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吟唐诗
2020-08-10倪春英
倪春英
2019年3月初,开学不久便接到学校任务:筹备南京市第三届“汉字文化节”参赛节目。一下就感压力山大,选什么题材?排什么节目?怎么排……脑中一片空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遇到的就是剧本的问题,没有现成的剧本,得自己创编。而剧本的内容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要想在比赛中胜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剧本。为此我先着手构思起剧本来。
写什么内容?围绕南京市汉字文化节的参赛通知,我又将前两届的参赛节目浏览了一遍,以确保自己的参赛作品不雷同。人无我有,人有我不为,这样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可理念很丰满,题材很骨干,我一筹莫展几天也没有头绪。后来突然想到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话,那是唯独我们才有的东西呀,何不从这里去挖掘,做出自己的特色?圈定了大的题材,就是表现形式的问题了,我研读了有关高淳话的研究书籍,知道了我们现在的高淳话中还保留了很多唐朝的发音,决定采用“唐音吟唐诗”的方式来展示高淳话的韵味,诠释汉字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内容上以一位归乡游子与孩子们的对话活动为主线,串起思乡情、家国情,架起高淳话与唐诗、汉字的桥梁,融入高淳话与汉字演变的元素。在情节的发展上创设了三个舞台场景,剧本内容呈现如下。
场景一:游子归乡情更切
幕启:(轻音乐想起)
8个小孩边玩游戏边念高淳童谣:“大脚盆,小脚盆,翻翻过来采野菱。野菱肉,泥嘴巴;野菱壳,扒火钵,小南湖里干巴巴。”童谣念毕,后台走来一位归乡的老者,喃喃自语:“家在高淳,游子回乡啦!”老人慢慢走向这些孩子们说:“小朋友好!”
(孩子们围上去打招呼):“客人爷爷好!”
(一生打量着老者问):“您是高淳人?”(用高淳话说)
(老者摸着孩子的头,感慨道):“没错,眉头(用高淳话说),我就是高淳人哪,年轻时离开家乡,现在叶落归根,终于回家了!”
生合:“哦,原来是这样啊!”
老者:“这真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高淳话吟哦诗句)
一生疑惑不解说:“爷爷,你读得跟老师教我们的不一样。”
老者:“我这是用咱们地道的高淳话吟哦的,这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哪,至今还保留了很多唐朝的发音,我们一起来用我们的唐音吟哦这首唐诗好不好?”
合:“好!”(背景呈现,唐音吟哦唐诗《回乡偶书》)
(老者):“多亲切的家乡话啊。孩子们,你们不知道离开家乡的人有多么想念故乡和亲人家人又是多么挂念远在他乡的游子。”
(音乐起,高淳话表演吟唱《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场景二:字里字外话乡情
老者:“年轻时带着父母亲的殷殷嘱托、家乡赋予的淳朴,就像扛着族人的旌旗,过河越境,四处奔波,就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打开折扇‘游)。”(解释“游”的由来,PPT呈现背景)
生1:“爷爷,我们高淳就有一座游子山,就在我们美丽的慢城。绿意浓浓、娴静舒适的‘国际慢城它会让你的心松弛松弛再松弛。”(持团扇“慢”问同伴):“你们看‘慢是什么偏旁?”生合:“竖心旁!”生1:“对,国际慢城就是要让你的心慢点慢点再慢点,倡导‘慢生活的理念。”(背景相机呈现高淳风景片及“慢”字的篆体)
生2:“高淳是南京最大最美的花园,它美得如诗如画。这里有光彩夺目、惊艳绝尘的‘高淳陶瓷,考考你们,谁知道‘瓷上面的‘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一生抢答:“我知道我知道,次是饮食。”生2:“那么‘瓦呢?”另一生抢答:“那当然是陶器了。”生2:“对,瓷表示用于饮食的精致陶器。”(背景呈现高淳陶瓷图片及“瓷”字楷体)
生3:“这里有肥美诱人、肉质鲜美‘固城湖螃蟹(打开折扇‘蟹)。相传,大禹治水时候,螃蟹经常爬到河堤上夹伤人,严重妨碍了工程——”生合:“那可怎么办呢?”一生跑上来说:“別急别急,我听爷爷说啊有个叫‘巴解的人就想了个好办法,在河边挖了沟,往里面灌了好多开水,烫死了‘夹人虫,烫死的夹人虫,散发着阵阵香味,巴解就大胆地尝了一口,谁知鲜美无比。”生3:“对,人们为了感谢敢为人先的‘巴解,就在‘解字下面加个虫,称夹人虫为‘蟹。”(背景呈现大闸蟹图片及“蟹”“巴解”文字)
生4:“这里有历史悠久的‘高淳四宝——”
生齐念高淳童谣:“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
老者说:“无论离家多远,对家乡的思念是最深的情怀。”
老者、生合:“高淳是我们幸福的家园,心灵的港湾。”
老者:“孩子们,我们的家在高淳,你们可知道‘高‘淳二字的来源吗?”
生齐:“不知道,爷爷你给我们讲讲吧!”
老者说:“好,爷爷这就给你们讲讲,(打开折扇‘高)这是‘高的甲骨文写法,有土台的高楼,(翻开金文‘高的折扇面)这是‘高的金文写法,增加了一个开口,就像古城门,‘高就引申为了高耸的建筑。”
生:“真的很形象哎,爷爷,那么‘淳是什么意思呢?”
老者:“好,你们先看——”
小表演“淳”:两生分别扮演羊羔和炖锅出场,分别说:“我是一只小羊羔”“我是一口大炖锅”,合:“我俩组成了‘享,煮羊的炖锅。另一生扮演汤汁出场:我是鲜美的汤汁。”3生合:“我们仨组成了‘淳,羊肉锅里鲜美的汤汁。”一旁观看的学生:“哇,多么诱人啊!”
老者:“对,后来‘淳就引申为浓厚、原味。比如说咱高淳就是民风——(生答:淳朴),百姓——(生答:淳良)!”
场景三:“最‘淳不过家国情”
生1:“有意思的汉字,原来‘高‘淳二字是这样来的啊。”
生2:“我们的祖先真有智慧,造出来的汉字如此有魅力,我以后要多学学汉字的故事。”
生3:“高淳话保留下了很多古老的唐音,有着独特的韵味,我们也要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生合:“对!爱家乡、爱祖国,说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我们的汉字,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老者:“祖国是我们每个游子的故乡,此心归处是故乡——”
(PPT呈现唯美背景,古琴声起)
老者吟哦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老者遥望远方,说:“耳边又传来家乡古老的唐音,您听——”
生吟哦范成大的《高淳道中》:“路入高淳麦更深,草泥霑润马骎骎。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树空阴。一箪足属前村店,滚滚炊烟起竹林。”(背景呈现高淳宣传片,配乐《慢城故事》,在唐音唐诗的萦绕中结束全剧)
有了上面的剧本,四五月份我便着手挑选学生排练节目,自编自导,没有经验,剧本又改了四次,从一个抽象的创作理念到具体内容的建构,从大体的剧本框架到局部细节的完善,从舞台背景的制作到服装道具等的准备……为了做出高淳话的韵味,我请教了专业制片人,又从南京大学张薇教授的专著《高淳方言语音研究》里寻找支撑,找到了唐诗里高淳话的发音及标音,还运用原创音乐录了地道的高淳童谣、唐诗吟诵,自己学会了剪辑音频视频,针对内容制作了精美的宣传片等。这些对我都是挑战,不同于平常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它们促使我不断地思考、学习,去解决一个个难题,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常常加班加点,孩子们也跟着一遍遍地排练。在六月份的区比赛中,我们的《唐音吟唐诗》获得了区一等奖的第一名,并代表高淳区参加南京市的比赛。
秋季开学后,我们便加紧排练,进一步修改节目的表演形式,力求舞台效果更趋完美。大家奋战十多天,在九月份举行的南京市第三届汉字文化节比赛中,我们的节目没想到又力克众强,再次熠熠生辉,获得南京市特等奖。没想到来自偏远郊区的我们,与城区众多强大对手的比拼中竟能胜出,大大出乎预料,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不敢相信是真的,毕竟特等奖在我们这里是从未有过的荣誉,原先只是抱着来参与一下的念头,殊荣来得太突然,我也有点恍惚,那一刻至今难忘。
我忙了大半年的处女作终不负厚望,给予我丰硕的回报。回想这一段经历,由起初的懒散怕事到之后的激情投入,我和这节目一起成长,期间有辛苦烦心亦有兴奋喜悦。我带着孩子们用古老的唐音吟诵着唐诗,畅游在独特的诗词文化里,仿佛穿越到了遥远的唐代,感受着汉字文化的魅力,享受着艺术的美感,我就收获了教育的诗意、教育的美丽,也享受到了来自教育的成功、教育的快乐!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