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
2020-08-11
韩国:近九成垃圾实现回收再利用
韩国从1995 年1 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制度。2017 年,垃圾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7%。韩国民众的垃圾分类习惯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笔者在首尔、世宗等地,对韩国的垃圾分类制度作了近距离观察。
推出收费专用垃圾袋
韩国首都首尔,是一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仅产生的厨余垃圾就有2800 多吨。如何实现对人口密集地区的垃圾分类和处理?
从1995 年起,韩国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并根据居民的排放量收费。根据这一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垃圾大体分为4 个大类:一般生活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特殊大件垃圾。无法进行回收利用的垃圾都属于一般生活垃圾,必须放入专用的垃圾袋中。
在首尔,下辖的各个区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专用垃圾袋,不同辖区的垃圾袋不能跨区使用。人们需要到附近超市或便利店购买专用垃圾袋,容量越大的垃圾袋越贵。20 升容量的垃圾袋售价约为490 韩元(1 元人民币约合167 韩元)。垃圾运输和处理费用都包含在购买垃圾袋的费用中。
垃圾袋价格不便宜,促使人们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垃圾排放,并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垃圾袋的收入,也为政府的资源循环部门提供了财源。首尔市资源循环科科长崔圭东说,2018 年首尔市出售专用垃圾袋的收入约为1586 亿韩元,占到首尔市一般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七成。垃圾袋的售价由政府统一调控,因而价格有可能调整变化。
对于无法装进垃圾袋的大型废弃物,比如电冰箱、电视等大件旧家电,市民需要预约无偿回收,再交由民间企业回收利用;中小型废旧家电,如电饭锅、电脑等,可交由区政府回收;废旧衣柜、沙发等大件家具,则需额外交纳垃圾处理费,费用为2000 至3万韩元不等。
实行计量收费后,韩国垃圾的排放量大幅减少。据统计,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推出3 个月后,全国垃圾平均减少约38%,可回收垃圾量增加约90%。
“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按照谁排放谁付费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增强了个人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民众自觉减少垃圾排放量。”崔圭东告诉笔者,除了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外,首尔市还通过运营综合体验空间“新活用广场”,向市民宣传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没有垃圾桶的城市
从首尔驱车,约两个小时到达韩国行政首都世宗市。走进一座两层建筑,大厅内窗明几净,空气中散发着柔和的香草味。
这里是世宗市第一家垃圾自动转运站。类似的转运站全市共有12 座。作为2012 年才开始启用的新城,世宗市建设了一套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在每一个社区都设有垃圾收集终端。这个终端外形像个大垃圾箱,深灰色、半人高,顶部呈坡形斜面设计。居民投放的垃圾,会通过终端底部的管道,借助管道内的强压,被即时“吸”走,送至垃圾转运中心进行处理。
据介绍,终端的箱盖上装有感应磁条、触感按钮,必须使用特制的卡片才能开启。每户居民都有一张卡片。这样可以对居民垃圾投放量作更好的量化计算。
垃圾输送管道纵横交错,怎样防止垃圾堵塞呢?垃圾自动转运站运营所所长房棋洙,带着记者来到二楼的中控室。只见墙上装有10 多面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各个社区垃圾收集情况。显示屏上不时闪过的一道道黑影,是正在投放的垃圾。“如果管道堵塞,系统将立即发现并报警,然后我们派技术人员前去清理。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
房棋洙说,使用这套垃圾收集系统的好处是,垃圾被即时运走,不受天气和运输条件的影响,可以有效解决人力或汽车搬运垃圾所产生的气味和污染等问题。由于使用了新的垃圾自助收集系统,世宗市成为“一座没有垃圾桶的城市”,垃圾回收效率和民众生活环境都得以显著改善。
建立严格监管体系
在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之初,韩国一些市民乱扔垃圾、不用垃圾袋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韩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果不在规定时间或不按分类规则乱扔垃圾,将面临10 万至100 万韩元不等的罚款。
除了需要严格分类,不同辖区以及各个小区对于垃圾投放的场所也有不同规定。有的小区有固定的垃圾投放场所,有的小区则规定了垃圾投放的具体时间段以及临时投放场所。
金硕俊是首尔市一处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每到小区的垃圾投放日,他都会去帮助和指导居民投放垃圾。“垃圾分类虽然看起来有些麻烦,但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居民们基本能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垃圾投放。现在,垃圾分类的要求越来越细化和严格。例如,只有没有污渍的垃圾袋才能作为塑料类垃圾进行回收,有污渍的塑料袋则归入一般垃圾,需要放入专用垃圾袋。”
从2000 年开始,韩国补充实施了“垃圾违法投放举报奖金制度”,奖励额度最高可达处罚金额的80%。首尔市还推出了垃圾分类监管体系,由警察、环卫工人等参与管理监管,并在小区垃圾投放处设置摄像头。这对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垃圾分类逐渐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刘 歌 马 菲)
摘自《人民日报》
在日本,孩子的吃相要“干净漂亮”
在孩子“吃”的事情上,日本家长和学校双管齐下,对吃相要求很严。日本父母对孩子吃饭用餐的习惯,说得最多的话是“要吃得干净漂亮”。譬如在吃鱼时,孩子鱼肉吃完之后,必须保持鱼的骨架不走形,这才叫“干净漂亮”。
酱汤是日本饮食中最常见的一种汤。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如果用调羹喝汤,或者单手喝汤,都会遭到长辈的批评,因为日本自古以来,喝汤必须用两手捧着碗喝,里面的汤料,则可以用筷子夹着吃。在餐桌上绝对不能拿着筷子对别人说话,那是大不敬,也不能一手拿筷子,一手吃东西,那是大不雅。
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都实行学校午餐供应制度。这一制度既是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均衡的营养,也是日本社会培养孩子集体协作精神和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手段。
学生每天的午餐都是一个套餐,有各种各样的小盘子,也有纸盒包装的牛奶。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所有食物不能剩下,必须吃完。除非你身体不好,事先向老师说明。吃完之后,饭盒和菜碟都必须回归原位,原来是怎样的,最后也必须怎样。学生将餐具端到洗碗池洗干净,再根据要求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牛奶盒必须拆开洗干净后摊平,将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装入不同的垃圾袋里,然后送到垃圾存放间。
学校午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全体学生躬腰手擦教室地板和走廊,把教室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午餐活动才算结束。
(任万杰)
摘自《中国妇女报》
日本人是怎么倒垃圾的?
在日本,为了让人们更清楚什么是垃圾分类,每搬到一个小区,物业都会送给你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辅导手册,图文并茂,巨细无遗,仅注意事项就高达500 多条。比如:纸箱务必拆开,铺放平整打捆;电线插头务必和电器捆绑在一起;棍棒类的长度不能超过50 厘米;厨房垃圾需要沥干水分用报纸包好;带刺的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并贴上标签;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食用油需要用抹布擦干净,且瓶口必须用报纸封住……
这就是日本人,既认真又较真。还有些细则简直匪夷所思,比如:用过的信封因为有残留的胶水,所以不能算废纸;扔掉罐头盖前,要先把嵌进里面的橡胶皮垫拆下来;丢弃一辆自行车,必须附上一张纸条“这是我不要的”;袜子,仅一只属可燃物,若有两只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升级为“旧衣料”……
如果以上细节已经让你抓狂,那么下面要说的对液体垃圾的处理,绝对让你抓狂得直挠墙——在日本,吃完饭后,碗碟要先用废报纸(放心,日本的油墨是大豆做的)擦干净后再清洗,这样能避免不易分解的油污流入下水道,同时也能减少化学洗涤剂的使用。日本的超市甚至还专门卖一种针对厨房油污的凝固剂,只需挤上一滴,油脂便凝成一块琥珀。琥珀属“可燃烧垃圾”,但丢之前要先用废纸包成平角。
倒垃圾辅导手册背后附赠的彩虹年历
辅导手册的背后,还附赠一个彩虹年历——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类垃圾。如: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等。看上去井然有序,很讲道理,但对于居民来说这便意味着周一吃的鱼,直到周四才能吐骨头,届时还必须旋紧闹钟的发条——因为即便到了那天,也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很多社区规定早8 点之前扔垃圾,因为日本乌鸦多,会把垃圾袋啄破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幸错过了时间,那就只能拿回家臭上一星期的轮回。
许多初到日本的留学生嫌麻烦,抱着侥幸的心理乱丢垃圾,却不知道日本遍布着监察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他们的职责就是搜索违法的垃圾袋,再把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并且提醒主人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投递。碰上这种丢人的事,留学生甚至不能借口自己不懂日语,因为手册上和小区的垃圾桶上都清清楚楚地印着日文、韩文和中文!每次搬家,中介和房东也会跟租客耐心而详细地解释垃圾分类大法,确定对方听懂了且保证执行,这才放心地把钥匙交出来,再深深地鞠上一躬,“那就拜托你啦”。日本很少有职业歧视,但如果你不会倒垃圾,破坏了公共卫生,就会被人翻白眼。一般留学生但凡有过一次被监察队敲门的经历,以后便再也不敢大意。毕竟垃圾事小,失体事大。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从居酒屋出来,老板在后面恭送,发现路边一个女孩在哭,旁边还有一只臊眉耷眼的秋田犬,做了错事一般耷拉着脑袋。老板蹲下来问女孩为什么哭,女孩肩膀一抽一抽地说了些什么,老板掩口笑了,转身从店里拿了一瓶水和一包纸。女孩见之,立马破涕为笑,不停地鞠躬感谢。朋友告诉我原委:女孩的秋田犬拉肚子了,而她随身携带的纸和水不够清洁地面,所以就急得大哭——在日本,每一个遛狗的人出门必带“四宝”:纸、水、夹子、塑料袋。这意味着:狗主人不能把便便捡起来就完事,还要把地面用水清洁干净才算有功德。
虽然麻烦,但收获亦是显而易见的——初到日本的人都会惊讶城市的整洁,连雨天路面的积水都清澈见底,即便走路不小心把雨水溅到裤腿也不用担心,天一放晴,它们便了无痕迹。一次,跟一位久居日本的中国朋友去购物,朋友看中一件简洁的外套,又有些犹豫。一问才知,这个外套没有口袋,出门不太方便——殊不知,日本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边换鞋,一边从兜里往外掏垃圾:车票、卫生纸、橘子皮、包装袋、饮料瓶……林林总总,拉拉杂杂,再不厌其烦地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对号入座丢进不同的垃圾袋。这套动作被朋友做得像系鞋带一样自然而流畅。
(苏 阳)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泰迪熊:荷兰警车的“硬核”装备
荷兰的每辆警车都至少装备有两只泰迪熊,这是荷兰警方的一项强制规定。泰迪熊作为荷兰警方应急响应工具包的一部分,赫然与警报器、GPS、灭火器、切割机、防弹背心、酒精控制装置等装备并列。要是上级检查的时候在警车中找不到泰迪熊,当值警员往往面临着记过和扣工资的严厉处罚。
在任何可能造成创伤的事件中,荷兰将对儿童进行救助视作所有响应者的当务之急。荷兰警察发现,泰迪熊能极大地帮助遭遇交通事故的儿童分散注意力。“当年幼的孩子发生危机时,处理起来更加困难,因为你没办法向他们解释发生了什么。恐惧和困惑会使遭遇事故的儿童不知所措,他们需要的只是安慰和陪伴。”阿姆斯特丹警察局长赫尔曼·范·扬森说。
荷兰警察和警车里的泰迪熊
10 岁的熊孩子皮特·德弗里斯在家里玩火把房子点着了。幸运的是,他和家人都没有受伤。当警方发现男孩对此感到难过后,给了他一只泰迪。男孩很快破涕为笑,并表示今后再也不玩火了,还将把爱好换成收集毛绒玩具。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方法,可以让遭遇创伤的儿童很快感觉良好。每次在现场发现有儿童的存在,警察就拿出泰迪熊,然后和孩子一起等待医生前来提供医疗援助。
除了在危机时使用,泰迪熊还可以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警察是友好的,是为人们提供帮助的人。
受到警察的启示,现在荷兰许多救护车和消防车也开始配备泰迪熊,用于对应在事故中产生不适的人。
荷兰人过着高质量的生活,在联合国2019 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荷兰全球排名第5。我猜想,警察使用泰迪熊为人们减轻压力和提供支持,也是荷兰人的幸福感在生活细节中的一种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