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现代物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8-11鄢良国孙荷琴
鄢良国,孙荷琴,姚 敏,杨 晓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6)
1 引言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理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物流智能装备、物流系统规划。孙荷琴(1992-),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呈现“两张皮”,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首批应用型试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管理学院专业课已经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对专业人培方案、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和载体等环节的有效设计和实施,体现育人内涵,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引领作用[3]。本文以《现代物流学》专业课程为例,努力探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新模式。
2 《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2.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生硬地添加到教学过程中,而是要根据学科挖掘并积累“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知识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以灵活自然的教学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育,其思路导向是对该课程的每一个知识模块都要侧重地进行思政元素的设计,使思政元素贯穿课程整个过程。
2.1.1 输入与渗透相互结合。教师给学生输入知识应注重启发,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不是被动的输入、移植、填充,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接近生活,符合学生当前认知,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输入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2.1.2 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通过逻辑思维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专业角度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推导演绎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2 《现代物流学》课程教学特点
现代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它包括现代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涵盖了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动态系统。该课程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对物流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对现代物流及其发展前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达到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学生从实际出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的观念,初步具有物流配送与仓储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物流运作的操作能力和管理素质。
2.3《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目标
专业人培方案中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管理学基础理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适应滇西地区和云南省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在制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运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4]。
本课程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为核心,全面革新专业教学目标。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并考虑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三者有机结合。
3 《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践途径
通过对《现代物流学》课程教学目的和思政元素的发掘,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充分挖掘和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育人点,恰当把握育人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切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达成育人的目标。《现代物流学》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践途径
把思政思想融入专业课程中,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本着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4 《现代物流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措施
《现代物流学》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物流基础篇,主要讲解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系统构成。第二部分物流职能篇,主要阐述物流七大核心职能,包括包装、装卸搬运、仓储保管、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第三部分物流综合篇,介绍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发展新理念等知识点。
任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内容,通过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个案例,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段视频,一次发言,一副图画,一次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5]。
4.1 物流概述,融入文化自信
物流概述章节,讲述我国“物流实践”源远流长,如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大动脉)、驿运与八百里快递(古代快递)、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物流通道和范围最广的物流交通网络)。通过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物流概念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古人的杰出智慧,从而提高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6]。
在物流前景--全球物流一体化环节,引入国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发展战略,从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何要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三个问题出发,将思政课程带入课堂,解析我国“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宣传我国的开放政策,灌输国家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和国际视野。
4.2 物流发展,发掘制度自信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云南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支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试点,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进程;支持创新发展现代供应链;加强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7]等。政府的伟大战略,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制度自信,激发同学们探索建设自贸区等对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挑战,引起他们对物流专业前景的美好憧憬。
4.3 物流职能,展现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高校着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管理人才。在物流职能篇章,通过对装卸搬运、配送等进行模块化、项目化重构,以真实、完整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对象,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工作、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业务运作能力,养成爱岗敬业、诚信笃行的职业素养和规范、严谨和精益的工匠精神,厚植投身物流强国建设的情怀。
5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
在《现代物流学》课程中,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品牌、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穿插在各章节知识点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频频点赞。同学们普遍认为,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思政内容丰富、与学生互动频繁,希望老师们能成为同学们专业学习、身心成长的引路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融合专业特色,发现育人规律,才能真正的将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们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