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古诗里的传统文化

2020-08-10徐悦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古诗传统文化

徐悦

[摘要]古诗虽然离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独特的文学性,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只有把握住了古诗的原生价值,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本文从古诗原生价值角度出发,立足传统文化,从精神视角、儿童视角、语用视角三方面入手,初探在古诗教学中关注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古诗 传统文化 儿童视角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独特的文学性,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解诗、读诗、背诗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但缺少了体会诗人“以诗言志”的思想情怀,学生难以发现蕴藏在古诗中的美感,从而降低了学习古诗的情趣。

古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表露着态度价值、传递着人文信息等等。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古诗的原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把握住了古诗的原生价值,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本文从古诗原生价值角度出发,立足传统文化,从精神视角、儿童视角、語用视角三方面人手,初探在古诗教学中关注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教育价值。

一、关注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古诗离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但仍有不少切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比如一些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歌。在教授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场景与情感,更应该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切体会传统节日的跨越时代的魅力。

(一)习得传统节日的特点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文章的体裁是文包诗,但仍不可忽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教学时,笔者根据文章特点,设计如下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请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内容和诗歌,完成以下学习表格。

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既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锻炼了学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教学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对重阳节的理解还不够,因此继续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二

同桌交流,根据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说说重阳节的来历。

这样的设计,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又让学生进一步内化了重阳节的内涵,为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做出了铺垫。不仅如此,在学习这类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时,还应该以点带面,从一个传统节日引申出多个传统节日,由一首诗来体会学习一类诗的方法。

(二)理解传统节日中包含的美好愿望

传统节日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独有的特点,更是因为传统节日里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这便是传统节日又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一文。文章涉及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描写的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若只品苏轼眼中的月亮,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的文人和月亮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人们爱赏月、品月、写月,这就形成了“明月情结”。一个亘古不变的月亮里,有无数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这就是中秋节传递出的美好愿望——期盼团圆。学生对中秋节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在读别的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时,才能真正从这个节日的特点上去读懂诗歌的内涵,才能在这些诗歌中真正懂得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魅力。

抓住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进行教学,契合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又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双螺旋式上升,是当下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但首先,教师要看到古诗里的传统文化,并将之凝练成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亮点,从而照亮学生的古诗学习之路。

二、关注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由于古诗年代久远,学生较难理解其真正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真切体验诗歌的情感态度。作为有明显传统特征的古诗,如何在教学中发掘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又一思考。

(一)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

中国古诗里的“功业情结”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催生的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一点是特别让人敬佩的。从千百年前到今日,家国天下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在学习这类诗歌的时候,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高尚情怀,并从一首诗中掌握学习一类诗的方法。

我们说古诗学习最基础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的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品读诗歌奠定了基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将《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组成一课,就体现了这种学习方法。《示儿》是陆游临终之作,人之将死,却还心怀国家,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听闻官军收复失土,“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这一系列举动,诗人的爱国之情喷然而出,这绝不是靠解读诗句的意思就能体会的,课堂上更不能用解读诗句意思去代替品读诗歌的感情。诗是表情达意的,这样的精神与情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也是学生更应该品读与学习的。

(二)不屈不挠的文人傲骨

中国文人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文人的含蓄又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比较婉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咏物诗就借物表达了诗人这种精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一诗,看似写雪,其实不然。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江雪》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展现。风舞雪飘的沉重冷酷,天地孤舟的旷世幽独,无一不暗示出诗人周围的邪恶势力的残暴强大,而这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透露出诗人挑战权贵,坚强不屈的人格风范。

与此相同的还有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权贵点头哈腰,抗争到底的气魄值得称颂。更有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顽强的生命宣言,是气贯长虹、义薄云天的战斗之歌!在这类古诗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与背诵,那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才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只有品读到了这样的精神,才算懂得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一类的古诗亦有相同之处,即从物出,回归到人,实现人与物的交融,体会物与人的精神共同点。

三、关注古诗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中国文字之美,可以说是世界之最,这又是一笔丰富的传统文化财富。世界上的语言,没有像中国文字那样优美动人而又意境深远的。说到语言美与意境美,确实让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无从下手,课堂上也较难生成,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一)诵读发现语言美

王崧舟老师说过,“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古詩的语言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可以说,古诗的美感大都是读出来的。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画面鲜明而生动,四句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美感完全可以在反复的吟诵之中显现出来。如以下教学设计:

案例三:

师:同桌互相读读诗句,结合图片,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在青翠的柳树上,两只黄鹂鸟正在欢快地呜叫,天空碧蓝碧蓝的,一行白鹭整齐地飞上蓝天,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雄健。

师:你说得真美,是诗歌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生:“翠”让我体会到了柳树很有活力,那么黄鹂鸟应该也非常活泼。还有“上”让我觉得白鹭充满力量。

古诗词中音画是不分家的,有了诗词的音韵美,必然会牵引出诗歌的图画美。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并结合图片,通过抓住一两个字词就可以体会到语言的美感,通过诗句可以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丽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对语言的品读中体会到诗歌之美。

(二)品读体会意境美

意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看不见又摸不着,也许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但又不是那么具体。但笔者认为,体会“意境美”是古诗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通过品词析句,深入体会,也能让学生感悟情境之中的深刻意蕴。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隐者”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是那些不肯做官而隐居山野的人。全诗一问三答,看似明白如话,但仔细推敲,全诗营造的就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风骨的代表,“药”隐含着隐者超脱的行止,学生由药可以猜测隐者的身份。“云”和“山”揭示隐者隐蔽的环境,清幽旷远。意境也是融情于景的一种表现,所以,在指导学生读诗、体味情感、发展想象力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出文章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描写的是意境,但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的寄托,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而言之,古诗教学需要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确立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真正让古诗彰显出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古诗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古诗传统文化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