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良好数感的策略分析
2020-08-10瞿燕红
瞿燕红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数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数学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敏锐度。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而数感差的学生可能还一头雾水。数感不是像知识或技能那样容易形成的,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切实经历生活情景,感受周围数学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理解得更加具体、深入、全面。
(一)从生活中获得数感
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数,那时可能不会数、不会写,但在遇到不同数量的物品时,已经知道“多少”“大小”等基本概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这种数感就明显上升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认识小数时,老师出示一些商场里商品的价格,如练习本每本1.5元,牛奶每瓶6.8元等,再展示世界冠军刘翔110米栏的成绩是12.88秒,姚明的身高是2.23米。通过这些数据的展示,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獲得数感。
(二)到生活中去增强数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一些物品的大小、重量等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增加一些具体的实物,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数的大小,理解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因为“克”的实际重量比较轻,教师可以先找一些重量较轻的物体,如硬币、小粒糖果、回形针、牙签等,让学生掂量一下,再用天秤称量,读出读数。通过生活的实例,学生就能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数的大小,增强数感。
二、结合实践操作,培养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脑、口、手都动起来,进而培养数感。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较大的数在学生脑海里还比较模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一个一个地数,然后再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最后十个十个地数。在数的同时,他们要把相应的小棒从左边拿到右边。这样脑、口和手同时运用,就能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大小、顺序都了如指掌,滚瓜烂熟,逐渐培养起数感。
三、人文教育,发展数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为平淡的数学课堂教学增加亮丽的色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人文教育,还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逐步了解了自然界的一些奥妙和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将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生,并进而喜欢上数学,逐步发展数感。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40页的练习题第4题:一种微波炉,产品说明书上标明:炉腔内部尺寸400×225×300(单位:mm)。这个微波炉的容积是多少升?
又如,六年级下册第15页第14题: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B店每满39元减19元。如果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1)在A、B两个书店买,各付多少元?(2)在哪个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多少钱?
五年级的题目中涉及的是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六年级的题目包含现时最时髦的上网购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学会生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通过阅读变形题建立良好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中高年级学生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考虑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如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让学生练习下面两道题目:
1.华山风景区上午有324人进入景区,中午有178人走出景区,下午又有241人进入景区。这时景区内有多少人?
2.华山风景区上午有324人进入景区,中午有178人走出景区,下午又有241人进入景区。全天进入景区的有多少人?
这两道题目的条件一样,但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通过阅读原题,学生将会建立良好的数感,为以后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五、在作答估算题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特别是现行的教材中已经有不少这样的素材,只要老师恰当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数感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教材中的估算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数感,笔者出示了两道这样的练习题:
1.参观博物馆的门票是每张9元,100元买8张门票,够吗?
2.参观海洋馆的门票是每张18元,有20人计划参观,带300元够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经历较少,不像成年人那么自如,但估算在以后的作用又非常大。因此,老师要重视估算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提升学生的数感。
六、讲清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算理是学生能不能进行正确计算的核心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计算,计算几乎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许多教师往往都将注意力放在教学生怎么算,忽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算的问题,而这一过程中恰好是算理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倘若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明白数学为何物,数学运算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讲清算理,要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打好基礎。在讲算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有效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以“乘法”的教学过程为例,考虑到乘法是生活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讲清算理,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者首先带学生探索了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引导学生去找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了解整十数的乘法为何可以那么算,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去尝试讲一讲算理,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互动中排除知识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运算的正确率,最终在了解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对算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直观再现,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这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不能忽视对图形、物体的直观再现,只有借助实物与想象的结合,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再现空间方位的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有关空间方面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合适的教具,在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数学知识的真实存在,进而逐渐培养空间观念。
以“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学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该知识内容的直观再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笔者便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了该课涉及的图形教具,并提前设计了课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片,随后询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些图形熟不熟悉?”在学生说出“熟悉——”之后,我随即开展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些形状,并将一系列的教具分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一段时间过后,学生提出了“冰箱”“魔方”“三角板”“篮球”等多种实物,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诸多与其相关的影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唤醒器官,强化推理能力
推理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讲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数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推理过程,使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培养和增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唤醒学生的多种器官,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推理能力。当然,各个器官的应用所达到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器官进行针对性唤醒,从而使推理过程变得显性化,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数感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感悟,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核心,做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感受,最终形成学生敏锐的直觉感受,提升学生的数感,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2):34-36.
[2]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J].数学教育学报,2002(2):46-4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