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对馆藏文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2020-08-10黄乐康丹华
黄乐 康丹华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任何文物所承受的任何安全威胁都难以接受。避免和消除文物所承受的威脅,是所有文物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常规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
⑴恶意或无意的人为因素,如盗窃、破坏。对于这方面的文物安全的保障,是博物馆系统对文物安全保障的基础与根本;⑵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于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对的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如风雨雷暴、酷热严寒等。对于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特别是馆藏文物,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工环境,如室内温湿度、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霉菌、蠹虫等;⑶文物自身因素,包括文物自身材质的老化、衰退。这类威胁往往是最难以控制的。大部分时候只能延缓而无法停止或逆转文物材质的老化。
以上三类威胁,基本囊括了文物可能面对的绝大部分威胁,这些威胁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都是需要极力避免和抵抗的。但是还有一种威胁,反而有可能是文物工作者主动施加于文物之上的。这种威胁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直到2020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将这种威胁暴露于我们的面前。
2.新冠病毒对文物安全的威胁
虽然疫情期间,各大小博物馆制定了详细严格的防控措施,但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文物工作者将新冠病毒传播至文物之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被病毒污染的文物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根据有关规范文件,我们可以总结出文物可能面临的消毒措施包含如下几种:
⑴高温,不低于56℃30分钟;⑵紫外线;⑶醇类消毒剂,最常用消毒剂为75%酒精;⑷含氯消毒剂,最常用为次氯酸成分消毒剂,如84消毒液;⑸其他消毒剂,包含过氧化物消毒剂、含溴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然而,以上消毒措施没有一项对文物是绝对安全的。
⑴高温会加速文物材质,特别是有机质文物的老化。对于硬质文物,高温可能造成局部热胀冷缩不均匀而导致文物开裂、变形。倘若采用蒸汽加热,水蒸气会对有机质文物的纤维造成不可控的伤害。倘若进行干式加热,则可能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有机质文物的碳化,甚至燃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⑵紫外线,会加速有机质文物材质的老化,而波长为180~200纳米的紫外线会产生臭氧。臭氧的氧化性对有机质文物有极大的伤害;⑶醇类消毒剂,对大部分的无机质文物如石质、陶瓷、金属等文物安全。但由于醇类消毒剂是一种有机溶剂,倘若无机质文物表面有漆或其他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涂料,或者使用了可被有机溶剂溶解的材料进行修复,使用醇类消毒剂可能会破坏文物外观。对于纸质文物,由于其写印料可能存在溶解性。而且写印料一旦被溶剂洇化,其后果是不可逆的,所以醇类消毒剂不可用于纸质类文物;⑷含氯消毒剂,由于其较强的氧化性,对大部分文物,包括金属、纸张、木材都有较强的腐蚀性,可能引起文物表面变色。相对安全的是瓷质文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瓷质文物进行清洗甚至是目前部分陶瓷修复的常规措施,但即便如此,使用含氯消毒剂后也需对瓷器进行严格的清洗,以消除残余消毒剂;⑸其他消毒剂与含氯消毒剂类似,主要问题也在于其氧化性对文物的伤害及未彻底去除残留后对文物的长期伤害。
3.防疫期间应对文物所受病毒威胁的对策思考
当文物在新冠病毒环境中暴露后,为防止其对后续接触文物的工作人员造成感染威胁,依法依规进行的消毒措施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然,如果在新冠病毒高风险时期,避免任何接触文物的操作,可以避免落入不对文物消毒则伤害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消毒则伤害文物本身这一怪圈。但实际上,即便从确保文物避免盗险、火灾、水侵、环境伤害等方面来看,完全不接触文物也不现实。3月13日上海博物馆重新开放后,文物修复部门即已恢复部分工作。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自2月10日起已恢复部分文物工作,文物修复室自1月23日封闭,春节期间曾因寻找口罩等防疫用品短暂启封,并于2月11日再次以封条彻底封闭,后因工作需要于3月2日启封。从实际角度出发,一方面,对于前所未见的病毒肆虐,我们对于病毒对文物造成的次生伤害认识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繁重的文物工作也难以接受长时间的封闭库房与修复室。
正如同我们不可能等到疫情完全消灭后才复工复产,文物工作也不可能等到疫情全部消失后才启封。我们要做的,是在确保文物和工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协调好防疫与工作的平衡;一旦发生最坏的结果,对文物必须采取最小伤害的消毒措施。
3.1流程制度方面的保障
做好文物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报告。按照上海市及上级单位要求做好修复人员健康管理,按照馆内安排及时上报健康情况。每日入馆前要监测体温,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报告,且不可进入库房、修复室或展厅。
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员工应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应按照《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要求,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减少员工聚集。根据馆内安排,减少员工聚集。除因操作必要,尽量减少库房、文物修复室、展厅内工作人数。
3.2最坏情况发生时的应对方案
3.2.1封存
在前文中对各部委的文件分析中,都未见污染物体封存多久后可免于消毒的描述,这可能与新发性疾病相关研究的缺乏有关,病毒肆虐的初期,能找到相关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基于非典病毒的。虽然其与新冠病毒同属冠状病毒,具有一定参考性,但仍缺乏直接的证据。幸运的是本文撰写之时,已有科研人员针对新冠病毒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中发表了科研结果。由于文物的表面与日常用品的表面还有较大的不同,比如包浆等,为确保安全,我们应设置比较大的安全冗余,一个月的封存时间应比较安全。
3.2.2消毒方法的选择