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文明中寻找文化交流的智慧
2020-08-10金学丽
将两国传统友谊传递给普通民众,将兄弟情谊深植心间,是中印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国和印度迎来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建交70周年纪念日。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互利合作的伙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高层频繁互访,经贸往来不断发展,民间交往更加深入,人文交流也更加丰富顺畅。中印两国领导人确立了“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达成了共同办好庆祝中印建交70周年和“中印人文交流年”系列活动的约定,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确立了方向。
回望历史,中印交流肇始于秦代;两汉时交往逐渐频繁,张骞出使西域打通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两个古国的文化之路:隋唐时交往趋于高潮,玄奘历经19年从印度取回真经,弘扬佛法;宋元明时期交往更加深入,海上商贸往来日益兴盛,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抵达印度南部的科钦,那里至今可见其船队留下的“中国渔网”技艺。
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一直是中印两国交往的基石。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等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中国《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游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
如今,中印人文交流掀起了新一轮热潮。两国已建立14对友省友城,人员往来突破每年百万人次,太极与瑜伽、中医与阿育吠陀、宝莱坞电影与中国功夫片在对方国家广受欢迎,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汉语和印地语教学,为中印实现语言上的相通、达到文化上的相互欣赏,进而实现民心相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富有潜力和引领作用的国际合作模式。2015年至2016年,两国互办旅游年;2017年印度首家孔子课堂在加尔各答揭牌;2018年,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举办:2019年,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在媒体、影视、博物馆、体育、青年、旅游、传统医药与瑜伽、教育与智库等领域开展了全面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往历来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即便在两国关系低潮时期,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仍坚持翻译古代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客观上成为当时中印关系裂痕的粘合剂。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后,中印文化交流结束了形式单一的局面,不再只是偶尔派文艺代表团出访、引进几部电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译介一些著作,而是出现了内容丰富的“文化月”“友好年”等深度交流活动。全球首个“印度角”在成都揭牌,玄奘纪念堂在那烂陀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大典……此外,美食节、文物展、电影展、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更是种类繁多。在中印人文交流中,普通民众参与度不断提升,两国互访的游客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正是这些民间来往给两国人文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印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都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两国携手前行,共谋发展,定能实现各自的复兴之梦,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在此背景下意义更加深远。
开展中印人文深度交流,必须在充分了解各自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拓展交流方式、创新交流方法,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形成一个以两国文化相互辉映、和谐共存为目标的中印人文交流多元运行机制。
文化互鉴,取长补短。中印两国文化底蕴深厚,印度人崇尚简朴生活、追求精神高尚的人生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同样,中国人刻苦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激励着众多印度人为建设本国现代化努力奋斗。
互信释疑,广泛合作。信任的缺乏缘于不了解。回看中印文化交往史,文化使者如玄奘、鸠摩罗什等多为民间人士,他们自发自愿甚至自筹资金学习和传播文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随着中印两国航班的开通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信会有更多新时代的玄奘和鸠摩罗什涌现。
复兴东方文化,创造亚洲世纪。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正改变着世界格局,创造“亚洲世纪”。中印作为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新兴国家,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是中印两国共同的心声,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国的共同愿望。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如今,我们重温70年前两国建交的初心,发扬睦邻友好、团结合作的精神,传承两国人民跨越千年的深厚友谊,深化两大文明交流互鉴。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将从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寻找智慧,按照“增进互信、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共谋发展”的方向,探索相鄰新兴大国相处之道,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金学丽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1999年9月至2001年10月曾赴印度德里大学担任国家公派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