数,在坑底进行地基加固,制定合理的基坑降水方案,在施工上优化施工方案,采取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的原则,注意减少时空效应并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综合各种措施才能控制基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变形,从而确保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