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汉臣:最喜小儿无赖
2020-08-11羊砚云
羊砚云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于两宋时极为盛行,苏汉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婴戏图构图巧妙,高雅又不失世俗气息,写实逼真,反映了当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深具艺术和史学价值。
两宋风俗之状
一直以来,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都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门重要画科。两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作为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及社会集体心理和观念的风俗画,在此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与前代不同,两宋时期的风俗画不再着重描绘统治者与贵族的日常生活,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了庶族地主与城市平民,如车船建筑、说唱叫卖、婴戏、乡村劳作等,涌现出《纺车图》《货郎图》《清明上河图》等一大批流传千古佳作。从宫廷到民间,宋代风俗画以其广阔的叙事、生动的刻画,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量与质上均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大发展。
这其中,以婴戏为独立题材的绘画常见诸宋代风俗画家的笔端,被称为“婴戏图”。这些婴戏图主要以儿童嬉戏、游乐为主题,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描绘对象,展示儿童天真烂漫的状态,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其在表现社会风貌、时代特色与历史信息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追溯画史,儿童题材的画作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如南朝江僧宝的《小儿戏鹅图》。五代十国时期,张萱、周昉、周行通等画家都留有关于婴戏题材作品的记载,如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对一位贵族幼女的描绘,但这一时期的婴戏题材还处于从属地位,将婴戏作为独立题材的绘画作品几乎还未出现。
北宋时,画院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婴戏题材绘画的发展,使其不仅在表现技法上日益成熟,画面内容愈加丰富,作品数量也远超前代。两宋是婴戏题材绘画的成熟时期,婴戏题材已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而苏汉臣是两宋时期婴戏图成就最大者。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记述:“苏汉臣,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释道,人物臻妙,尤善婴儿。”明代顾炳也在《历代名公画谱》中盛赞:“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关于苏汉臣的生平记载较少,仅知其为汴梁(今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年间担任宣和画院待诏,南渡至杭州后,在南宋绍兴画院复职,孝宗时授承信郎,师从刘宗古,善画工笔人物,擅长婴孩、仕女、佛道及货郎题材,俱臻佳妙,尤以婴戏作品名留中国古代风俗画史。
苏汉臣留存下来的作品也是寥寥,其中公认最接近其真实水平的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庭婴戏图》和《冬日婴戏图》。
庭院儿嬉之乐
在《秋庭婴戏图》中,画家描绘了秋日庭院中一对身着罗衫的姐弟玩游戏的情景。画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庭院里高耸挺拔的太湖石,周围簇拥着姿态优美的木芙蓉与雏菊,敷色妍丽,分外妖娆,点出时节为秋天。右下角坐墩上摆满了儿童的小玩具:一对红漆棋盒、一座小小的玲珑宝塔、一个精巧的大轮盘和一个装着小陀螺的玳瑁浅盘,另有一对铙钹俯仰在地,似是被儿童玩腻后随意丢置。
左前方的坐墩旁,男童着红衣,女童着白衫,正聚精会神地玩着宋代流行的“推枣磨”游戏。从画中可以看出,推枣磨游戏的装备很简单:先将一枚鲜枣横向剖开,削去上半枣肉,使枣核向上露出,再用三支竹签鼎足式插入余下的枣肉下部,使其立于桌上,然后将一根两端各插一枚小枣的细竹篾搁置在枣核上,调整重心以保持两端平衡,用手拨动竹篾,使其旋转起来,形似二人推磨。由于枣是北方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故后人推测此作应是苏汉臣在宣和画院时期所绘。
画面中两小童皮肤细润,憨态怡人。从两童的表情来看,似乎是弟弟占了上风,因他嘴角悄悄向上勾起;姐姐则小口微张,露出下排牙齿,正努力思考应对。画面左上方有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诗:“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姐弟之间和睦玩耍跃然纸上,秋日庭院中一派温馨闲适。
《冬日婴戏图》与《秋庭婴戏图》相比,在画面构图、敷彩、花木庭院及人物情态的描绘等方面极为相似,且在画幅尺寸上十分接近,因此,有学者推测这两幅画很可能原是四季屏风中的两景。《冬日婴戏图》画面左部同样是一块嶙峋的太湖石,太湖石周围生长着山茶、梅花和翠竹,点明时节为冬天。画面的主人公依旧是一对富贵人家的姐弟,姐姐手持小旗挥舞,弟弟从姐姐背后探出头来,地上散落一片孔雀尾羽。姐弟俩的视线都牢牢盯着右前方一只摇头摆尾的幼猫,似乎正欲上前逗弄,显得逸趣横生,天真烂漫。
从苏汉臣这两幅造诣极高的庭院婴戏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绘画的艺术特色。首先,在设色表达上,层次丰富,细腻秀美。苏汉臣为院体画家,继承了宫廷画厚重华丽的用色方法,通常以矿物颜料刻画人物形象,再以较为浅淡的色彩处理背景,这样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层次风格。在两幅作品中,作为重点刻画对象的儿童,服装以大块白色为主,凸显出儿童的单纯可爱,并让整体画面色彩显得协调高雅、清新恬淡。
其次,苏汉臣在刻画婴孩形象时,擅长抓住瞬间神情来描摹人物。无论是《秋庭婴戏图》中的专注,抑或《冬日婴戏图》中的好奇,都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苏汉臣着重采用了流畅圆润的线描,精心绘制他们肥嘟嘟的脸蛋、圆乎乎的体态,头发、眉目、衣饰无一不精雕细琢,可见其对笔法的控制达到了极致状态。
最后,苏汉臣的婴戏题材作品在构图上同样独具匠心。在两幅作品中,他都采用了近似三角的构图方式,后方的湖石花卉呈现出开放的状态,行动中的儿童处于被环抱的状态,这使得画面具备动态和静势的平衡,显得融洽协调和、疏密得当。
生生不息之愿
从古至今,儿童都是人间天使,是纯真的象征,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延续。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后代的延续意味着家族的兴旺,故人们企盼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婴戏图正寄托了古人对血脉延续的美好心愿。
现代儿童有着各种各样的益智玩具,家長都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成长的一切有利物质条件。那么古代儿童的生活如何,他们都会玩些什么?在照片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想象古时儿童的日常,而婴戏图可弥补这一不足。
从现今尚存的苏汉臣作品来看,他在婴戏图中非常重视对儿童游戏与玩具的细节刻画。从这些细节之中,我们看到儿童在正统教育观念下拥有自由嬉戏的童年。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常态,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从游戏与玩具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画家对游戏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宋人对儿童性情的重视,对儿童可爱形象的欣赏。
作为宋代婴戏图中的佼佼者,苏汉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亦影响了后世婴戏图的发展。尤其在明清,由于苏汉臣名气极大,出现了许多仿制或伪托其名的婴戏图。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一幅《清人仿苏汉臣婴戏图》册页,描绘了两男童在庭院中进行摔跤游戏的场面,右下角落“汉臣”篆体伪款,设色粗劣,笔法板滞,虽是艺术水平较低的伪作,但由此可以看出苏汉臣在婴戏图领域的非凡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民间木版年画,始于明代)的人物形象也可从苏汉臣的绘画风格中找到溯源。在年画领域,有“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所谓“北宗”,即指苏汉臣这样技艺高超的院体画家。杨柳青年画中保留了许多儿童题材的内容,有麒麟送子、五子夺莲、连生贵子等,极受百姓欢迎。
杨柳青年画中的儿童造型往往圆脸大头,与《秋庭婴戏图》和《冬日婴戏图》中的童子形象颇为相似,并且这些儿童也都以玩耍的姿态出现,极具童真、纯净、可爱的特点。在用色上,杨柳青儿童画也继承了苏汉臣画作敷色鲜艳、色彩明快的特点,和谐生动又不失吉祥喜庆,将儿童活泼烂漫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古代绘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苏汉臣是中国古代婴戏题材绘画的集大成者,他的绘画作品笔墨精工而又文秀之致,他的婴戏图更是为我们解读宋代的社会文化、儿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