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模式与PBL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0-08-10孙斐
摘要:创新创业文化先行,笔者通过实践PBL教学模式在艺术课堂中的探索和应用,在借鉴境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促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转变,从信息储存式学习(lnformationalLearning)到组合掌握式学习(Conformational Learning),并进一步到转化建构式学习(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运用这种“实践课堂”理念的改革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探索出基于“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创业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PBL;教学改革;创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TU7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76-02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起,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对创新创业的判定。如何将教学引导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能力是当前教师要而对的首要问题。PBL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亦可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中进行理念、行为的转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认识自己的学习所获、了解社会,最终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人协作,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二、PBL实践教学的研究内容阐述
(一)PBL中“Problem”的定位及解析
问题这个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Question”,另一种解释是“Problem”,这两个词都可以解释为问题,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1.Question:是需要被“回答”的问题,更加侧重的是理论性知识性的解答,是关于普遍性知识点的疑问阐述,是可以通过别人告知或者自己搜索后,直接回答的,答案基本上是标准的信息,当然也有可能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2.Problem:我们所说的Problem与Question有所不同,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这个解决则更加偏向于问题的思考,通过已有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更加偏向于认识上的分歧,个人理解上的差异和不同的情景来解决当前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学习者进行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组合、探索实践后,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二)PBL中“Learning”的分析及归纳
就PBL中的Learning分析,我们可以把Learning分为信息储存式学习(Informational Learning)、组合构成式学习(Conformational Learning)和转化建构式学习(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所侧重的点又有所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使之实现转化建构式学习。
1.Informational Learning(信息储存式学习)
信息储备主要是指不断的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完善课程基础知识,采用大量信息輸入的形式,让学生短时间内进行大量信息记忆。当然在现今高校的教学模式里,基本上均是采用信息储备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普遍采用大量的课堂灌输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量,老师通过课堂考核、考试或者其他形式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本质上可以说都是Information单向输入和记忆的过程。
2.Conformational Learning(组合掌握式学习)
组合掌握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信息储存点,通过知识点的变通来了解和学习某一个事物、事件甚至世界背后的整理构成逻辑关系,理解其形成规律。Conformation可以解释为“结构、形态、组合、符合、相应、一致”的意思。当然这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形态和教育模式。目前随着科技和信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笔者发现对教育的形式和考验也越来越深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掌握信息”比“记忆信息”更加的重要,并对学生的教育和生活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当然有的教师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一定的信息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何将这些知识进行运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量,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引导。当学生能够非常灵活的处理各种各类面临的问题时,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引导和运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从“信息储存式”转化为“组合掌握式”,学会使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转化建构式学习)
转化建构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转换成为应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笔者在这里把Transformation解释为:“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和重新定义的能力”。也就是教育学里,建构式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人对事物的独特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的能力和过程”。古往今来,所有的创新者、探索者、创变者无一例外的都展现出这样出众的转化和重组构建能力。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使课堂教学的理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项目”、“问题”为导向,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平台的适应社会需要与学科发展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实践学分的获得通过实训导师的课堂讲授、师生研讨、设计与研究型实践项目的执行以及参赛等获得,实现学生转化建构式学习方法的转变。
教育者在以前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信息量”的增加,并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来促成这个效果的达成,却较少去关注、去设计如何促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转变,如何从信息储存式学习(Informational Learning)到组合掌握式学习(ConformationalLearning),并进一步到转化建构式学习(TransformationalLearning)的过程。
三、基于“PBL”的高校创业课堂的模式探索
PBL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推行,也恰恰印证了PBL学习模式的本意。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就必须学会应对多种不同的挑战:首先,毕业会面对不同的客户,客户的学历背景,性格爱好以及需要的产品定位都有所不同,所以仅仅会背概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灵活多变的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转化。其次,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必须依靠自己良好的交流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和综合的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和转变。
(一)PBL课堂对高校创新创业课堂的引导
笔者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等方面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知识引导、思维引导、方法引导、意识引导、素养引导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通过PBL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教学过程逐步转化为教学起点、以新业为引导、以创业为最终目标的转变。
教师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相關要求,引导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团队合作、企业实训课题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同时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所需知识。教师遵循“探究性、问题性、生活性”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展开深层的“对话”,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辨识水平创新创业等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二)PBL积极课堂的创新创业框架构建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有良好的带动效果。要求学生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学科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个创新创业的问题。每天课程开始时,课程教师要和学生深入沟通,仔细探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很关键。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出发点,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同时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等。将教法、学法、创法有机结合,通过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框架的构建。
(三)导向式引导的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模式探索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教师的问题、实际的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学生通过搜寻、查阅资料,回答支架式问题,学生讨论分享资料,团队合作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的创业精神,学会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也需要教师的不断思考和改革。最终实现教育3.0,达到教学的社会化目标:学会学习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模式探索。
(四)PBL对创新创业的示范作用
1.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认知欲,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突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PBL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校企联合培养”的良好前景。通过PBL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的、积极的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的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通过PBL教学法,让学生感觉有趣而且实用,让学生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的问题为起点来展开学习。实现“教学工厂”式的务实教育,以问题带动教学,使企业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PBL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而的能力。通过合作,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并在实践中提高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高校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引导学生从“生存导向”到“效率导向”,再到“能力导向”,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真正掌握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能力,成为创新创业的践行者。实现课堂实践性革命和创新创业模式的务实性接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为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及课程、创业一体化衔接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范例,进而在陕西省各高校间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众创空间创业模式新探索,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人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JK1214。
参考文献:
[1]黄志艳.基于创客教育视角下的“工坊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1).
[2]周仲海,朱昌平,陈秉岩,等》“双创”背景下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7).
[3]李天航.职业教育视角下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内蒙古教育,2017(08).
[4]张宝生,张思明.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5]许江,顾平.设计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以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5(03).
作者简介:孙斐(1982-)女,山东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图像学、虚拟实践教学、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