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08-10程娅
程娅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采取整合式教学对于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借助生活材料,进行情境式整合;基于知识串联,进行相关式整合;基于知识本位,进行根源式整合;基于内容框架,进行重组式整合的策略做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整合式教学
所谓课程整合,不仅包括课程之间的教学方式、理念、任务的相互整合,还包括实际教学中课内课外教学的整合。对于课程整合的这一新要求,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先从学科内的部分整合开始,再过渡到各科之间的主题整合,最后再实现“全课程”的整合。整合学科课程不仅是实现课程整合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更是落实课程改革极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具体来说,学科内的整合就是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完善,使得教学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不断提升课堂效率。
一、借助生活材料,进行情境式整合
一般来说,教师会借助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善于运用学习材料的话,教学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学习材料,具体包括习题、情境材料、探究性专题等方面的整合。教师通过为学生构建学习材料这一桥梁,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将会更深刻,数学学习的思维将会更开阔。
1.基于生活素材的情境整合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人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相关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也会变得简单些,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因此,在整合情境时,可以设计多个情况,将多个情况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同时思考和解决多个问题。
例如,教师在对《文具店》一课进行教学时,采用了整合情境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情境设计在一个文具店内,通过对“元、角、分”的认识进而加强对小数的学习。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图片上的文具的具体价格,要精确到角和分。然后,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后,又在同样的情境中,设置这样的练习:学生分配角色,模拟文具店购物,并要说清楚所买文具的具体价格以及付款的具体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慢慢能够掌握价格的小数表示方法。在练习中,学生在表示“八角一分”以及“八元一角”时出错率很高。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小数的表示方式。在这样轻松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情境的整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对于问题的探究也会更加深入。
2.基于生活原型的情境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具体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加强理解。所谓整合探究材料就是围绕一单元或者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总结性的学习材料。通过资料整合,使教学效率实现最大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以及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我手中的这瓶盒装牛奶,如何包装用的纸最省?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摸索问题的答案。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学生两人一组,通过动手尝试,探究最节省的包装方式。最终也探究出了结果,重叠越多,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更节省。在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包装三瓶牛奶,如何包装最节省?在这一问题探究完毕后,再延伸到四瓶牛奶的包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基于知识串联,进行相关式整合
重组式整合和相关式整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整合内容的类型,前者是针对同一类型的学习材料,而后者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一般来说,相关式整合会借助“大概念统整”“大思想驾驭”等方法,利用抓概念、抓结构等方式,进而整合完善数学教学模式。相关式整合,将从全局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记忆。
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的教学来看,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设计了“认识厘米”“认识米”两个板块,二年级下册教材中设计了“认识分米”“认识毫米”两大板块,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设计了“认识面积单位”“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两个板块,六年级上册教材中设计了“认识体积单位”“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相关学习板块。从知识属性的视角来观察的话,长度、面积以及体积是不同类型的测量概念,可以简单概括为“线”“面”“间”。具体来看,“物体的长度是由多个长度单位组成的”,了解长度单位后才能准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不同的长度单位算出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学会各长度单位间的转换。然后,教师可规定一种长度单位让学生再次测量,学生经过前面的步骤后,也就会联想到各单位间的联系,进而形成“厘米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学会了各单位间的转换,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相关式整合这一教学方法中,学生能夠举一反三,从一个点拓展到更多的知识,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的框架,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此外,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因此得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也会不断得到培养。
三、基于知识本位,进行根源式整合
所谓根源式整合就是在探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解,还要善于追溯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清晰。这种整合方法,是基于学生当前的发展基础的,在推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融人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加完善。
以“小数”“分数”的教学为例,不难发现这与之前教的“百分数”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这些知识点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知识点,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并做一定的根源式整合,围绕“数的意义”“计数单位”等带领学生一起展开复习。比如,在对“计数单位”这一概念进行整合时,教师就要准确抓住小数、分数、百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系统地进行根源式整合,让学生在使用其中一个概念时就能联想起其他概念,并能够熟练转换,牢记“单位”这一概念。在学生对单位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后,对于后续的其他知识的认知也会更加透彻。根源式整合,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十分有效,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
根源式整合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的知识有规律地串联起来。通过多方面的根源式整合,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在学习某一新知识时,能够联想到之前所学的内容,并善于迁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基于内容框架,进行重组式整合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且灵活,因此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不仅需要理解教材内的知识点,还要善于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框架,灵活运用各知识点。随着年级的升高,涉及的数学题会更复杂,考查的知识点会更多,更需要学生在解答时多方面考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组合课程的方法尤为关键。重组式的整合方式能够让学生找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学会灵活运用,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为学生温习和归纳所学知识,让学生的知识记忆变得全面、系统,对于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知识点。
以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在圆的这一章节中就设计了两个相关的课时学习,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圆的画法以及半径等;后一个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特性,比如,对称性以及对称轴,等等。这两个课时不仅都是与圆相关的知识,而且两个课时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时,会接触到一些与圆的性质相关的知识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多方面整合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巩固和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后续的解题也会变得相对简单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整合式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