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笛曲《秦川抒怀》的演奏技巧
2020-08-10周建飞
周建飞
摘要:随着岁月的变换和地域环境的差异,竹笛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演奏流派,这些派别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演奏技法。《秦川抒怀》便是北派曲目之一,此曲于1980年为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先生所创作,曲目整体借用皮影戏中的”碗碗腔”的地方音乐特色并借用板胡技法创造出了笛子的揉音技巧,使该乐曲风格独特,更显委婉与感人。该曲于1989年4月获”全国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关键词:《秦川抒怀》;揉音技巧;乐曲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2-0051-02
一、《秦川抒怀》的作者简介
笛子名曲《秦川抒怀>取材丁陕西戏曲音乐,借用皮影戏中l拘“碗碗腔”,以笛子模仿板胡的特殊压弦法,创造出了笛子的垫指揉音技巧,使笛子吹出类似板胡演奏“碗碗腔”的效果。此曲委婉、奔放,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此曲为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丁一九八〇年所创作,在海内外影响极广,多次被指定为国内及国际笛子大赛的决赛曲目,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
马迪先生系我国现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马迪先生1956年出生于西安,九岁开始学习竹笛演奏,197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师承我国著名老一辈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1980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先后受益丁谭谓裕及陆春龄等老一辈知名的笛子大师。1982年毕业后,就职丁陕西省歌舞剧院,担任首席笛子独奏演员并同时被西安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聘为兼职笛子老师。代表作有《纺线线》、《跑旱船》、《秦川抒怀》等优秀乐曲。其中《秦川抒怀》为马迪先生于1980年所创作并于1989年4月获“全国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并受到了竹笛乐坛内众多同行们的高度赞扬。
二、《秦川抒怀》的演奏技巧介绍
(一)双吐
吐音是竹笛演奏中的一类基础技巧,它通过在演奏中在长音中用舌头的变化,用过“Tu与Ku”的循环变化将平直的气息断开,使演奏的曲目更有跳跃性,在曲谱中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吐音的种类有很多,但双吐的出现与运用可以使曲风旋律具有更加的清晰感与跳动性,犹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是一样的。在笛子的演奏中,吐音的运用通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乐曲的表达也息息相关,在平日的练习中我们务必要把它当成重点之一米训练。
吐音演奏过程中的直接发音部位是舌头,吐音的音响效果好与坏跟舌头是否得到灵活的运用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吐音在吹奏时保持敏捷、短促的舌头是实现这一技巧动作的要点,舌头运动的频率与力量大小恰到好处的决定了演奏过程中吐音的快慢与力度的变化。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所有物体都逃脱不了的过滤,正如舌头的动作越小也使得吐音的速度越快。
(二)揉音
半孔揉音是一个竹笛演奏领域中的一项技巧创新,在丰富作品情感的过程中有着独到的艺术表达地位,然而演奏者如何在演奏过程中将这种技法运用与处理得当,这就需要演奏者对作品风格有着及其深入的理解和对该演奏技巧的熟练掌握程度。竹笛半孔揉音演奏技巧在创作时就是为了在演奏过程中能够美化音色,渲染音乐主题情感的,这就注定了它在曲目中的运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求我们在演奏时需要思考此处是否可以根据乐曲内容选用半孔揉音方法,在启用揉音的时候,此段旋律是否与整体音乐的思情绪发展紧扣,使用这一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升华主题。在演奏揉音时,我们要保证气息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技法,同时保证揉音的幅度与频率都要均匀,在需要揉音的地方不能太多,少揉音的地方也不能没有,要做到整体配合乐曲内容,不能使得演奏时技法表达忽快忽慢,技巧使用的最终目的达到局部促成整体的效果,万万不可为了炫技而忽视这一点。
三、《秦川抒怀》乐曲分析
(一)全曲分析
樂曲有四部分组成,引子、慢板、快板、舒展壮阔的结尾。
引子,表现的是而对广阔而富有生机的锦绣秦川的激动心情,所以演奏要激昂,在曲谱的标记出稍自由地的地方即曲谱:不能太拖沓,尤其要注意半孔时Do(i)的音准。吹至后而强弱变化处是注意前后的对比需要更显鲜明,音色要求则更加干净,同时加以气震音的搭配将整体的气氛与情感推出。引子部分作为整首乐曲的开场白,演出的成功与否尤为重要。两个轻巧的552与(b712)三吐音的吹奏,需要完成一强一弱的对唱并循环,后而接连11个四十六节奏型的吐音以渐快的凡是同时也是由弱到强,拉开一个幅度的变化,此段旋律吐音要求吹奏的具有颗粒型。到揉音“7”时注意,用左手食指与中指通过按半孔的方式在竹笛的5+6孔处来回揉滚,形成滚动的揉音。
如歌的慢板,充满了浓郁盼‘碗碗腔”戏曲韵味,段落整体旋律流畅,演奏时给听众一种时而轻唱、时而高歌的委婉细腻的情感表达。在段落的开始时吹奏的力度不能太大轻柔而起然后通过旋律的不断起伏,吹奏力度的加大,前后对比使得情感抒发的更加充分。这一部分演奏时对吐音的要求是力度不宜太重,吹奏高音时注意口腔打开,气息下沉,由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吹出圆润的音色,最终使得此段强弱对比具有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艺术演奏特点。
在快板处演奏时要手指保持灵活、放松的状态,吹奏时要注意气息的变化,通过气息的变化米强调旋律力度的对比,吹至中段反复的乐句时出现的连音要通过轻轻的气吐从而追求若断若续的感觉直到反复进入二房子时气息逐渐放开,这段旋律中出现了很多降si(b7),在演奏时要注意音准的把握。接下米是采用循环换气技巧的长音Re(2),这一技巧在演奏时需要气息的保持,促使旋律的发展由弱渐强,前后多小节的旋律保持促使强弱变化更为鲜明,使得乐曲在旋律变化上层层递进,在如翻似滚的旋律走向中把情绪逐渐的推向高潮。
结尾部分是逐渐舒展的,在前而紧张密集的吐音过度之下,逐渐进入紧打慢行的旋律部分,此段旋律要演奏的更为壮阔与奔放,乐曲的结束音采用指颤音的方式,通过指颤音大幅度的渐强使得结束音更为干净与利落,同时促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二)音乐风格
《秦川抒怀》这首曲子的创作取材于陕北地区的地方民歌,受其地域音乐、人文生活、地方方言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曲目之中白始至终皆充斥着陕西人豪爽、刚毅的性情。山歌、小调、舞歌、号子等是陕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体裁主要组成成分,“信天游”亦是众多民歌体裁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类,同时它也是众多陕北地区民歌题材中最为豪放的的民歌种类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秦腔、地方二人台、陕北秧歌等。从音乐本身来看,其调式为徵、商、羽三类民族调式,在旋律中多向下属以及宫音系统转调,多出现四度、五度的连续回返跳进,其旋律色调多较为单纯,常见的乐汇音组合有5i2、562、623、56i2四类,同时也囊括采用地方戏曲中的苦音、哭腔等技巧加以融合拓展,这些音乐元素整合起米,形成了这一独具秦川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马迪正是运用着这一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曲风。
《赶牲灵》、《塞上风情》、《纺线线》、《跑旱船》等曲目都是根据其所在的当地民间歌舞选材改编并最终提炼而成;使人在欣赏之时,能够顿时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土地的豪情激越和凄美,体味到古乐悠远深邃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胡结续.竹笛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马迪.笛子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
[4]马迪.中国竹笛[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
[5]孔庆山.六孔笛十二半音演奏与教学[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6]王鹤.论竹笛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
[7]孔迪.谈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的把握[J].乐器,2003.
[8]毛云岗.怎样解决竹笛演奏中的音准问题[J].小演奏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