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师院校音教专业人才有效培养模式
2020-08-10张宇姝
摘 要 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市场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旨在从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方面着手,探析高师院校音教专业人才有效培养模式,以期促进高师院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 高师院校 音乐教育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市场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针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本文旨在从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方面着手,探析高师院校音教专业人才有效培养模式,以期促进高师院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1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纲要明确指出,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根据地,并且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培养出高水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为实现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市场需求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衔接,笔者认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音乐专业素质过硬”“师范技能扎实”“创新发展能力显著”的新时期复合应用型人才,即在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前提下,能夠将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基础教育实践当中去,并且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实践,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实现学-教-研-教的良性循环的实用性人才。
2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繁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大多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音乐人才的培养定位过高,模式单一,造成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笔者以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是“金字塔式”的定位模式,即少数国家级专业音乐学院定位培养高级精英人才、部分地方音乐院校定位培养高级精英人才与社会大众兼顾人才;大多数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定位培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大大众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限你在呈现的却是“金字塔式”定位模式的倒置”。就出现这种倒置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2.1教学理念落后
就目前来看,高师院校的教学理念仍未突破传统的培养“纯艺术、纯专业”的单一人才理念:一味向专业音乐院校靠齐,套用专业院校的教学理念,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练,重学生专业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轻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重单方面音乐专业技能比赛成绩而轻教学技能比赛等等,这些均导致了师范教育专业化,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2.2课程体系陈旧
课程体系陈旧是教学理念落后的一个重要体现,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中,主要采用的是“理论有高度,教学有深度,专业有精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本教材为基础,重理论与技巧,教学评价方式也以考试与课堂试讲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践能力。
2.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专型人才,即单一的音乐专业素养高的艺术匠型人才,但在当今学科交叉、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既能演(专业艺术表演)又能教(基础音乐教学)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3高师院校音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培养音乐人才应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市场为导向,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任何学科专业”都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3.1教学理念创新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应根据《音乐课程标准》,重新确定符合国家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新教育思想观念,具有新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熟悉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为实现此目标,应突破原有的重理论、专业音乐素养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确立以市场需求为航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学理念。高校音乐教师应注意音乐专业知识传授和教育教学两大任务的兼顾,树立与时代接轨的创新音乐教学思维。
3.2课程设置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比例占比少的音乐课程体系和传统的填鸭式、单一化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教学能力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以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为目标,一、整合校内外资源、课程资源、教育实习资源等,在理论知识课程以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课程占比,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比例,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二、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如采用分小组完成课题、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教学评价体系中提高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等分数占比,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等。
3.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目前存在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就业难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单一,培养的是空有一身音乐本领,却不知如何实践的单一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变单一为复合,促进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课程,教育信息课程等的渗透融合,培养全方位的高水平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其次,确立以实践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课程与课后专业教育实践相结合,突破以往的先系统校内学习,后毕业实践的传统模式,实现边学边实践的创新模式。
4结束语
“高校教育的直接培养目标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是联系高校音乐教育和未来全面人才的纽带和桥梁,基础音乐教育师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形成,高校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将通过他们在未来人才的素质上反映出来。”高师院校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乃至国家社会人才的质量高低。高师院校在其任,应履其责,应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大势所趋,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理念,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宇姝,女,汉,1984.0105.重庆,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本科音乐声乐/音乐学,研究生MBA),任职:校工会,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赵世兰.三个“链接”——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教育,2014(06):38-41.
[2] 李宁宁.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大学学报,2012,13(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