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桥梁书”阅读指导初探

2020-08-10傅晔

新课程·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图画书图画文字

傅晔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阅读的关键时期。学生对阅读有了初步的体验过程,能够借助工具自主进行以图画为主文字较少的图画书的阅读。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识字量不多,观察、理解能力都有所欠缺,阅读大部头的文字书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指导,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桥梁书”是不错的选择。“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与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它是由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的衔接性书籍。与“图画书”相比,“桥梁书”中图画少于文字,文字量和难度都高于“图画书”,图画与文字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排版,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与“文字书”相比,“桥梁书”的文字在数量和难度上都低于“文字书”,语言更为浅显易懂;“文字书”中的图画只是起到“插图”的作用,但“桥梁书”则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开叙述。“桥梁书”能够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逐步完成从图画阅读、亲子阅读到文字阅读、独立阅读的过渡。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这种过渡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阅读内容的推进——从“图画书”到“桥梁书”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喜欢阅读“桥梁书”,从“图画书”的阅读慢慢过渡到“桥梁书”的阅读,首先要寻找“图画书”和“桥梁书”之间的衔接点和契合点,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的设计。我们首先对学生阅读过的“图画书”进行了同题材的归类,再根据归类条目对要进入课堂的“桥梁书”进行了逐一对应。从题材主题上来看,“图画书”和“桥梁书”都有“亲子生活”“儿童成长”“同伴交往”“生命教育”等相似的主题。但是这些主题的范围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再将同主题的书籍进行了细致归类,将同一大主题中表达的具体事例进行了细分,并将“图画书”与“桥梁书”进行匹配。我们的阅读教学从相似情节的“图画书”“桥梁书”的比较阅读入手,将“桥梁书”引入课堂。

比如,我们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桥梁书《第一次一个人坐公交车》:《第一次一个人坐公交车》是日本作家风岛香织的作品。讲述了二年级的日本女孩小唯为了给住在乡下的外婆送草饼,自己第一次一个人坐公交车的经历。这本书无论在题材、内容、细节、情感上都与学生阅读过的图画书《第一次上街买牛奶》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将两本书进行了匹配,进行比较阅读指导。比较分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两个板块。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两本书的选材相似,都写了一个小孩第一次一个人做什么事情;细节描写也十分相似,都写到了小女孩一路上都遇到了困难,通过自己的办法解决了困难;情感的表达也相似,都写了小女孩子为自己的家人服务,体现了家庭的亲情。再来比较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学生首先发现了书的种类不同。教师便引导学生去关注两本书的不同排版方式、文字表达方式、图画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了解了桥梁书的特点,也初步了解了阅读桥梁书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阅读方法的递进——从精读、泛读到自读

学生对于“桥梁书”故事内容的阅读几乎没有什么难度,这时就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了。很多“桥梁书”以系列形式出现,围绕一、两个主要角色展开多样化的故事情节。在指导这类“桥梁书”阅读时就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阅读示范,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桥梁书《青蛙与蟾蜍》共有4本,每本都由几个小故事组成,都写了青蛙与蟾蜍这对好朋友之间有趣的故事,表达了朋友间友情的可贵。4本书共有10多个小故事,课堂上不能一一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呢?我们设计了“三步走”的阅读指导策略。第一步,教师进行精读指导。教师选择了《青蛙与蟾蜍:好朋友》中的一则故事《等信》,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朗读对话等阅读方式,发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感受友情的可贵。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泛读交流。教师推荐《青蛙与蟾蜍:好朋友》中的其他篇目,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泛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进行分享。第三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推荐《青蛙与蟾蜍》系列中的其他三本书籍,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将自主阅读的感受用读后感、读书卡、读书小报进行自主表达。

三、阅读视角的变化——从排版方式到色彩运用

对“桥梁书”的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文字和图画的阅读上,还要拓展视角,用多重视野去观察、感知“桥梁书”的魅力。“桥梁书”之与“图画书”“文字书”的不同之处除了文字表达方面,还在于其特别的排版方式和色彩运用。在“桥梁书”的阅读指导中,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两方面的特点。

在进行桥梁书《魔法自动售货机》的閱读指导时,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书中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方式,带领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特点,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观察,学生很快能够发现:有的版面中文字多于图片,有的则相反;有的文字中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隐藏在图片里,比如这台“魔法自动售货机”的具体位置文字里写“在回家的路上”,而图片中则具体描写这台机器隐藏在药店的旁边,被树丛遮挡,不容易被人发现;有的文字还会与图片完美结合,比如文字镶嵌在“草丛”中,文字“挂”在“窗户”上,文字藏在妈妈晾的“被子”上等等。学生通过发现,掌握了阅读“桥梁书”的方法,也提升了阅读“桥梁书”的兴趣。

对于色彩运用的关注,则是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的欣赏。比如在进行桥梁书《是谁在摇铃》的阅读指导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本书的色彩特点,与其他桥梁书相比,这本书大多运用的是黑、白、灰三色。学生通过阅读故事内容,讨论得出运用这三色的原因,是为了表现冬天寒冷、萧瑟的景象。随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彩色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这些画面给人的感受,学生明白了,图片颜色渐渐过渡到草绿色、黄绿色、嫩黄色等,是为了表达初春的意境。

四、阅读输出的提升——从输入文字到输出表达

阅读是一种“输入”,阅读的同时也需要“输出”,是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输出的一个好途径。学生在拥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之后,也有创作表达的欲望,但是苦于生活经历的有限、语言文字的薄弱,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就需要从“模仿”入手,通过自己的表达去体会作家创作的感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进行“桥梁书”的阅读指导时,老师也要善于去发现书中的“留白”,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比如:日本作家安房直子创作的《是谁在摇铃》的开头花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小兔子、小狸子、小老鼠如何进行雪中小屋的情节,作者随后写道:“后来摇响这座房子铃铛的还有口渴的鹿、非常悲伤的狐狸、脚受伤的野猪、从冬眠中提前醒来的熊、无聊透顶的松鼠。”这句话为学生的模仿表达留下了大量发挥的空间。于是,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模仿表达。从这些模仿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故事前后情节之间的联系,选择的模仿段落是经过思考和设计的,还能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语言上的改编。

五、阅读眼界的拓展——从低头阅读到抬头看世界

“桥梁书”的阅读不仅仅只停留于“看”文本,还应当抬起头来,去“看”文本以外的世界。

1.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一本书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桥梁书《青蛙与蟾蜍》的作者诺贝尔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自己和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于是作家创作了两个体毛相似的小动物角色,通过十几个小故事将“友情”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了解了这套“桥梁书”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对书中的情感描写便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

2.欣赏不同形式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常常会被人们拿来当作艺术创作的母本,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了由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名著《尼尔斯企鹅旅行记》改编的美绘版(桥梁书)后,观看了由该书改编成的同名德国电影、日本动画连续剧,还集体到上海儿童艺术中心欣赏了儿童音乐剧《尼尔斯企鹅历险记》,在表演后与演员进行了交流互动。在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桥梁书中的文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能对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升了阅读品质。

3.对话文学作家

作家进校园,为学生的“桥梁书”阅读錦上添花。学生在阅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的桥梁书《东逛西逛》之后,有幸在学校读书节时,在校园内与作家梅子涵进行了亲密接触。学生对于书中一些往事的描写不甚理解,便抓紧了这次机会询问作家。作家也为学生进行一一解答。

学生通过了解书籍创作背景、欣赏根据原著改编的各种艺术形式、与作家进行交流互动,在这样的“立体式”的阅读过程中,丰富了阅读经历,提高了对“桥梁书”的认知程度,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六、阅读分级的尝试——从“桥梁书”到“文字书”

很多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都出版了低幼版、拼音版、美绘版、改编版,这些改编的形式也是“桥梁书”的一种。想让学生有阅读大部头“文字书”的兴趣,不妨从这些经典作品的“桥梁书”版入手。我们运用同一本书的分级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逐步完成从“桥梁书”到“文字书”的过渡。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脍炙人口的世界经典儿童文学名著,书中通过尼尔斯变小之后跟随雁群飞跃欧洲旅行的故事,介绍了瑞典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原著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地理文化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设计了该书的分级阅读指导。分级依据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由自主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完成每级的阅读要求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进行上一级别的阅读挑战。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图画书图画文字
图画书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花是一本图画书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