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模拟研究
2020-08-11马建鹏
马建鹏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 曙光煤矿,山西 孝义 032300)
1 工程概况
汾西矿业集团曙光煤矿主采2号、3号煤层,生产规模90万t/a。根据矿井采掘衔接部署,2020年进行1226工作面的回采,1226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沿空成巷无煤柱开采方式,开采山西组2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2.85 m,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综合测试中心鉴定,2号煤层吸氧量为0.57~0.70 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天数为86 d。根据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4.59 m3/min,为预防1226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采空区自燃,需加强1226内因及外因火灾预防。根据曙光煤矿的现状,综采工作面防灭火手段为:利用束管监测系统监测、人工检测、采空区注氮系统为主,喷洒阻化剂及黄泥灌浆为辅的防灭火措施。为使采空区注氮取得更好的防灭火效果,对采空区注氮相关参数进行研究,以期为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的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采用Fluent软件进行采空区注氮模拟分析,模型尺寸根据曙光煤矿1226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Y轴方向为工作面长度方向,12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76 m,设计模型Y轴方向长度为200 m,工作面推进方向为X轴方向,模型总长度为305 m,其中工作面宽度为5.0 m,采空区长度为300 m,模型高度为煤层厚度、冒落带和裂隙带的厚度之和,冒落带计算公式[1-2]:
hm=h/(Kp-1)cosα
(1)
式中:hm为冒落带高度,m;h为工作面采高,m;Kp为顶板岩层碎胀系数;α为煤层倾角,(°)。
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hl=100h/(ah+b)±c
(2)
式中:hl为裂隙带高度,m;a、b、c为相关参数分别为3.1、5.0、4.0。
1226工作面采高2.85 m,顶板岩层碎胀系数为1.25,煤层倾角为2°,由式(1)、(2)计算可得冒落带高度为11.4 m,裂隙带高度为16.83~24.83 m,由此可知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5 m,最终确定模型高度为28 m。模型坐标原点选在工作面、采空区及进风巷的交点处,进风巷设置为速度入口,总进风量为2 400 m3/min,注氮口为速度入口,采空区为多孔介质,孔隙率和粘性阻力系数通过UDF函数导入,三维数值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数值模型示意
3 最佳注氮量模拟研究
进行注氮量模拟分析时需首先确定注氮孔的位置。注氮孔的位置对于防灭火的效果非常关键,主要需要确定注氮孔与工作面的垂直距离,注氮孔距离工作面过近时,将导致大量氮气扩散至工作面,随着工作面风流排出,无法起到稀释采空区氧气浓度的作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注氮孔深入采空区过深时,氮气大多注入窒息带,同样造成资源浪费。根据1226工作面现场实测数据得到采空区三带范围为:回风巷侧散热带:0~25 m,氧化带:25~45 m,窒息带:45 m以上;进风巷侧散热带0~55 m,氧化带:55~90 m,窒息带:90 m以上,结合采空区注氮防灭火的原理,设计注氮孔位于进风巷一侧,深入采空区70 m,与进风巷水平距离为20 m,注氮孔距底板2 m,模型网格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模型网格划分及注氮孔位置示意
注氮量是最重要的注氮参数,直接决定着注氮效果。注氮量太小因达不到惰化采空区气体的目的而起不到防火的作用,注氮量太大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注氮量主要取决于被注地点的氧化空间大小、裂隙情况、漏风量大小以及气体组分等[3-4]。按采空区氧化带氧含量计算,实质是将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原始氧含量降到防火惰化指标以下,计算公式为[3]:
QN=60×QV×k[(C1-C2)]/(CN2+C2-1)
(3)
式中:QN为注氮流量,m3/h;k为备用系数,取1.1;QV为采空区氧化带的漏风量,根据经验氧化带漏风量取8 m3/min;C1为采空区氧化带内原始氧含量,选15%;C2为注氮防火惰化指标,取7%;CN2为注入氮气中的氮气纯度,取97%。
通过式(3)计算可得,QN=1 056 m3/h=17.6 m3/min,为进一步确定1226工作面采空区最佳注氮量,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对注氮量分别为10 m3/min、15 m3/min、20 m3/min、25 m3/min条件下的注氮效果进行模拟分析,注氮口坐标为(X,Y,Z)=(70,20,2),得到不同注氮量条件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注氮量条件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变化云图(Z=2)
根据图3所示的模拟结果,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4-5],将采空区氧气浓度低于5%的区域划分为窒息带,氧气浓度为5%~18%的区域为氧化带,氧气浓度18%以上为散热带,依据“三带”划分情况,分别统计采空区靠近进风侧、中部、靠近回风侧散热带和氧化带的宽度,整理得到三带宽度随着注氮量的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采空区散热带和氧化带宽度与注氮量的变化关系
由图3、图4可以看出,随着注氮量的增加,采空区内氧气浓度明显减小,窒息带的覆盖范围逐渐增大,散热带的覆盖范围逐渐减小,进风侧氧化带的宽度明显减小,工作面中部和回风侧氧化带的宽度出现小幅度的增大。注氮量由10 m3/min增大至20 m3/min期间,注氮孔附近氧气浓度显著降低,散热带范围明显减小,进风侧氧化带宽度明显减小,采空区发生自燃发火的概率降低;注氮量由20 m3/min增大至25 m3/min,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云图无明显变化,且散热带宽度明显增大,回风侧和工作面中部氧化带宽度出现轻微增大,且进风侧氧化带宽度的减小幅度明显减小,注氮效果比注氮量为20 m3/min条件下差。综上可知,1226工作面采空区最佳注氮量为20 m3/min。
4 结 语
根据曙光煤矿1226工作面具体的地质条件,理论分析确定采空区注氮孔的合理位置,设计注氮孔位于进风巷一侧,深入采空区70 m,与进风巷水平距离为20 m,注氮孔距底板2 m;理论计算了采空区合理注氮量为17.6 m3/min,采用Fluent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不同注氮量条件下采空区散热带和氧化带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惰化效率后得出最佳的注氮量为20 m3/min。研究结果为1226工作面采空区注氮防灭火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