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精神立起一座城

2020-08-12曾那迦

廉政瞭望 2020年14期
关键词:麻绳德阳

文本刊见习记者 曾那迦

四川省玻璃纤维厂是1968年上海内迁到德阳的三线企业,图为四川玻纤原织造车间。

对于老一辈的德阳人而言,那些千里迢迢而来的人们一个个气质昂扬,还自带着“洋气”,为这座农业小城注入了些许现代与时尚的气息。

在德阳沿嘉陵江路一路向西,穿过绵远河,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鑫公司)那片横跨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厂区就在路的右侧。水泥钢构的老式办公楼,颜色如同泛黄的书页,这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楼房已是厂区记忆里“新”的象征。而那几栋砖红色、尖屋顶的三层高苏式老厂房,则已从上世纪50年代矗立至今。

德阳,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等一批知名重装企业在此开拓、崛起,披荆斩棘。那时期,在德阳布点建设的三线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占全国二十分之一。

金鑫公司也在其中,其承担过基建、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等一系列任务,并几度更名,但直到今天,德阳人还是会将其称作“大修厂”。如今的“大修厂”已是三线建设博物馆,以文化遗产的形式重新焕发着生机。

抉择:从林海雪原来,到川西坝子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了和东北大工业生产相呼应,决策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大西南。而对于老一辈的德阳人而言,那些千里迢迢而来的人们一个个气质昂扬,还自带着“洋气”,为这座农业小城注入了些许现代与时尚的气息。

曾经风靡全国的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就是那些从林海雪原远徙川西坝子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是一名德阳二重人。

1958年,曲波从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调到德阳西南重型机器厂(后改名二重)担任副厂长。直至今日,在德阳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栋二重厂留下的红砖老房屋外墙上,还挂着“曲波旧居”的标牌。

在德阳工作的4年里,曲波创作完成了《桥隆飚》和《山呼海啸》长篇小说,还以他工作过的沈阳机车车辆厂、正在工作的二重厂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散文《散观平武》等作品。当年二重厂俱乐部里经常歌声雷动,空气里都充满了音乐和大大小小的故事。

在德阳生活了接近60年的朱喜成,至今仍未改掉乡音。他说自己是“东北的四川人”,但其实,德阳的生活已经占据了他三分之二的人生。

“我到达德阳的时间是1959年4月28号”,朱喜成对这个时间记得很清楚。在此之前,他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一重厂做车工。也就是那时,三线建设开始了,几经宣传动员后,朱喜成跟着所在的单位入川,一待就是60年。他所去到的厂,当时就是专门建设二重厂、东电厂等大型央企的单位。

朱喜成只是入川的东北大军中一员,那时候支援三线建设的同志们好大一批都是东北老乡。他说,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从祖国的最东北迁移到大西南,很大程度也就意味着,也许再难回乡了。

这是种艰难的抉择。同是东北人的高云超,50年代被组织从老家吉林调到黑龙江时,父母鼎力支持。但当1958年高云超所在的企业将迁移到德阳时,一向豁达的父母,也对儿子入川的抉择犯起了难。

“妈妈,四川是远,但是也不是您所想象的那样危险……况且,都说四川是天府之国,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高云超安抚妈妈说。

于是高云超也成了德阳“大修厂”人。同朱喜成一样,高云超对那个抵达的日期也记得十分清晰。1958年9月3日,他与德阳火车站初次见面。“当时的火车站,还是杂草丛生”,加上还没有公共汽车,不少赶赴德阳三线建设的同志们,都是坐马车赶路,勒紧裤腰带干活。

“我们一到就开始忙活,除杂草、搭工棚,住了下来,接着,就开始为修建二重厂、东方电机厂夜以继日地干……后来眼见一块块荒地起了高楼,心里那个美啊”,这种干劲儿与成就感,逐渐就变成了归属感,冲淡了思乡的苦。

三线建设时期的人口涌入,对于德阳而言绝不亚于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一大批工业基地在彼时荒芜一片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也彻底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

开拓:麻绳拉出来的重工业

但三线人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是白山黑水间那种勒进肉里的坚韧。

三线建设正式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彼时,黑辽两省重点支援的德阳,城镇人口由1964年的2万余人增长至1981年年底的近10万人,成为四川省城镇人口最多的县城之一。

中国一重、哈尔滨电机、哈尔滨汽轮机、上海新业电工……他们从富拉尔基、哈尔滨、上海出发,最后会师德阳。有人说,这一路的曲折跌宕,对于每一位三线人来说,是深刻认识中国工业的过程,也是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使命与责任的过程。

二重厂的杨振华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化专业,毕业填志愿时,只写了一句:到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还有东方汽轮机厂第一任厂长、东方电气集团创始人丁一,他被厂里职工亲切地称为“丁老总”。1945年,丁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到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现北京理工大学)学习。作为山东子弟,他在龙门山下的汉旺,硬是与同事们在一片荒山河滩上凭借“一根麻绳闹革命”的精神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边基建、边生产,吃干粮、喝溪水、睡破庙,开创了东方汽轮机厂。

说起“一根麻绳闹革命”,那是个很经典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汉旺乡下街头的曙光山脚下,一个名叫李子林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间墙面和瓦面抹着黑灰、玻璃窗全用黑布包起来的大房子。附近的百姓人家后来才知道,这就是401信箱的5分箱,也就是“东方汽轮机”的一轻工车间——今天的金工分厂。

厂房中聚集着一批东方汽轮机的开路先锋。这时的厂房还是一个空房子,吊车连轨道都还未安装。设备已经被汽车拉到了车间门口,却没有吊车进行安装。大家一合计:哪怕肩挑手扛,也不能等下去了。

于是大家用麻绳把设备上下拴牢,几十名职工吼着古老的东北号子,拖着麻绳一点点地将设备挪到了地面。他们就地取材,取用架管作滚筒,又找来20号的螺纹钢筋制作撬棒,拉的拉,撬的撬,一点一点地将设备移进车间,移到机位。

他们赤手空拳,手被麻绳磨破、肩被麻绳勒肿。虽然办法笨了点,但就这样一年下来,用这“笨办法”,东汽竟安装了60台设备,使工厂初具生产能力。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初创期间人拉肩扛搞建设。

他们都成了德阳人

老一辈三线人多是骄傲的共和国长子与大都会的儿女,从乡土德阳到工业德阳,他们为喜欢安逸的德阳人注入了打造钢铁巨兽的强健精神,而这座城也把它朴实、包容的性格刻在了三线人和他们的子孙身上。

在很多人看来,是三线建设为这座城市定了调。“好人好马上三线”是三线建设时期人们的共识。第一代三线人主要来自大城市或学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来到德阳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大则十多岁,小则一两岁。子承父业进厂,成为后来大多数第二代人的选择。

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东方电机原党委副书记王超把他这一代称作1.5代德阳创业者。上世纪70年代,王超进入东方电机,到荒山河滩上去捡石头修建新厂房。“当时最大的困扰,是经常睡到晚上,蛇就从屋顶上啪啪掉下来,把人吓得哇哇叫。”

和这些建设者们一起经历这段艰难日子的,还有他们的孩子们。哪怕到了今天,德阳街巷中的老人,还是有很多讲着一口东北话。他们或许会在东北话与德阳话之间随意切换,但他们,包括他们的家人与子女,早已与这座城市交织交融了。

二重职工凌师傅是个标准的三线厂二代,据他回忆:“我妈就带我们两个小孩过来,我们是1966年从上海的上重调过来的。”他说,自己4岁就开始帮着父辈干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阳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依托落地的重工园区,三线建设者们在其中建设了一批医院、公安局、法庭、街道办事处等生活设施。此外,还要建设学校。

企业内部的学校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所属的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两类。第一代三线建设者的子女绝大多数就读于工厂内部开办的学校,然后像凌师傅一样进入技术学校接受比较专业的培训,再沿着父母辈的轨迹直接进入工厂工作。

今时今日,三线建设的那些重机重械,早已更新换代。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德阳已经成为了配套能力最强、加工能力最全、设备制造能力最完善的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产业示范基地。而第三代三线人,则作为德阳人更多地走出了父辈们历经兴衰的厂区,去成都、去上海、去到世界各地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猜你喜欢

麻绳德阳
新年麻绳
漂亮的“小草帽”
当坏锅遇上麻绳
封面照片说明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车祸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德阳外国语小学
编委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