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震区西山村高位滑坡特征与成因机理分析
2020-08-11张建永马洪生欧阳朝军
张建永,马洪生,欧阳朝军
(1.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610041;2.成都山地环安防灾减灾技术有限公司,成都610041)
1 引言
关于滑坡对公路的影响,过去往往重点关注公路临近的范围。但对于高位滑坡和崩塌,由于距离路线较远,容易忽视,而高位滑坡和崩塌的影响恰恰是十分巨大的。西山村滑坡,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通化镇杂谷脑河左岸,东距汶川20km,滑坡三维模型全貌如图1所示。滑坡总体坡度25°~45°,纵长约618m,横宽约117m,前缘高程1 460m,后缘高程约2 216m,相对高差756m,滑体最大厚度超过20m,体积约1×106m3。该滑坡前缘距正在施工的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通化1号隧道进口约900m,比隧道进口路面高约500m,属典型的高位滑坡。在2017年8月初的降雨以及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7.0级地震时,山体后缘出现拉裂缝,滑坡体开始蠕变,殃及一户民宅。随后在雨季变形范围均有所扩大,即使在旱季,变形量依然有0.5m/d,一旦蠕变至陡坡位置,将以高位远程碎屑流方式向坡体下方运动,直接威胁坡脚居民区、杂谷脑河以及高速公路的安全。
2 滑坡区地质概况
2.1 岩土地质
依据规范[1,2]对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勘察,西山村滑坡位于高山、极高山地区,河谷呈“V”形,上部为宽谷段,平均坡度30°~35°,下部为峡谷段,坡脚近直立,平均坡度在40°以上。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褶皱带2大地块的交接位置,涉及的地层单元有:志留系茂县群4段和5段,泥盆系危关群下段、上段以及第四系堆积层。
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分布有多级阶地,古河床高出现有河床数十米。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中距离该滑坡约220km(见图2),震后边坡后缘出现宽大裂缝。根据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2.2 水文地质
图1滑坡三维模型全貌
图2九寨沟地震与滑坡位置关系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区内变质岩、岩浆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雨及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的补给,沿坡体中的陡倾的片理面、节理向下渗流。由于山顶至谷底落差大,水力梯度较大,由此产生的渗透体力对斜坡稳定性不利。
潜水:赋存于沟谷斜坡下部的残坡积、崩坡积层中,具有结构松散,透水性好的特点。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沟谷排泄。受地形条件及本身土体结构的控制,无统一地下水位,虽赋水性差,却是触发滑动的主要因素。潜水不但增加土体容重,而且润滑结构面,降低其摩阻力,造成坡体失稳。
3 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体宏观特征
滑坡平面形态略呈长条梯状,滑坡纵向长约618m,横向宽约117m,主滑方向132°。前后缘高差为291m,厚度约15~20m,滑体方量约为1×106m3。滑体由崩坡积和残坡积块碎石组成。滑坡具有上缓下陡的特征。滑坡后缘处于缓坡段,前缘直抵边坡中部。滑坡体后缘横向裂缝十分发育,存在多个陷落坑,揭露出的后壁岩体清晰可见。滑坡前缘沿2条小型冲沟产生2条明显的滑舌。滑坡立面全景如图3所示,剖面如图4所示。
图3滑坡立面全景
图4滑坡剖面
3.2 滑体物质特征
整个山体由志留系茂县群、泥盆系危关群地层组成,主要为千枚岩、灰岩、石英岩。以软岩为主,夹硬岩条带。基岩层面产状(片理面产状)N80°-90°E/SE∠80°-86°,陡倾坡外,为陡倾坡外顺向坡。滑体主要由碎石和粉土组成。粉土较松散,灰白色,干燥,呈散粒状,粒径0.5~2.0mm,碎石土层以碎石为主,直径10~50mm,占50%以上,颗粒级配差,磨圆度差,以棱角形为主,排列十分混乱,碎石土母岩成分主要为千枚岩,强风化-全风化状。碎石间主要由粉土充填,密实度以稍密-中密为主。滑床为下伏志留系强风化~中风化千枚岩,岩性呈深灰、青灰色,岩芯呈碎片状、块状、碎屑状,下部呈短柱状,少数为长柱状。岩层总体倾角约为40°,与坡向保持一致。
4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4.1 特定的地质环境——先天条件
物质基础:滑坡区松散土体均为崩坡积层堆积物,滑坡区上部土层多以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为主,局部含水量偏高。构成滑坡体的物质基础。
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挤压作用导致岩体破碎,松散堆积层发育;同时岩层隔水阻流作用导致其表层土体稳定性降低。
地形条件:滑坡区位于川西北高山、极高山地区,山高谷深,由于地形呈上部宽下部较狭窄的“锁口”地形,这些有利的地形条件为滑坡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
4.2 地震活动、水体入渗——触发因素
滑坡区属“5·12”地震影响区,震后形成大量地震裂缝,形成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有利通道;九寨沟“8·8”地震作用破坏坡体原有平衡,诱发坡体蠕滑。滑坡区全年降雨分布不均,冬春连旱,而夏秋降雨偏多,5~9月份降雨量接近全年降雨量的70%。雨水增大土体容重,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浸润软化软弱面,对滑坡的变形破坏起了促进作用。
4.3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西山村滑坡属于典型的蠕滑-拉裂型破坏,在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发生之前,坡内受最大剪应力控制存在潜在滑移面。受到地震的诱发作用影响,斜坡岩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变,滑移面产生剪切扰动,随着剪切变形进一步发展,中部剪应力集中部分被扰动扩容,使斜坡下部分逐渐隆起,变形体开始发生转动,后缘明显下沉。随后滑坡体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剪切面贯通形成完整滑面,进入旱季,且无地震作用扰动下,该滑坡变形由加速变形阶段进入匀速或收敛阶段,滑坡体前缘并未进入坡体陡面,而该滑坡一旦运移至陡面,在极大的重力势能下,边运动边刮擦更多坡体物质,形成雪崩式的高速远程碎屑流破坏。
5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滑坡目前处于蠕滑状态,由于滑体物质主要由碎石土和块碎石组成,透水性强,雨水以及地表流水极易沿裂缝深入土体内部,在增加土体自重的同时,减小土体的强度,导致两侧边界产生剪切下沉裂缝及前缘鼓胀裂缝。
滑坡于2017年9月份以后多以土层蠕滑夹变形为主,处于滑动后的蠕动挤压变形状态。在2017年12月滑坡仍处于蠕动中,特别时是前缘的滑动明显,约滑动了300m。在未来的暴雨或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大规模滑动,形成高速碎屑流,堵塞杂谷脑河形成堰塞湖,2012年9~12月滑坡的滑动范围如图5所示,鉴于滑坡的巨大威胁,分析建议继续加强滑坡监测,并对高速公路线位进行改线绕避。
图5滑坡运动对比航拍图
6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山村滑坡总体坡度25°~45°,纵长约618m,横宽约117m,前缘高程1 460m,后缘高程约2 216m,相对高差756m,滑体最大厚度超过20m,体积约1×106m3,属于高位蠕滑拉裂型,对居民和公路具有很大威胁。(2)陡峻的地形、复杂的地质条件、降雨、地震是滑坡产生的原因。(3)在地震、暴雨等极端条件下,滑坡会继续滑动,并且由于加速滑动过程的铲刮效应,滑体的总体积会进一步加大,最终会转变为高速碎屑流,应对滑坡进行持续监测,并对高速公路进行改线绕避。(4)对于高海拔地区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公路,高位滑坡、危岩等的危害超出以往的预期,越来越引起勘察工作者的重视。(5)高位滑坡和危岩对隧道洞口的不利影响,有甚于在松散堆积体中进洞和出洞的困难程度。因此,附近存在高位滑坡和危岩的陡峭场地,即使完整基岩也未必是理想的洞口位置。缓坡地形下的松散堆积层尽管进出洞困难,但与高位滑坡危岩相比,仍具有比选价值。(6)在高海拔地形地质复杂地带,外业勘测十分艰辛。徒步调绘效率低,观察角度受限,因此,应大力推广无人机等先进勘测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