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肉瘤临床特点分析及诊治体会
2020-08-11李哲贺远
李哲 贺远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髓外由未成熟髓系细胞来源构成的局限性实体肿瘤。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GS归入髓系肉瘤(MS)分类中。GS主要包括局部孤立性GS(非白血病性GS)和白血病髓外浸润GS(白血病性GS)。GS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各异,预后差,是治疗的难题。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GS患者资料,探讨G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6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行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为GS,并完善骨髓检查。
1.2方法 患者均行外周血分类、骨髓细胞学检查以了解是否伴发AML,其中5例同时完善遗传学检查。患者治疗方案包括全身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方案为包含蒽环/蒽醌类、阿糖胞苷(Ara-C)和(或)高三尖杉酯碱(HHT)的联合化疗,巩固化疗重复同前方案或应用高剂量Ara-C。其中1例患者就诊外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1.3随访 采用专科门诊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生存时间指从确诊之日至随访截止日的时间,死亡患者则计算至死亡日止。
2 结 果
6例GS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32.5岁(14~55岁)。1例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段,表现为间歇性腹痛;1例位于卵巢, 表现为下腹胀伴尿频;1例位于眼眶、乳腺,表现为右眼肿胀、乳腺无痛性肿物;1例位于眼球,表现为右侧眼球突出、失明;1例位于乳腺,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物。全部患者均为白血病性GS,5例发生于初诊时,1例发生于AML复发时。5例患者进行了融合基因检查,其中2例CBFβ/MYH11阳性,2例AML1/ETO阳性,1例未见异常。4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测,2例正常核型,1例为-X、t(8;21),1例为inv(16)。全部患者均接受了AML标准方案的化疗,化疗后局部疼痛症状改善,浅表肿物缩小。截至随访结束1例患者处于CR1,1例患者处于CR2,上述二人目前仍在巩固化疗中。1例患者缓解后于外院行allo-HSCT,目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3例患者复发后死亡。至末次随访,6例GS患者中3例死亡,3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1~35个月)。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状况
3 讨 论
粒细胞肉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仅表现为局部包块或包块引起的压迫症状,与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容易误诊为淋巴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GS的唯一手段,对于病理学诊断GS者,应对骨髓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GS可发生在AML患者骨髓出现白血病表现之前、与骨髓表现同时发生,或以复发形式出现,可以单独以肿块形式复发,或与骨髓复发同时出现。本组5例GS属于与骨髓表现同时发生,1例在AML复发时出现。故对于有GS的患者,首先需要考虑AML可能。AML中最常见的与髓外病变相关的畸变染色体是t(8;21),其次是inv(16),其他染色体异常为+4、+8、+11、del(5q)、del(16q)和del(20q)。本组2例CBFβ/MYH11阳性患者,其中1例核型为inv(16),另1例呈正常核型,可能与染色体检查方法的分辨率和敏感性不高有关。2例AML1/ETO阳性患者,其中1例未作核型检测,1例为t(8;21)。
D.Antic等[1]总结了74例经过系统规律化疗的GS患者,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仅接受局部放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A.M.Tsimberidou等[2]发现孤立性GS化疗者生存期较未化疗者长,化疗加放疗与单独化疗患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移植是GS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2007年报道[3]的一项含67例GS患者的研究中,6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组总生存期48个月者占76%,而非移植组为0。2008年一项回顾性研究[4]报道了51例GS患者行allo-HSCT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7%和36%,年龄大于15岁以及移植前本病达到缓解状态,有利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P.Chevallier等[5]报道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99例接受异基因移植的GS患者,30例孤立性GS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8%,白血病性GS组与孤立性G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显示5年总复发率为40%,其中孤立性GS组为45%,白血病性GS组为38%,同时移植相关死亡率高。2013年报道的一项入组25例GS患者的研究[6]中,23例均接受以高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方案化疗,其中3例联合放疗,6例行allo-HSCT,移植组与未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66.7±27.2)%和(15.9±9.5)%,两组O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药物是GS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抗CD33单抗用于GS治疗,部分患者获得缓解[7],也有报道FIP1L1-PDGFRα基因阳性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后获完全缓解[8]。
综上所述,G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疗效多不理想。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同时需完善骨髓检查明确有无骨髓受累,临床上以高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化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allo-HSCT有望成为一种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但治疗的总体效果及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因此,如何提高对GS的认识,综合运用化疗、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等手段,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