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中的“教学做合一”
2020-08-10倪瑛泉
倪瑛泉
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凸显对于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学科化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试验)》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指出,中学化学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尤为契合。
研究背景
根据陶行知的理论,“教学做”指的是一件事,并不是指三件事。“教学做合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做中学、学中教,真理源自实践。在生活方面,他认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与我们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不谋而合,跨越了半个多世纪重新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做好学生的科学启蒙的学科使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快乐渴望的心态走进丰富多彩、与人们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科学领域;让每一个学生乐于去探究神奇的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可持续性的化学学习的强烈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有平等学习与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生活以及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化学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昨天和今天在实现自然与人类长期共同繁荣、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确信化学必将为实现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班的作用。以上是必须植根于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内心的坚定信仰与历史使命。
研究内容与研究过程
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探究实验和结合社会、生活的探究性实验建议进行具体教学实践操作,目的是使九年级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汲取化学知识,扭转传统的“师与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激发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验探究能力。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那么开发和强化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有着高屋建瓴的深远意义。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适合学生进行实验的眼睛,要有一颗时刻为学生准备开展探究实验的头脑,要有一双灵巧的创造条件做实验的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验,实现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的成功案例身边有很多,如“化学实验中的污染问题”“农村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利用哪些植物花瓣果实可自制酸碱指示剂”“秸秆焚烧会引起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秸秆的变废为宝之我见”“书本演示实验之优化设计”“疑难实验的研究”“家庭微型实验的开发”“厨房小实验的开发”“安全型食品干燥剂的开发与利用”“安全型脱氧剂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果”等,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乐于质疑和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科学素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探究实验课堂教学,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类分析、剖析,探索出一条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康庄大道。
针对实际教育活动,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不断提出实踐意见和方案,不断上升为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到实验研究中去,实验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正确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成果的交流展示,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引进积极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使教师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研究价值与意义
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通过长期实践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研究和探索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探索实验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教育过程及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提升了很多一线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充分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大力提高课堂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优化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其探究精神(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求实创新的意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方面)以及整体素质(主要包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等)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
丰富多彩的化学,已经为改善人类日益增长的的物质生活需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美好的明天,将在你我课堂上无数的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手中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陈兆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