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面示好,一面逞强,印度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2020-08-12隋雪濛

廉政瞭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加勒边界问题印方

文 隋雪濛

印度防长视察一线部队。

5 月以来,中印边界局势不断紧张。7月10日,中印双方举行了对峙以来第二次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双方对边界事态达成积极共识。在第三轮军长级会谈共识的推动下,中印双方的军队在加勒万河谷地区都至少后撤1公里,建起了避免两国军队相遇的缓冲区。然而与此同时,莫迪却加紧“招兵买马”部署边防部队。

为何印方会在与中国保持对话沟通的同时,在中印边界地区持续增兵,并不时发表激化中印矛盾的强硬言论?一面示好,一面逞强,印度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同时释放“强硬”与“缓和”两种信号

回顾加勒万河谷争端始末,自边界争端发生之初,印度就持续释放“强硬”与“缓和”两种信号。

自5月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对峙以来,中印多次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争议问题交涉。在6月6日双方第一轮针对边界问题的军长级会谈之后,印方已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同意在加勒万河口两侧各自修建观察哨所。然而在6月15日凌晨,印军却违背前期共识再次越界挑衅,引发了双方流血冲突。

6月19日,印度总理邀请全印各主要政治领袖商讨中印边界争端,并明确指出“无外方人员进入印方领土”,这一表态大大削弱了印度国内炒作“中国入侵”的谣言说服力,增加了两国政府解决边界争端的谈判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在拉达克东部审查局势之后,却赋予印度国防军队在中印边界地区与中方打交道的“完全自由”,可以对任何与中国的突发事件做出“适当的”反应,大大增加了中印边界局势的不确定性。

自6月22日中印第二轮针对边界问题的军长级会谈之后,双方又于6月30日举行了第三轮军长级会谈。此次会谈中,双方一致同意开始分批次组织一线部队“脱离接触”。之后,双方高层领导人也就边界争端解决达成积极共识,双方还计划进行新一轮军长级会谈。

然而,印度政府此后的一系列操作,却又让边界局势陷入阴霾中:先是7月3日,莫迪出乎意料地访问了此次边界争端的焦点——拉达克地区,并视察了当地的一个印军基地。之后,印度国防部宣布鉴于边界局势需要,大手笔购置多国先进武器,装备边防军队。7月17日,印度防长辛格突访中印有争议的列城地区,视察当地的印度边防部队。与此同时,印度政府领导下的国内反华浪潮也一波接一波,包括政府正式宣布封杀59款具有中国背景APP、莫迪总理注销微博账号、计划禁止华为5G进入印度市场等。

印度在国际上也频频针对中国,如通过表态香港和南海问题、派外交官担任驻台北代表等方式干预中国内政,宣称不考虑参加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内的中国主导贸易协定等。

逞强的背后:国内外的多层政治博弈

印方之所以一面示好,一面逞强,与制约印度政府的国内外博弈相关。在国际事务中,决策者需要同时顾及国内和国外的观众,因此决策者需要进行国内外的多层博弈。为了避免任何一层出现较坏结果,决策者可能会非理性地选择总体的次优选项,而不是某一层的最优选项。在国际格局变动和疫情刺激下,印度正处于国内困局期、印中竞争加剧期和国际机遇期,政府会通过“强硬”和“缓和”两种言行来进行博弈,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避免较高成本的结果。

在印度国内,政府正处于困局期。近期印度国内的疫情形势并不乐观,单日确诊病例已接近3万,部分地区还考虑重新采取封锁措施。祸不单行,在抗疫的同时,印度还遭遇了蝗灾、地震、热带风暴等灾害。在多种危机的冲击下,印度国内的经济、就业率、医疗等领域的缺陷凸显,莫迪政绩的一些“面子工程”也暴露出来,增加了印度政府的国内压力。

与此同时,反对党对莫迪政府缓和中印边界争端的言行大加指责。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在莫迪表示“无外方人员进入印度领土”之后批评称“莫迪将印度领土拱手让给中国”。而印度政府对军方的管控力也在逐步下降。政府与军方在对华态度上本就有分歧,印度国防体系也存在军队内部关系不顺、国防部与不同军种司令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此次赋予边防武装部队“根据情况采取决定的完全自由”更使政府对军方的管控力下降。在疫情和边界争端刺激下,印度国内反对党、军方、舆论的压力不断上升,促使莫迪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边界争端本就是中印之间的敏感问题,牵动着两国民众的心。此次由印方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引发的边界争端,直接造成中印关系恶化。

在国际总体局势下,印度又处于机遇期。印度可以通过最大程度参与美国领导的重塑产业链、扩大G7、建构印太战略等一系列活动,获取更多利益。

事实上,印美关系的提升是印度对外战略的必然结果,而中印边界争端和竞争加剧则使得印度更加肆无忌惮地靠近美国。然而莫迪政府的实用主义风格并不会改变,在能够应付国内压力、把握国际机遇期的同时,不会轻易引发成本极高的中印边界战争。

今年的局势不同以往,印度国内压力更大,迎合美国制衡中国的利益诱惑更大。莫迪政府可能会在避免战争的同时,最大程度牺牲中印关系。因此未来印度政府可能会推出更多在经贸领域限华反华、更积极地参与印太战略等对外政策。但与此同时,印方也可能以小冲突来规避大冲突,避免中印关系过于恶化。

中方应对之策

中印发生边界战争,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中印战争会给两国民众带来极高的成本,然而需要正确面对印度在边界问题、经贸领域、内政和国际事务上的诸多挑衅行为。中印边界问题要明确和平原则,但并不代表要放弃强硬手段。

中印边界需要运用以谈判沟通为主,以威慑为辅的管理方式,一方面表达和平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军事实力以维护本国安全、增加谈判的筹码。

以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为例。一方面,洞朗危机发生后,双方通过各种沟通机制进行谈判协商,除了中国外交部声明和立场文件外,还包括边界人员公开和秘密会晤。此外,在双方脱离接触之后举行的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对话也起到了作用,如2017年9月份的金砖会议、2017年底举行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次会晤等。

另一方面,当年7月17日解放军某部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实弹演习,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该军事演习,并在录像中透露出军事训练的内容。此后,在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纪念的阅兵仪式上,中国展示的军事器械“几乎有一半是从未在公开阅兵中展现过的”。最终,洞朗对峙和平解决。

此次边界争端中,中国也采取了和谈与威慑相结合的方式。中国通过外交与军事对话机制,包括边界人员会议、几次军长级会谈、边界问题特别代表通电等方式保持与印度的沟通。在沟通中,双方也就不越界、人员脱离接触并建立缓冲区、缓和边界局势等问题达成共识。然而印方却违反已达成的共识,并继续增兵和挑衅,使得本已平息的边界事态再次恶化,这说明只有和谈远远不够。

考虑到印方有促成边界危机升级和小冲突的动机,中方在和谈的同时也采取了包括外交强硬表态、公布印度越界的证据、媒体舆论等等。6月15日双方暴力冲突发生之后,王毅外长与印度外长在电话中表示“印方务必不要对当前形势做出误判,务必不要低估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展现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中国也在巩固和加强中印边界军事实力,以应对边界突发事件。

从莫迪近期一面缓解边界局势、一面加强其他领域的反华政策来看,此次冲突颇有大冲突化为小冲突、边界冲突化为低政治领域冲突的意图。面对印度的挑衅,我们需要认清莫迪政府矛盾言行背后的行为逻辑和意图,在坚定自身立场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战争。

猜你喜欢

加勒边界问题印方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加勒万河谷的界碑
加勒万河谷:中国从来不是挑衅者
印21日凌晨移交中方走失士兵
加勒万河谷:中国从来不是挑衅者
中印边界,“解放军答应后撤100米”是无稽之谈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那木加勒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