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大盘点
2020-08-11徐丽梅李澄
文/徐丽梅 李澄
暑假期间,不少音乐专业院校师生都选择走出象牙塔,奔赴广阔的山区、高原,开展支教、采风、调研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能使他们吸取更丰富的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养分,为音乐创作、研究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还能把感知社会的触角伸向基础,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倾听民众的声音,通过交流音乐会、原创作品、理论宣讲、纪录片制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回馈社会。
民间采风汲取多民族音乐养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指挥系师生组成实践团队在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贵州毕节开展采风活动,这里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白族等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极其丰富,实践团队深深感受到传统民族艺术的魅力和创新活力。
实践团队的队员帮助当地文化馆老年合唱团、铜管乐团、民乐团进行高水平、专业化的排练,提高当地音乐团体的综合实力;与贵州乌蒙演艺集团、毕节市文化馆合作举办了交流音乐会;与毕节市文化馆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当地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举行了采风成果汇报及座谈会,对毕节实践基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音乐学院采风实践
实践团队的队员还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进行了音乐交流。该剧院拥有歌舞团、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二人台艺术团、杂技团、京剧团、民乐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交响乐团、乌力格尔蒙古剧团9个艺术团,以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火不思、雅托克(筝)、三弦、牛角号等为主要乐器的蒙古族民族乐团带给了实践队员极为独特的体验;合唱团加入的呼麦、马头琴的元素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更引起了队员们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与剧院的成员交流了对音乐创作方面的看法。
中国地理的多样性、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元性能够源源不断地给音乐专业学子带来创作源泉。通过民间采风,队员们深入挖掘、整理地方音乐,以新的组合、新的演奏方式、新的音乐律动体现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风貌,启发青年音乐家的思维更开放、更贴近现实生活。
公益支教用音乐服务偏远地区人民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路同行”关爱儿童公益支教团队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艺术支教。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生为当地学校的孩子们教授竹笛、双簧管、小提琴、二胡等中西方乐器及舞蹈,通过网络直播的汇报演出吸引了线上线下千余名观众同步观看。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奚泰来表示:“‘艺路同行’关爱儿童公益计划项目开展迄今,足迹遍及亳州、铜陵、宣城、阜阳、芜湖等省内各地,远至西藏那曲嘉黎县、格达乡等地,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真正帮助了当地的孩子提高音乐艺术素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路同行”关爱儿童公益支教团队
“艺路同行”支教团队还赶赴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进行民歌调研,团队走进当地老年大学、武警支队、文明实践所,向当地戏曲传承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滁州来安县的皖东淮调。队员们学会了其中的“打碟”,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整学会了皖东淮调经典唱段《少奇同志在半塔》。据带队老师介绍,在半塔镇文化站,当地群众自编自演了许多民间红色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半塔的历史文化,也歌颂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能够使同学们深入了解基层民歌创作的现实情况。
探索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新路径
上海音乐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硕博研究生与来自德国的汉堡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美国的旧金山音乐学院、英国的皇家音乐学院共9位师生组成实践队,在甘肃省开展了为期10天的采风实践活动。作为国际交互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活动为国际学者深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机会,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向外传播。
实践队从兰州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分别到武威、凉州、敦煌、张掖、酒泉等地,学习了解兰州鼓子、古浪老调、凉州民歌、武威宝卷、凉州贤孝、敦煌曲子戏、张掖宝卷,体会这些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与人文艺术价值。国际友人对于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以及音乐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实践队的其他中国队员碰撞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火花。
陇原曲艺音乐浩如烟海,地理环境、民族迁徙、人文风化、丝路贸易、历史变迁等客观因素对人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传唱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对此,实践队的队员还就民间音乐和戏曲如何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保存、传播与传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交流。
上海音乐学院实践队在甘肃采风实践
编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音乐院校组建多支实践团队,通过“采风+旅行”的方式,收集、整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了解各地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深度思考、探索保存、传播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方法与途径。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学生的成才之道与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