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

2020-08-11陈慧峰任以胜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皖南总收入差分

陈慧峰,任以胜,陆 林*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整合地方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是避免旅游地之间恶性竞争、促进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对于旅游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拓展文化空间、创造旅游规模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始于学者对相关理论的探讨,随后逐渐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旅游协同发展实践。在理论辨析方面,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阐述了跨界旅游区合作发展的宏观与微观机制[2,3],剖析了旅游合作网络中多方主体的共生关系[4,5];在实践运用层面,侧重从不同时间尺度探讨旅游合作面临的问题[6,7],提出了科学的旅游合作发展创新策略[8,9],寻求合作双赢发展路径[10]。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涉及合作效果方面,对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成效评估尚不多见。

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构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的愿景目标。自规划纲要批复实施以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示范区)旅游总收入从2014年1 862.1亿元增长至2018年3 613.9亿元,国内旅游人次由2014年1.96亿人次增长至2018年3.59亿人次,旅游发展成果显著。

皖南示范区作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地,其建设成效评估是对比示范区建设目标与完成绩效的重要手段,对于政府部门推进旅游发展、保障规划纲要有效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成效进行定量评估,识别推动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皖南示范区未来建设方向调整提供指导与优化,为国内其它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选取

1.1.1 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数据的典型性和可得性,本研究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作为旅游发展的代理指标,即本研究的主要被解释变量。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作为衡量旅游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状况[11],对于皖南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它被解释变量包括一日游人次、一日游收入、过夜游人次和过夜游收入。

1.1.2 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是:(1)皖南示范区区内城市虚拟变量(Treat):对安徽省各城市进行赋值,将皖南示范区内的7个城市赋值为1,省内其它城市赋值为0。(2)时间虚拟变量(time):以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得批复为时间节点,2014年之前,将各城市赋值为0,2014年及以后赋值为1。(3)核心解释变量:皖南示范区建设成效虚拟变量DID(DID=Treat·time),如果DID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则表明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内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

1.1.3 控制变量

考虑到皖南示范区各城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可能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人才与科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4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以便准确估算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实施效果。

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代理指标。地方经济增长不仅可以带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提升居民旅游消费能力、刺激外出旅游需求,还可以提升旅游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供给水平,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消费需求[12]。

选取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科学技术财政支出作为人才与科技的代理指标。高等学校是旅游地重要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基地,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高校在校生旅游活动也会为旅游发展做出一定贡献[13]。政府通过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推动旅游发展与科技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旅游者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为旅游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14]。

选取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生态环境的代理指标。地方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优化旅游地产业结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旅游地整体形象塑造,丰富旅游者生态旅游体验[15]。

选取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作为基础设施的代理指标。城市建成区公共设施完备齐全,人工化旅游吸引物作为引导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也在不断发展,对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贡献持续增加[16]。人均道路面积增加表明道路条件不断优化,旅游者出行效率得到提升,能在较少的出行时间内游玩更多景区景点,为旅游地带来更高的旅游收入[17]。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9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表1)。缺失项根据近3年数据插值补充。鉴于2011年地级市巢湖市因行政区划调整被撤销,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巢湖市。

表1 安徽省各城市相关数据描述性统计

1.3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双重差分法常被用于考察某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事件发生的影响[18]。相比于传统计量方法,双重差分法的模型设定更加科学合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内生性问题,对政策效应的估算更加准确,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19]。规范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能够剥离时间趋势对政策结果产生的部分影响,客观反映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为区内城市旅游发展带来的真实效应。

本研究设定的双重差分模型为:

Yi,t=β0+β1time+β2Treat+β3DIDi,t+ξControls+εi,t

(1)

式中:Y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t时期城市i的旅游总收入或旅游总人数;time为时间虚拟变量,表示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获批前后两个时期差异,2008~2013年time取0,2014~2017年time取1;Treat代表地区虚拟变量,表示皖南示范区内各城市和省内其他城市的个体差异,Treat为区内各城市时取1,Treat为省内其他城市时取0;DIDi,t为交互项,是时间虚拟变量与地区虚拟变量的乘积(DIDi,t=time·Treat),反映i城市t时期是否被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影响的虚拟变量,交互项DIDi,t的系数β3即双重差分统计量,即要考察的核心解释变量;Controls为选取的控制变量集合,包括人均GDP、高校在校学生数、科学技术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工业废水排放量、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交互项系数度量了皖南示范区建设规划后的实际效应,如果该统计量的系数β3显著为正,则表明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对区内旅游整体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作用显著;β3系数越大,表明皖南示范区建设的正向效应越大,即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促进皖南示范区旅游发展的作用越显著。

2 双重差分方法的适用性讨论

双重差分方法作为研究政策效应评估的一种科学计量方法,使用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否则时间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及其交互项系数显著与否不能作为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依据,模型回归结果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将皖南示范区内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等7个城市纳入实验组,将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苏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等9个城市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城市均为地级市,覆盖安徽省全境。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城市同受安徽省政府管辖,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联结紧密,各城市在宏观发展趋势上差异较小,保证了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估计的同质性假设。其次,本研究近似地将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看作是一次“准自然实验”,将皖南示范区建设视为外来的实验冲击,通过控制影响皖南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相关变量,降低由于对照组选择偏误对皖南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产生的影响。最后,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必须满足平行趋势检验,即在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增长趋势相同,才能有效控制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偏误,提高双重差分方法估计结果信度。本研究将2008~2014年安徽省内各城市平均旅游总收入和平均旅游总人次作为平行趋势检验变量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图1和图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旅游收入和人次的增长趋势几近一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双重差分模型使用的平行条件。

图1 旅游总收入平行趋势检验

图2 旅游总人次平行趋势检验

3 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3.1 结果分析

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00,故使用固定效应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地区虚拟变量Treat与时间虚拟变量time项无实际意义,故在回归结果中未展示Treat和time的相关系数(表2)。

在回归结果(1)和(2)中,交互项DIDi,t的系数分别为91.131和758.789且显著为正,表明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内7个城市旅游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增长。

人均GD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和0.038,表明旅游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皖南示范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居民总体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加,外出旅行需求和动机增强,对旅游活动体验要求更高,旅游者消费水平随之提升。

科学技术支出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但接近于0,表明政府在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对于地方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增长影响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皖南示范区各地市政府在建设智慧化旅游景区景点方面的科学技术支出有限,智慧景区景点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在丰富旅游者体验、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方面能力欠缺,对旅游者吸引力不足。

环境保护支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和0.007,表明皖南示范区各地市政府对环境保护支出增加明显促进了城市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增长:环境保护支出每增加1万元,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分别增加10万元和70万人次。政府以环境保护支出形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旅游地整体形象,创造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活力。

表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成效

工业废水排放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和-0.101,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对皖南示范区城市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每减少1×104t工业废水排放,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分别增加100万元和10.1万人次。皖南示范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示范区城市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降低工业废水排放,保护和提高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

人均道路面积的回归系数为-4.028和-13.702,人均道路面积每增加1 m2,旅游总收入减少4.028亿元,人均道路面积增长对于旅游收入影响程度较大,但对旅游人次影响不明显。道路条件的优化与旅游人次呈反向相关关系,这与刘鹏等[2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皖南示范区道路面积增加、道路条件不断优化,带来了相应的“时空压缩”效应,导致客源市场出现空间扩张,旅游者在游览皖南示范区内景区景点时,可以在有限的出游时间内自由选择游览示范区外旅游地,旅游者群体被过滤或扩散到示范区城市外的景点景区,旅游消费也相应减少,造成旅游总收入下降。

建成区面积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53和7.218但并不显著,表明皖南示范区城市建成区扩张对于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增长影响不明显。皖南示范区优势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或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相比之下城市建成区内人造主题类吸引物竞争力不足,对旅游者吸引力和创造旅游消费的能力有限。

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和0.017,表明高校在校生对皖南示范区城市旅游发展有一定贡献能力。皖南示范区高等学校众多,在校学生基数大,为示范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此外,皖南师范区在校大学生的出游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

3.2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的信度,本研究从皖南示范区剔除核心城市数据、改变皖南示范区成立时间(反事实检验)和变换被解释变量3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2009年,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提出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皖南地区旅游事业发展。黄山市和池州市是泛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宣城市为皖南示范区旅游发展中心城市,这3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占整个示范区的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次近50%,在推动皖南示范区整体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显著。那么规划期内整个皖南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成效是否都由这3个城市贡献?建设皖南示范区是否仅对这3个城市产生正向影响?为了避免这类因素导致双重差分模型使用的前提条件无法满足,在回归结果(3)和(4)中剔除这3市的相关数据,继续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表3)。交互项DIDi,t的系数分别为50.826和642.794,均显著为正,相比回归结果(1)和(2),控制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并未有明显变化。这充分说明在皖南示范区建设效应不仅体现在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等3市的旅游增长上,区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也同样有所增加。

表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效果(剔除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数据)

借鉴张军等[21]学者的研究成果,将皖南示范区成立时间提前1~3年,通过反事实检验判断回归结果(1)和(2)的稳健性,如果DIDi,t的系数不显著为正,或者该系数逐年递减,说明皖南示范区的旅游发展主要是由皖南示范区建设带动,从而客观验证了回归结果(1)和(2)的稳健性。本研究将皖南示范区成立时间依次设定为2013、2012和2011年,继续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表4)。(5)~(7)分别代表2013、2012和2011年皖南示范区旅游收入的回归结果,(8)~(10)分别代表2013、2012和2011年皖南示范区旅游总人次的回归结果,显然DIDi,t的系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且与结果(1)和(2)相比,控制变量系数符号与显著性未有明显变化,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回归结果(1)和(2)的稳健性。

表4 反事实检验:皖南示范区建设时间提前1~3年

最后,为验证皖南示范区建设对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指标其他统计口径的影响,将被解释变量旅游总收入和过夜旅游人次变换为一日游人次、一日游收入、过夜旅游人次、过夜旅游收入,继续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表5)。回归结果(5)~(8)中虚拟变量DIDi,t的系数均显著为正,控制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总体上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皖南示范区建设所带来的旅游发展效益不仅体现在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的增长上,对一日游人次和收入、过夜游人次和收入增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5 变换被解释变量检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将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视作一次“政策冲击”,选取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作为皖南示范区旅游发展的主要代理指标,构建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对区内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1)回归结果(1)和(2)中虚拟变量DIDi,t的系数分别为91.131和758.789,均显著为正,表明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对区内七个城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2)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和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等是促进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的重要因素,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道路面积的增加会导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下降,城市建成区面积对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影响不显著。

(3)双重差分模型通过了剔除核心城市数据、改变示范区建立时间和变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表明皖南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是推动区内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非源于随时间递增的内生发展或由其他因素影响。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在一日游人次、一日游收入、过夜游人次和过夜游收入增长方面。

4.2 讨论

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成效评估,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根据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1)和(2),发现人均道路面积的增加与旅游收入的大量流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应当充分发挥皖南示范区的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示范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定位,加强示范区的品牌宣传力度,打造皖南精品旅游路线,在提升道路交通条件、提高示范区旅游地可进入性的同时,丰富旅游者的综合旅游体验,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创造更高的旅游经济效益。

二是挖掘城市旅游资源潜力,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1)和(2)表明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旅游增长,皖南示范区城市应在提升城市主体功能的同时,加强城市旅游发展投资,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示范区城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商贸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通过打造城市商务旅游区等策略挖掘城市旅游消费新增长点。

本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首先,双重差分方法在对照组的选择上要求较高,本研究选择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安徽省为内城市,未来研究可将皖南示范区视作整体性的区域经济文化单元,选择更加合适的区域型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高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成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对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成效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命题——皖南示范区建设目标包括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本研究仅选取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示范区建设成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皖南示范区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维度选取相应指标对皖南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成效展开研究。

猜你喜欢

皖南总收入差分
RLW-KdV方程的紧致有限差分格式
符合差分隐私的流数据统计直方图发布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数列与差分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皖南印象》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