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促进常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0-08-10李奇林茆宁俞成涛刘凯磊

消费电子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常州市常州

李奇林 茆宁 俞成涛 刘凯磊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工业机器人 产业 发展途径

1引言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指导思想是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1],而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里的一枝独秀,吸取了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新型材料、信息网络等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生产综合体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颁布实施近5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端制造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25 年,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预计达到26万台,工业机器人总数量预计将达到180万台[2]。

常州位处“苏锡常”最北端,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尤其是智能数控与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比较突出,是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3年以来,常州市大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由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华丽转变,以打造“国内一流智能装备制造名城”为发展目标。因此,“中国制造2025”为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行业优势

2.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常州有近百家与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相关联的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武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为依托的创新研究平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通力合作,使得常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常州有包括安川(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铭赛机器人等在内的近6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与高校合作建立了省级博士后创新科研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多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高精尖的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在常州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以常州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常州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先后成立。

2.2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在政府优惠政策引领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掌握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国际知名智能制造企业也纷纷落户常州并设立工业机器人生产工厂。日本安川电机在常州设立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工厂。埃马克、新瑞重工、创胜特尔、阿奇夏米尔、宏达领跑数控机床产业。2014年4月底,德国埃马克倒置式数控机床生产工厂正式投产,年产量能达到数千台的规模。金昇、五洋、润源、同和领衔智能纺织机械产业。金昇实业通过“走出去”战略成功收购瑞士苏拉纺织机械,参与到全球纺织机械产业链中[3]。这些高科技企业为常州传统制造的产业的智能转型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2.3产业环境日益完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为鼓励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常州市政府大力扶持智能制造企业,2016年常州市政府出台《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此外,常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常州市十三五十大产业链发展规划》、《常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常州智能制造业的发展。2018年12月市政府又印发了《常州市深化在常高校院所与地方产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政校企资全面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常州打造成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3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高科技人才数量有待增多

高端人才缺乏,是影响常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级人才方面,常州市自身的机器人行业领军人物和高水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熟练高级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尽管常州市有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专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但仍然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常州高校和科研机构总数虽然较多,但培养的多数人才研究的是理论方面的问题,工厂实际经验较少,导致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攻破。

3.2各类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市场等各项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常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时间不长,各项保障措施还不到位,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壮大。首先人才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高校智能制造研究团队留不住高水平科研人才,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很难留住有高水平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其次,资金保障不到位,一个新兴产业要想突飞猛进,其资金链是关键。新设备的购买,高技术人才的培新,新型产品的检测等等都需要大量财力物力的保障。因此,企业的资金链条的维护是其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

3.3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常州零部件加工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相比全国其它二三线城市发展较好,但和制造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常州的基础性加工制造水平就相对薄弱很多,这直接导致常州工业机器人生产规模化水平低下。此外,常州市大部分机器人企业仍然以模仿他人、集成组装为主,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机、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等全都依靠进口,造成国产机器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国产机器人在性能、寿命等方面也难以与国外机器人竞争。

4促进常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途径

4.1落实人才政策

工业机器人行业领域的竞争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常州各区政府要切实落实《关于推进企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等人才政策。各人工智能制造企业要为高级技术人才制定专项引进计划,为核心领域的关键人才研制专项配套措施。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补给力度,竭力帮助企业培养并留住高科技人才。企业自身也要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鼓励员工多参加技能培训,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培养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4.2完善保障体系

全方位的组织、雄厚的资金、充足的发展空间是保障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组织保障需要市政府牵头,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各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全力服务常州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先进工艺的推广,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的扶持都需要政府及企业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人工智能发展是政府和企业需要考虑的又一问题。最后,政府需要优先保障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鼓励和扶持企业优先采取拆建、翻建、廠房加层等措施,实现“零增地”项目建设。

4.3攻克技术难题

常州工业机器人企业应该明确未来的发展重点,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以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形成一批以攻克工业机器人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研发机构。业内专家认为,常州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一定要成立属于常州自己的智能数控和工业机器人行业协会,从而使常州市生产相同的、相近的企业之间实现互通有无,加强协同创新,共同解决产业的发展难题[4]。此外,应该大力推行常州市经管、科技、教学联动发展的产学研模式,整合产学研的各方面资源,尽快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在常州市境内,河海大学( 常州校区)、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和常州工学院等本科院校拥有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关的大量技术成果,只要常州的企业愿意与这些高校合作,就一定会形成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产学研联盟,解决企业面临的许多关键技术难题。

5总结

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增加,在很多自动化装备企业中推行的“机器换人”改革已经初具规模与成效。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市、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手段之一。如果能够逐一解决常州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能真正实现“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的华丽转变。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常州市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常州市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