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思考
2020-08-10许丹丹
许丹丹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中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 思考分析
1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教授的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以规范性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制度为基础,以校企共同教导人培养人才为主要手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接轨,有利于加深学校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的产业职位需求之间的联系等。基于此,如今,现代学徒制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职业教育事业的主导趋势。
2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区别
2.1传统学徒制的基本内容
传统学徒制(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又叫“手工学徒制”,是指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存在的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来培养学生获得职业技术和技能的一种古老的职业训练方法。在中国,学徒制最初兴起于奴隶社会,完善发展于隋唐时期。古时的学徒制大多出现于一些民营的手工作坊、学堂、武馆、和尚、道士等。传统学徒制就是要求徒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效仿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进而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因此,传统学徒制可以认定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
2.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学徒制从萌芽时期的传统制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学徒制,其内涵与优势特征都有着显著的变化。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特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结合产物。它旨在实现学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的對接,实现专业优化与产业更新的共同发展,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合格证的对接[1]。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劳动就业体系的协同发展。其主要优势特征有:1、构建起基于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合作平台。2、学生拥有学生与学徒的两重身份。3、学生可身处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4、实现工与学的交替,促进了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5、促进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与互补。6、形成贯穿于校企之间具有针对性与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3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内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于对学生计算机实际综合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3.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中职院校的生源向来就是较为复杂的,生源大多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应届或非应届的初中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肯定是存在着差异的,其计算机基础水平也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这严重阻碍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
3.2教学模式落后,教材选用不当
计算机课程教学属于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注重到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会直接将最后结论展现出来,忽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操作的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另外一方面就是,计算机课程教材过于陈旧又或是过于新颖。过于陈旧的教材,导致计算机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过于新颖的教材,则可能导致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另外过于新颖的教材也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3中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建设校园实训基地对于任何一个中职院校来说都是其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要举措。然而,其在实际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有很多问题。
就建设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而言,目前一些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仍旧不够有力,这将直接导致在建设学校实训基地过程中的资金缺乏,也会导致实训基地在引进新型资源时遇到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将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次,是学校内部师生的问题。例如,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心理性格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精神与毅力。又如,一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未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仍旧只是以实践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实训成绩,这种评价较为片面且缺乏系统性,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
4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计算机网络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等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些都属于实践性较强,更新速度飞快的课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恰好符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现代学徒制为学生提供了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就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4.1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
目前,中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能力差,厌学现象也较为常见。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时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生源的质量。在教材简单化这一基础上适当考虑加入一些更为实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先进性的校本教材,也就是开发出能适应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开发教材之前,学校教师团队与各企业技术骨干可以进行交互式的深入观察调研[2]。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深入了解,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开发,以此促进学校教师能更加准确了解到市场技术需求、市场技术对应的人才岗位需求等。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相关教学工作,例如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短期学校计算机实训导师等类似活动。只有做足了充分交流,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发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总而言之,对于开发出的校本教材其宗旨就是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2积极完善计算机实训基地,为学生创建企业实训的机会
实训基地是在中职院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各个院校重视校园实训基地的建设[3]。通过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安排导师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具有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和综合性等的计算机模拟训练,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有机学习环境。在积极推动学校实训基地发展的同时,学校也要积极拉近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业与企业的无缝隙对接。积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跟随企业内部的师傅学习新技能,通过教师与师傅的指教,培养出更全能的技术性人才。
4.3推动教师、师傅一体化,提高中职专业教师的素质
中职教师的师德水平、知识经验、技术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因此,中职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么,又如何提高中职教师的自身素质呢? 1、教师要培养合作意识,包括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因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一定会面临需要进行合作的工作。中职教师的良好合作意识、团结合作精神、规范的合作行为等,都能直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合作共事的种子、培育合作共事的品质。2、教师要培养科研兴教的意识,中职教师要努力成为科研兴教的“工匠之师”。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绝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不断进取的韧性和勇于钻研的勇气,以此,言传身教。3、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师师傅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培训[4]。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的生产,向一线技术师傅学习专业技能,以此增强自身的技术实践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
4.4完善学生的评价体制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有机合作,因此对于学校之前传统的学生评价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5]。评价方式不能在只是单一的根据学生在校的考试成绩与在校的实训训练,还需要添加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相应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师傅的评价。以此,构建出教师、企业、师傅、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评价结果也是相对公平的。
5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政府领导下, 校与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这一制度的开展,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岗位,提高中职学生对于所掌握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社会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